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您講述 I第117期他在河東大地上生根開花——劉恪山

聽您講述 I第117期他在河東大地上生根開花——劉恪山

有他在河東大地上生根開花

——讀《讀劉恪山繪畫、書法、篆刻、攝影作品集》有感

文/楊力舟、王迎春

劉恪山先生是我們尊敬的老朋友和學長。第一次與他相識時,是31年以前的1969年7月,正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武鬥四起的高潮中,山西各地武鬥此起彼伏,尤其是臨汾的武鬥慘烈情況,聽了令人恐懼不已。當時,一位風塵僕僕的不速之客突然敲開了我岳母家的大門,拿著我二哥的信來找我,是介紹他的好朋友劉恪山,希望我們能幫助他一家四口在太原找個住處,躲避一下臨汾的武鬥。原來老劉和夫人董慶華帶著兒子和幼女愴惶逃難來太原,全家只提了一隻皮箱,皮箱里裝著隨身換洗衣物和一口袋白麵粉,這是唯一的活路。只聽得老劉不斷地說「臨汾武鬥太可怕了,咱參加不了那種革命,趕快躲,非躲不可!」他對文化大革命的厭惡與恐懼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那時我們兩人剛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回到太原一個又小又破的印刷廠工作,生活十分困難,寄居在岳父母家裡,同樣處在動亂之中,面對老劉一家的現狀,心情很不安,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接待他們一家。他們又找到團省委的一個老朋友那裡臨時落腳。我們經常去看望他們,送去一點必要的餐具和爐子,再撿了一包木柴給他們引火做飯,就這麼一點關照,事後多年老劉經常提及,使我們感到慚愧,覺得他們逃難來太原,我們沒有給他多少幫助。老劉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從此也結下了我們深厚的友誼。

後來我和迎春多次到臨汾,交往甚密,對劉恪山的認識也愈來愈深刻。原來精明能幹的老劉人生多折,他所經歷的坎坷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他年輕時英俊瀟洒,才華出眾,因秉性剛直,堅持正義,卻被反右運動戴上「右派」帽子,從團中央《輔導員》雜誌發配到山西臨猗縣農村勞動兩年後留在縣文化館工作,1964年又調到臨汾地區展覽館從事美術設計工作。他是個受過苦,挨過斗,上過報,忍受著歧視和冷遇,心靈創傷深重的畫家。這些苦難的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轉折,使他了解中國農村的現狀和農民的高貴品德,明白了一個藝術家必須有的良知,發現了晉南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寶庫。作為一個湖南人,從北京中央機關下放來的知識分子,卻迷戀上黃土地和這裡蘊藏深厚的民間藝術。同時他也對人世炎涼有了很深的體驗。「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興衰」。他熱愛晉南大地和人民,失志要為這裡的老百姓多辦些好事。因此他在晉南工作十分盡職儘力,在困難的境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勤勤懇懇地發揮自己的技藝和做人的價值,他得到了晉南人民的理解和讚譽。

1999年7月,劉恪山在江西共青城胡耀邦同志陵園由劉恪山書寫的大碑前攝影留念。

在河東大地,山山窪窪,溝底溝頂到處都有劉恪山的足跡。交朋友、做好事,給人們拍照片、畫畫、刻圖章、寫書法、編詩詞,還經常用膠泥捏出美麗的梅花筆筒和檯燈,不論是當官的還是種地的,只要向他求索,他都儘力滿足要求,他的各種藝術作品很受歡迎,但這全是白送,沒有什麼報酬。那麼老劉為什麼這樣痴心呢?現在的年輕人是很難理解的,然而老劉卻認為把藝術還給人民是他的天職,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勞動喚起人心與心的相知。他完全是為了和群眾融為一體,美化老百姓的心靈和生活環境。他遵照古訓「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樸實無華最講人性道義,服務於底層的可貴的忠貞本色。

