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田坤書法欣賞

田坤書法欣賞

--

試說"書如其人"與"以人廢書"

田坤

書如其人的觀點古來有之,唐柳公權日"心正則筆正「清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己"。更有清松年說"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如此種種論述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即"書如其人」。

古人關於」書如其人"觀點中,書品可以反映作者的學識、才華、志趣、情緒的觀點,符合客觀實際。而作為一個結論性的觀點,"書如其人"著實存在著歷史性的偏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國之瑰寶。在深入挖掘整理中,在傳承與發展中,有必要對「書如其人"這一傳統的書學理論進行分析辨誤,以明確認識、排除干擾、輕裝前進,促進書法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在現實書法交流中,經常聽到一些人在議論,某人的書法不行,不可學,因為他的人品不行。"人品不好「,所以他不會有好的書品。這種以人論書,以人廢書的行為,就是「書如其人"觀點的具體表現。書如其人,是把書與人相聯繫,通過觀其書品對其人品作出評價的理論。或識其人而對其書品進行評價的理論。

書法是人寫的,對於這一點誰都不會有什麼異議。因此,人與書有著必然的聯繫,沒有人不會有書。人品與書品沒有必然的聯繫。書品,是書法技術水平的體現,人品,是人思想水平的體現,藝術水平和思想水平不存在必然的聯繫,藝術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互相作用,但不存在等同關係,更不存在以一概全,互相替代的屬性。

書法藝術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掌握並為人服務的。有志者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鑽研、臨習,就一定能夠認識和掌握書法藝術的技法和規律,而能夠掌握書法藝術技法的人,包括所謂好人,也包括那些所謂人品差的人。一個書法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加之他博學多才,熟練掌握了漢字的書寫技法和筆墨技巧。他的書法作品所展示出來的內容與形式均可能成為上品。

按照書如其人的觀點,將人品和書品分開、分別作出評價,只能把一個人或一群人,以思想、道德品質,做為鑒別人品好壞的標準,把人劃分為好人和壞人兩大類別。對於書品,也只能是根據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藝術效果而甄別出書品的優、劣兩種類別。我們把上述分解了的人品和書品重新組合起來。按照書如其人的觀點,得出的結論是,好的書品有好的人品;壞的書品有壞的人品。即「書品『與「人品"等同的觀點。這是一個錯誤的結論。是"書如其人"派生的觀點"以人立書,以人廢書"。

書法藝術同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一樣,它對於每個要學習和運用它的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無所取捨的,因為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無確定性的,所以誰掌握它、運用它,他就為誰服務。因此,僅憑對一件書法作品的直觀感覺,能夠反映出作者的人品本質來,這個問題就像說"詩如其人","歌如其人"、"畫如其人「 "球如其人"……。一樣把藝術或一項技能和人品相聯繫,通過藝術、技能的表現形式去推斷人品的好壞,其理由是不充分的。以上論述並不是要完全的否定書品和人品的密切關係。假如一個書法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加之他熟練的運用了筆墨技法,那麼他的書法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將表現得較為完美。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人品好與書品好是能夠得到統一的。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反映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看,假如一個書法家的思想素質差,但是缺德不一定無才,對於書法藝術技法的運用和發揮,思想素質差的人不見得比思想素質好的人做的差,人品好的人和人品差的人,都可以通過努力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這就說明了書法藝術本身不擇人品。

我國古代一些著名的書法家無論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蘇東坡、米簾……。近現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鄧石如、毛澤東、舒同、趙朴初、啟功、歐陽中石等,他們無一不是學富五車,胸羅萬卷的學者。無一不是歷纜古代名貼刻苦臨池,品學兼修,書藝精純的書法大家,達到了人書俱老的高超境界被後人所敬仰。可以說,人品與書品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統一。而反之那些被歷史唾棄的諸如蔡京、秦檜、和珅之流,他們的人品可謂極差,但是他們和中國古代那些先賢們一樣,同是科考制度的登科者,他們的學識與筆墨技法較之前賢也並不遜色,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人品"與"書品「則是相徑甚遠,更談不上"人品"與"書品"的統一了。

書法藝術的本身是有價值的。評定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首先要看藝術水平怎樣。其次是看它的內容,假如一件作品的內容好,但藝術水平低,無論如何也不能說這樣的作品書品好。書法作品作為交流思想切搓書藝的工具,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能做到兩全齊美,它的價值當然是高的。一件作品的思想格調不高,但藝術水平較高,它的價值也應該得到肯定,這種價值就是藝術的自身價值。

