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巫山江南這幾條文化旅遊線路,都很好耍!

巫山江南這幾條文化旅遊線路,都很好耍!

巫山報社出品

明日天氣:陰天轉多雲,氣溫:6~14℃

巫山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渝東門戶。

長江橫貫東西將巫山分為江南江北兩個區域。

古有「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說法。

巫山江北江南的生活習性、景緻也大不相同。

與江北以高山密林的自然資源為主不同,

江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化資源更為突出。

204萬年前的龍骨坡"巫山人"是最早亞洲人類,

7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文化代表……

中華文明從這裡誕生,

神秘的巫文化起源於這裡,

巴楚文化在這裡融合。

巫山江南,是你尋祖朝聖的勝地,

是你一生不得不來的地方。

巫山江南文化尋蹤之旅

DAY4-5

神秘的大溪文化

1

江南文化旅遊的首站為最錯開峽

錯開峽是幾座相互對錯,高入雲端的峰巒,

峽口具有窄、險的奇特景色。

不但風景幽美,還有動聽的傳說故事。

相傳大禹治水時期,神女派神龍助大禹治理河道。

因神龍誤判,將水引錯,禍患百姓,故稱錯開峽。

因開錯峽道,神龍被鎖在石柱上,故叫鎖龍柱。

石柱下方平台,大禹斬殺神龍於此,叫做斬龍台。

可在錯開峽口拍照留影,繼續前行來到大溪古鎮。

大溪文化遺址位於長江三峽大溪古鎮,

古考發掘遺址約2萬平方米,距今6000-7000年。

從1958年7月至1976年12月,

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發掘,

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671件,

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大溪文化」。

在三峽大壩蓄水前大溪遺址進行了,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

出土文物萬餘被稱為「中國考古十大發掘之一」,

大溪不僅有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貞節牌坊墓碑群;

和明朝大將軍康茂才碑刻;

有通川、陝、鄂三省的古騾馬驛道和古石拱橋;

有昭君出塞,路經黛溪河留下的動人傳說。

悠久的歷史人文值得你細細品鑒。

龍骨坡巫山人遺址

2

古老文化「龍骨坡文化」就在大溪背後的廟宇鎮,

從大溪鎮至大廟龍骨坡,約一個小時左右。

大廟鎮群山環繞,中間低,是典型的盆地結構。

廟宇鎮的來歷眾說紛紜,都與佛廟有關。

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廟宇全部被毀壞。

唯有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被保留了下來。

天主教堂位於廟宇鎮禹王街78號,

是渝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天主教堂古遺址之一。

教堂坐西朝東,磚木結構,佔地5458平方米。

教堂附屬建築有女學堂、西醫、

診療室、中樓、食堂等,這些建築均保護完好。

廟宇鎮有一種民俗叫「趕場」,

每旬的2、5、8號就是趕場的日子。

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挑著自家所生產的東西,

來到街上進行交易,場面十分熱鬧。

廟宇鎮周可觀的景點很多,

最古老的文化是「龍骨坡文化」遺址,

是您必須要去遊覽的地方。

龍骨坡遺址又稱"巫山猿人遺址",

1984年被中國古人類與舊石器專家,

黃萬波、李宣民等首先發掘。

在遺址發現了古人類門齒和帶犬齒的頜骨化石,

以及數十件與人類化石同一層次的,

巨猴、劍齒虎、雙角犀等化石。

經考證,這些化石屬早更新世,

距今204萬年,其人類化石被稱為"巫山人"。

龍骨坡遺址的重大發現,

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空白。

廟宇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骨坡抬工號子

龍骨坡抬工號子是抬工們勞作時所唱的歌謠,

發源於廟宇鎮,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原始古樸,節奏規整,領和對稱,速度平穩,

是龍骨坡抬工號子的主要特點。

由於是群體合作,同時還具有聲音宏亮、

音韻起翹、耐人尋味的特點,深受群眾喜愛。

紅椿土家文化

3

紅椿鄉為巫山兩個土家族之一,

而土家文化最為著名當屬哭嫁和擺手舞了。

哭嫁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最為顯著的文化標誌,

這本是土家族年節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

後來逐步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

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歌隨舞生,舞隨歌得名,擺手舞蹈,源於生活。

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

展示土家先民生產生活場景,

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紅椿土家族鄉在村寨最核心的位置有一個廣場,

廣場的舞台經常上演當地各種民俗表演。

「舍巴節」是土家族最為隆重的一個綜合性節日,

具體節會時間,要關注當地生活資訊。

銅鼓墓葬文化

4

銅鼓鎮離巫山縣城39公里,

以田園風光為依託主打鄉村旅遊。

銅鼓也是巫山的水果之鄉,

夏季的藍莓最受遊客喜歡。

銅鼓鎮龍灣村的曾氏墓碑十分别致,

為前清應山縣訓導曾衍光的墓葬,

墓門多加了一道用鏤空的石材做成的石門,

透過石門縫隙,墓志銘卻清晰可見,

這種獨特的墓碑形式,整個三峽庫區都非常罕見。

曾氏故居也從側面反應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文化。

鄧家非遺文化

5

鄧家土家族鄉離巫山縣城127公里,

土家民俗風情與得到了傳承與保留。

鄧家是一個高山邊遠鄉,平均海拔1550米,

立體氣候明顯,全年無霜期170天左右,

鄧家土家族鄉有兩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踩堂戲》、《背二哥號子》,

六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踩堂戲有別於其他地方小戲,

踩堂戲劇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間色彩。

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山野風味,

其道白和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

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口語化特色。

「踩堂戲」既有遵照一般戲曲要求的

「手眼身法步」五功的表演規範,

又有其獨特的個性。

線路攻略

自駕線路:巫山縣城大溪鄉(DAY1)廟宇鎮(DAY2)紅椿土家族鄉(DAY3)銅鼓鎮(DAY4)支線:鄧家土家族鄉(DAY5)巫山縣城

圖片攝影:何志宏、吳建波、向耀清、何玉紅、蔡勇、丁坤虎、宋開平(排名不分先後,未標註的攝影家請後台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融巫山 的精彩文章:

大手筆大建設!巫山密密麻麻織就富民興業交通網

TAG:融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