當時劉恪山是被改造的「摘帽右派」,受了多年的冤屈,但他從來沒有為此消沉頹喪,也從來不認為自己犯過「錯誤」而抱殘守缺,只見他頑強地拼搏,充滿著自尊、自信和自強,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走在各級領導的面前,走在公眾的面前。不了解他底細的人,根本就看不出老劉是北京下放來的「右派」。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開花,走到哪裡就和哪裡的老百姓結為知心朋友。他在晉南的20個春秋,劉恪山贏得了文藝界和鄉親們的普遍讚譽和尊敬。

劉恪山1951年畢業於東北魯迅藝術學院美術部,早年學的是繪畫。當他還是翩翩少年時,何嘗沒有憧憬過以後成為一名大畫家,何曾不是志存高遠呢?然而,他的命運和機遇卻把他置身於河東大地,在這黃河文化的發源地上,他很快受到熏陶,他的才華繼而適地而展,為了適應客觀的需要,他努力使自己成為全才和藝術的多面手。他刻苦磨鍊出多種本領,如水彩畫、工藝美術、雕漆畫、泥塑、書法、篆刻、設計、寫作、攝影等等,都是在不斷實踐中煅煉出來的。他虛心地向民間藝人學習,再加上個人的創造而自成一家。

2000年3月,劉恪山(右一)在深圳與張道一(中)、管祥麟交談。

這本畫冊中所選編的各種作品,恰好反映了劉恪山藝術實踐的特點。選印的僅僅是保存在他手中的一部分作品,保存在國內外的作品何止成千上萬。例如他的書法作品,傳統功力深厚,尤其是他的行書,秀潤透人,清新典雅,飄逸超凡,氣韻生動,流暢遒勁,深得「二王」之神韻,給人以美的感受,有數百幅作品作為中國青年訪日代表團的禮品,贈送日本朝野人士,大為日本友人所推崇。再如雕漆畫,原是晉南新絳縣的傢具工藝品,行銷海內外,所表現的多為仕女風景,而劉恪山卻善於在工匠那裡學來漆藝,又融合民間藝人的立粉描金的手法,去創作表現現實生活的主題畫。70年代他在臨汾創作的「黃河瀑布」和「黃河不夜」兩幅雕漆畫,先後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多次在北京和國外展出,並有多種中外文報刊發表,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畫冊,名噪一時,取得很大成功,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不失為歌頌社會主義建設宏圖的佳作。山西美術界評論論說:「劉恪山不鳴則己,一鳴驚人。」

80年代初,全國掀起發掘民間美術的熱潮,其實早在60年代劉恪山就已沉浸在晉南民間美術和民間刺繡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中了。我不敢說他是先行者,然而他確是感悟早,研究早的畫家。由於他在農村,晉南民間的精美刺繡富有綺麗的藝術想像,深遠的文化積澱,美麗的圖案,鮮艷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多樣的針法,使劉恪山佩服,決心向民間學習。他不辭辛苦,多方收集,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他不僅探討其淵源,更為可貴的是他一幅幅精心彩繪臨摹,從色彩、針法、圖案儘力追求原作的質感,幾可亂真,使你看時不禁要用手去摸一下,因為他畫的真實感立體感太強了,在三十多年前山西美術界的許多人都觀賞過老劉的這些臨摹的藝術品,大家讚歎折服不已。多年來我經常見有收集、購買或索要民間刺繡品的,但親自動手去精心摹繪的,只見過劉恪山一人。為此他還寫出多篇學術論文,他的這種嚴肅的治學精神,使我們深受感動。

在民間工藝美術的領域裡,劉恪山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被藝術大師張仃先生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所肯定,因此他被選任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為中國的民間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是眾望所歸,不負重任。他的學術主張和研究成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