隨著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挖掘整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古代書法藝術珍品面世,傳世之作浩如煙海。通常情況下在欣賞、品鑒學習這些作品時,多數人都是注重學習先賢的藝術手段,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作品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何況有些作者的人品今人無從考察,但不論作品是否留下作者的姓名,書品確實實在在展示在我們面前,掀起蓋頭讓我們認真仔細的端祥、欣賞、品鑒,這證明了藝術的客觀存在,藝術是永恆的。

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同時,書法界一直存在的怪現象也在不斷的翻新演變著,多年前領導和某些所謂名人提寫的單位牌匾,在時間的整合下,隨著人們對書法藝術的了解,已經不復存在。筆者就曾經看到一院校,從北京請某名人題寫的校名漆金鑲在正門牆高處,在路人的唏噓聲中敲掉。現今伴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活躍,書法界又出現了以經濟利益為取向,以否定繼承傳統書法基礎的丑書、怪書;國際第一書法大師;江湖派書法等。特別是有些領導和所謂名人充斥其中,稱其為名人書法,這些人不修習傳統書法基本功,一味求丑、怪;還有的掛羊頭賣狗肉,著傳統服裝,不寫老祖宗留下的文字,拿著毛筆寫鋼筆字,並標榜自己為新派書法。加上媒體大肆炒作宣揚,一時間令人眼花潦亂,不知所書為承襲那家,更不識其所書文字內容。這種亞文化現象實際上是「書如其人"的另一表現形式,"以人立書"它的危害是,沖淡了書法學習的主流,極易誤導初學者,特別是青少年學書者的學習方向。因此,有志學書者應清楚,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學富固然重要,臨池功夫更是先決條件。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書法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包裝的拙劣書品,以任何身份出場的所謂名人書家,書法藝術終究是藝術。做為一種載體,書法蘊含著無比豐富的內涵,然而這種內涵,恰似刀上之刃。磨礪出刃鋒。全憑發揮人的能動因素。要認識和把握書法固有的內涵,也必須經過歷代書法家的努力追求,方能悟得,通過辛勤臨池,才能把握。這就是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也。因此,在書法的道路上,以任何借口背離傳統精華。而盲目創新,不肯踏實求學而廢棄臨貼,不會走就想跑的人,都不會在書法的道路上行走太遠,這是物競天擇的規律。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一切書法作品,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任何人都很難從線條藝術所表達的部分文字內容中,正確的分析推斷出,作者人品的好壞、高低。我們看京劇可以從人物的臉譜上,區分出人物、人品的好壞。但不可能看出飾演者人品的優劣。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扮相和演技而已。我們到展覽館看書法作品,也只能是看到一幅作品的創作風格,筆墨技法的成熟程度,和通篇所表現出的美感,不可能從中知道書寫者人品如何。劉熙載說:「書如其人"。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如果二位先輩能健在,給他一幅書法作品,讓他們去品評作者的人品怎樣,心正與否,恐怕二位先輩也會現出難為之狀吧。而事實上柳公的「心正筆正"出自「筆柬」其原文是柳公權一日對帝書寫筆力精巧,若有龍蛇之勢,帝問公權曰:「古之善書者,莫過於張旭張顛、羲之、獻之。今觀卿所書,尤有過於此數子者。何能如是之善乎?公權對日:"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帝寞然改容,知公權以筆諫也"。由此可知柳公之「心正則筆正",是以筆示政之"筆諫"之詞,而非指書家心正與否,後人引此論佐證「書如其人,以人論書"實屬屈解柳公之本意。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世尊為書聖。他的書法,結構、筆法、用墨都富於變化,他留傳下來的作品,每一幅都各呈神采,線條之美無一雷同。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在跋《褚摹蘭亭序》中云:"28行300字之字最多,無一似"。可見王羲之書法筆法變化之多。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一生筆耕勤奮,傳世之作很多,這些作品在體勢風格上互有差異,世人雖然統稱顏體,但是他一生中的書品變化非常大,各碑貼各有相貌特色。如果按照「書如其人"的理論,僅僅通過王義之、顏真卿一生中書品的變化而推論,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二位先賢的人品也在不時的變化。這樣的答案實在是滑稽之談。

