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們」何以蛻變成洪水猛獸?投機炒作是主因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及與其相關的其他加密貨幣和首次代幣發行(ICO)近期成為全球監管機構重點監控和管治的對象。
為什麼近期香港特區政府多個部門及相關監管機構如此高調,對數字貨幣、虛擬資產掀起監管風暴?主要是防止風險失控。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明確指出,部分投資者可能並不清楚其中的風險,只視之為短期炒賣的工具,但是投資首次代幣發行及加密貨幣具有風險高且波動大的特點。陳浩濂強調:加密貨幣其實只屬於虛擬商品,目前並不受到監管機構的監管,更有部分首次代幣發行並不是在香港進行,可能會有欺詐的風險。
香港作為全球國際金融中心,一直對市場創新發展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但是這次多個監管機構聯手採取加強監管的行動,表明香港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數字貨幣可能帶來的市場風險採取零容忍的堅定態度。
實際上,近期在全球多國也有類似的監管行動。早前,韓國監管部門就要求比特幣交易所實行實名認證;英國多家銀行禁止客戶使用信用卡購買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印度尼西亞央行、金融服務總署、財政部等金融監管機構自去年底以來已經連發公告,嚴禁境內金融機構從事比特幣支付業務,力勸印度尼西亞公民不要持有、交易和投資比特幣;印度財政部長Arun Jaitley明確表示「不認為加密數字貨幣是合法的貨幣,並將採取所有措施來消滅這些加密數字資產在融資非法活動中,或是作為支付體系一部分的使用」;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日前表示,法國和德國會向二十國集團(G20)提議對比特幣實施監管。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日也提示防範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表示目前有關管理部門對境內ICO行為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的清理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期間有部分投資者轉向境外開展相關活動。根據國家相關管理政策,境內投資者的網路訪問渠道、支付渠道等可能會受到影響,投資者將蒙受損失。同時,由於在國際上普遍缺乏規範,目前境外交易平台一樣存在系統安全等風險隱患。
那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虛擬資產為何從剛面世時的市場寵兒,淪落為現在備受監管機構警惕及重拳清理的洪水猛獸?投機炒作、逃避監管、風險不可控或是主要原因。
一個市場現象值得留意,即今年以來,虛擬貨幣市場和美國股市先後見頂,並出現雪崩式下跌。就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過去90多天里,美股標普500指數和比特幣價格走勢正相關度高達33%,這是自比特幣市場在2016年初首度被金融研究人士關注以來,兩者關聯度最高的一次,因此,導致近期美股大跌乃至全球股災的罪魁禍首或已昭然若揭。理由之一是,比特幣期貨的出現,令虛擬貨幣市場和傳統金融市場對接,其走勢也自然無法再如此前那樣繼續獨立於主體金融市場秩序之外。更有分析師認為,如果比特幣止跌回穩重上10000美元,那麼美股的牛市周期就並未結束;反之,若虛擬貨幣市場的調整仍在繼續,那麼美股短期內依舊無法擺脫頹勢,存在進一步下跌的空間。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易憲容所說,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暴跌,決定其不可能成為貨幣。比特幣及其他加密數字貨幣沒有人或組織給它的信用擔保,而成了少數人操縱及過度炒作的工具。加上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缺陷,從而對這種加密數字貨幣的炒作所面臨的風險會越來越大,甚至可能衝擊現有的金融市場。由此可見,為防止風險失控,目前全球各市場監管機構對數字貨幣、虛擬資產形成圍攻之勢以加強管控,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友盟+:30萬億的新零售生意,從這5個機會說起
※阿里市值超5000億美元;樂視網再現大宗交易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