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饒宗頤║楚帛書之書法藝術

饒宗頤║楚帛書之書法藝術

胡小石《齊吉金錶》論金文字體有四派,「其三為齊派,其四為楚派,兩者皆出於殷,用筆纖勁而多長,結體則多縱努。所異者:齊書寬博,其季也,筆尚率直而流為精嚴;楚書流麗,其季也,筆多冤屈而流為奇詭」。又其《古文變遷論》稱:「古文有方筆圓筆,圓筆大抵溫厚圓轉,或取縱勢,或取衡勢。齊楚二派,各極其燮。宣厲以來,始盛圓筆,略當於許氏所謂大篆;小篆則為秦書。」

胡氏二文,作於一九三三、三四之間。其時古器物出土為數甚少,且多限於銅器銘文,粗作觀察,所論不免於偏,未能盡符事實。

今楚地出土鐘磬竹簡帛書,文字資料之豐富,為曠古所未有。其實楚人書法,縱勢衡勢,無不具備。曾侯乙墓鐘銘字體作長方形而盤曲奇詭(案先生有《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專書),蔡侯鐘更加瘦長,奇古益甚,皆取縱勢。若信陽、望山竹簡,則較為整飭,結構扁平,唯橫畫多欹斜,則取衡勢。縱勢近篆,而衡勢近隸,此其大較也。

楚帛書為整篇長文,共有九百餘字。漢初長沙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長文可與媲美。《相馬經》結體細長,波磔極度誇張,如急之作,見之作,開漢簡之先路。帛書則行款整齊,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疏隔距離,頗為勻稱,具見出於苦心經營,搆成筆陣。顆顥明珠,行行朗玉,頗異寫經之緜密;但疏朗有緻,分段處以號開之。戰國時長篇鈔寫形制,規摸可見。[案,《相馬經》帛書,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殘片現存七十七行,約五七二百字,殘缺五百字。]

帛書結體,在篆、隸之間,形體為古文,而行筆則開隸勢,所有橫筆,微帶波挑,收筆往往稍下垂,信陽竹簡亦然。漢代篆書仍存此法,如袁安碑五字作,袁敞碑二字作,開母廟石闕一字作,少室石闕三字,皆可溯其來歷,實為楚風,特漢篆更加誇張耳。[案,此段論帛書結體及對漢隸之影響]

帛書橫畫起筆,多先作一縱點,然後接寫橫筆。此法在吳天發神讖碑亦擅用之。如(上)(下)等字皆是。帛書通篇以此取態,起筆重而住垂縮,橫畫故意不平不直,而挺勁秀峻。從放大十二倍之真跡照片中,倍見結體連筆之美妙精絕,令人神觀飛越,恍與荊楚書家如獲親炙,呼吸相通。不似漢刻、唐拓,非出自手筆,徒有霧裹看花之感,所可同日而語。[案,此段論帛書筆法筆勢,非大行家不能作如是之鑒。]

張懷瓘《六體書論》稱:「隸書程邈所造,字皆真正,故曰真書。」按分隸之興,非自秦始,此特指秦隸耳,今觀楚帛書已全作隸勢,結體扁衡,而分勢開張,刻意波發,實開後漢中郎(案,蔡邕)分法之先河,孰謂隸書始於程邈哉?惟帛書用圓筆而不用方,以圓筆而取衡勢,體隸而筆篆也;若吳天發碑則作方筆,以方筆而取縱勢,體篆而筆近隸也。此為二者之異趣。至於行筆之起訖,則有其共通之處。姚鼐跋夏承碑,謂「隸書有三種,一為未有波磔者,一為波磔興而未有懸針體,一為晉以來師法羲獻有懸針、垂露之別者。」楚帛書用筆渾圓,無所謂懸針,而起訖重輕,藏鋒抽穎,風力危峭,於此可悟隸勢寫法之所祖。[案,此段論定帛書為隸勢寫法之所祖。分隸非自秦始。至此修訂書法史一大關節也。]

胡小石論八分佔極長時間,「隸書既成,增加波磔,以增華飾,則為八分。」又云:「今人作書,亦能避去撇捺之筆,在唐,虞褚齊名,虞書內擫,分勢少:褚書外拓,分勢多。」楚帛書亦傾向於外拓,分勢特多,具有褚之神理,體為古文,其實即當日之真書,真書由八分變來,亦帶波挑,由帛書可追尋分勢之所始,足為書史提供嶄新資料,況出於寫本真跡,不更可寶貴也耶?!

附原文手抄影印

楚帛書局部放大十二倍(圖一)

楚帛書局部放大十二倍(圖二)

硯 隱 樓 學 術 館

文藝理論研究

藝術創作展示

編輯:趙保勝韋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硯隱樓 的精彩文章:

TAG:硯隱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