劉恪山在「張仃先生造像及贈送儀式」上與張景林合影。

他在臨汾地區展覽館工作時,任該館美術總體設計。當時的社教運動、學大寨、學大慶等各種展覽都由老劉統籌,這個角色必須具備綜合性的能力,從文字編寫到展覽的陳列設計,各種展覽的形式他樣樣精通。他點子多,辦法多,干起活來不遺餘力,而且他善於調動各路能工巧匠,畫家、書家、攝影家、電工、木工、油漆工部喜歡聽老劉調遣,再苦再累也從無怨言。他以身作則,帶頭苦幹,團結群眾,大家都敬佩他的敬業精神,戲言:「劉恪山不死,加班不止」。他是個永不知疲倦的人。他有權威,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出眾的才華,苦幹實幹長期形成的一種凝聚力,大家就是服他也更喜歡他。

劉恪山在晉南20年,給人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1979年2月,春風終於吹過娘子關,也吹進了臨汾古城。團中央為劉恪山改正了「右派」問題,撤銷對他的處分,恢復原級別,不久後又調劉恪山重新回到北京,仍任《輔導員》雜誌美術組長、編委,後被評為編審,他們一家也回到北京。算來又是21年過去,而老劉也年近古稀了。雖然他兩鬢白髮,但他的藝術青春卻更加煥發,活躍在美術界和民間工藝美術界,參與和組織了許多全國性的學術活動。然而他和晉南人民的情誼卻與日俱增,綿綿無盡,山西省的書記、省長、農村的老鄉親都是老劉家的座上客。

回到北京後,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還做了許多社會工作,尤其是他寫的一手好文章,更加顯露出來。由於他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摯愛,把學術研究的重心轉移到對中國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方面。

因為董老是晉南洪洞縣人,這種地域親情,使劉恪山和董老成為忘年至交,長時期的相處,對董壽平先生其人其藝了解深透。近二十年來他為董壽平先生寫了二十多萬字的評介文章在國內外許多報刊發表,出版了《董壽平傳略》、《畫家董壽平》電視藝術片的文字腳本等,他的文章深得董老的讚賞,認為劉恪山理解他的藝術,才能寫出好文章。不久前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精美大型畫冊《董壽平》的序言18000字,題為「傳世丹青瞻泰斗,龍馬精神海鶴姿」,就是劉恪山應邀撰寫的。讀來鏗鏘有聲,文辭優美,立意清新,平論深刻,文采飛揚,確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可以說劉恪山是評論、研究董壽平藝術的權威評論家。

少先隊隊徽設計者劉恪山與少先隊員合影。

此外,80年代初,劉恪山向山西省長羅貴波建議,在太原晉祠建立「董壽平美術館」,得到了山西省和太原市各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經過數年籌備,於1990年落成,永久陳列董老的書畫精品,期間還得到日本友人的資助。「董壽平美術館」的建成,為山西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為這位文化名人的宣傳,劉恪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為國效力,為朋友辦事就是那麼誠懇,足見他的襟懷璞玉的高貴品德。

劉恪山老當益壯,適逢國家興盛時期,他道高藝精,有作不完的學問,其前景難以估量。我們深信他的筆下源源赴百川,成果會更加豐碩。

近日欣逢劉恪山綜合性的畫集即將出版,我們特別高興,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他,欣賞他的藝術成果。我們更要感謝資助這本畫冊出版的崔惠民先生,他做了一件好事。我們看了畫集的版式樣本後,浮想聯翩,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沉浸在與老劉多年的友誼之中,有許多話不吐不快,夤夜秉筆,疾書成文。

我想到莎士比亞說:「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他就是在非常的境遇中磨礪出的高尚品德,顯出的非常氣節。恪山無私無畏,豁達樂觀,刻苦進取,和群眾心心相印,和朋友熱情誠懇,對他的夫人董慶華相敬如賓,潔愛如深……他創造了許多有形的藝術作品,還包含著許多無形的精神。前者可見於畫冊,後者見於人心;前者雖可貴,後者更難得。因此我們把積存多年的印象用拙筆聊表一二,以作為這本畫冊的觀後感,以表達對一個善良的藝術家獻身祖國文化藝術事業的誠摯地敬意。

劉老不老!劉老的藝術不老!

2000年2月12日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述湖南美術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的畫冊 I第78期《劉左鈞中國畫作品集》

TAG:口述湖南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