清代松年說"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這種書品與人品一致論的觀點,也是從歷代書論中承襲下來的,他在肯定書如其人觀點的同時,強調了「凡善書者,為官更講政績名聲的觀點,這確是一個歷史性的偏見。趙孟馥雖然法貼流傳於世,被世人做為範本在臨摹研習,但他的為官、人品卻一直被書法業界所唾指,並泱及其書品。稱其書品為缺少陽剛之氣之"媚書"。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鏈接,中國古代大奸臣書法,其中蔡京、秦檜、和珅的書法讓你感到其筆墨技法絕非一般,書品堪稱一流。然而他們的為官、為人可謂聲名狼藉,遭後世唾罵。在過去的時光歲月,流過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幾人見過蔡京、秦檜、和珅的書法流傳於世,有何人仿習。此時,我想到清代朱和羹的一句話「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鳳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故此,蔡京、秦檜、和珅書品就是在「慕其人,益重其書"的「書如其人"的唾海中遭沉,在「以人廢書"中幾近埋沒的嗎?

事實上,能夠在書史上留名的文人墨客,並不都如清-松年所說的,都是品學兼長的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社會的上層人物,而且為官者居多,由於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多數人都擔當著封建王朝的奴朴角色。蔡京、秦檜、和珅均為封建王朝上層之大奸,主宰朝野,掌握生殺,視民生為草介,惡名遠迢,傳世甚廣,人人唾之。而州、府、縣衙,層層官員、文人忠奸混雜,良莠不齊。縱觀古人留下的書跡,就其內容多以記人記事為主。其中為封建制度歌功頌德的,記述封建迷信活動的,佔有很大的比例。這些都是歷史造成的,從探尋藝術的角度,簡單的用"書如其人」的觀點很難把問題說清楚。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文明高速度發展,「書如其人「的觀點,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無法客觀、正確、全面的解釋書壇上的歷史人物。人類對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對世界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古人的思想受當時歷史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無法用現代人的思想意識和文明水準,去衡量上千年以前古人的思想意志,或者去評判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調高低。或從書跡去推斷其人品如何。而他們留下的書跡,確在彰顯著真正藝術的價值與生命力。但是,千百年來由於書如其人的偏見,在我國古老而廣闊的大地上,在漫長的書法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書法藝術珍品被吞噬,被埋沒,這是我國書法發展史中的一大憾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的繁榮興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向堅持的文藝發展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份討論,提倡體裁、題裁形式手段充份發展,推動觀念、內容及風格,流派切磋互鑒,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壁,融會貫通」。這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文藝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據此,我認為在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應該走科學化發展的道路,實行專業化推進。對於流傳於世和尚未出土的,所有古人遺留的優秀書法作品,都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對古代政客書家、諸如蔡京、秦檜、和珅式的歷史人物的「人品" 「與「書品」分開來做以公正的評價。對於古代政客和宗教人士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其思想內容由歷史學家,政研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以及其他方面的專業學者課題研究。做為學書者,最重要的是要學習、研究古人留下的書法理論,明辨正誤繼承弘揚正確理論傳予後世。沒有必要把大量時間用在研究古人的人品上。對於書法藝術,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管古代的書法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其人品如何。只要他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我們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責任把它挖掘和繼承下來。不應該借口人品不好而"以人論書",「以人廢書"。

藝術是永恆的,它不會因歲月的推移,時光的流逝而減弱或磨滅它的光輝,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書法作品,哪怕它在地下埋上一萬年,當重見天日之時,它依然會閃爍藝術的光輝。因此,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契機下,對「書如其人」的觀點進行剖析,摒棄"以人論書,以人廢書"的觀點,消除其在書壇產生的消極作用,不拘一格挖掘、繼承古人留下的優秀書法藝術,做到化古為今,古為今用。

綜上所述,書如其人的觀點是一種片面的認識,這個歷史性的偏見,在某種程度上對古代遺留的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阻止和封殺的作用,使一些藝術價值很高的書法作品被埋沒。對此我認為,熱衷於繼承發展祖國傳統書法藝術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放下「書如其人"的偏見,站在藝術的角度去看待,去研究古人留下的書法作品,恢復其應有的藝術價值,使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園林更加繁榮茂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坤書法 的精彩文章:

TAG:田坤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