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經》學習五步法淺談

《內經》學習五步法淺談

導語:《內經》是中醫學現存文獻中最為重要的典籍,是中醫理論之淵源。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鄭紅斌總結多年教學研究體會,指出誦、解、別、明、彰五個步驟與方法對學習和運用《內經》理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明劉純云:「學必究本於經」,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石,《內經》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是學習中醫的重要入門課程,更是研究中醫的必讀之書。縱觀古今名醫,莫不求於《內經》而立新說,如秦越人演其精義述《難經》,王叔和發揮脈學撰《脈經》,任應秋研其旨成名匠等,均示人以規矩。惟其成書久遠,文字古奧,加之經文遺漏錯簡,以致艱澀難明,使得許多中醫人非惟不明《內經》之重要,更加苦於欲學習研究而無可借鑒之方法。

導師鄭紅斌教授為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內經學會常委,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內經選讀》副主編,從事《內經》研究三十餘載,體會頗深,認為《著至教論》所云「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中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步驟與方法是學好《內經》的不二法門,如能掌握好這五種方法,而後靈活貫通,應用於實踐,則可以學以致用,對臨床實踐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今不揣淺陋,整理之以饗同道。

第1步:誦法

所謂誦,就是誦讀經文,要求通過誦讀《內經》原文,析辨音讀,對醫學理論有一個廣泛概要的了解。同時,對重要及關鍵經文段落進行背誦記憶,達到由淺入深,口誦心維的熟練程度,為以後的臨證運用打下堅實基礎。

誦讀《內經》,初步要求學生對《內經選讀》教材的重點條文背誦熟記,並且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進一步的要求,則誦讀的內容可擴大至《內經》重點篇章和重點節選,大致為《素問》35篇和《靈樞》15篇左右。如再提高要求則誦讀的內容應該選李中梓的《內經知要》、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和楊上善的《太素》等原著,而且把《素問》論陰陽四時、臟腑、經絡、診法、病因病機、治則,以及論述精、氣、神等篇的重要經文等反覆誦習,達到口誦心維的熟練程度。

第2步:解法

所謂解,就是對誦讀的內容,特別是一些難點及疑點進行分析,理解經文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真正讀懂《內經》。由於《內經》成書年代久遠,文辭古奧,含義雋永,其中對於原文中的難字詞句和重點段落還要注意參考歷代注家注本及相應的工具書逐一予以確認,有的還須提要鉤玄,做到真正讀懂讀深讀透。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治病必求於本」,要明確「本為陰陽」的內涵,《素問·六節藏象論》的「罷極之本」,要讀准「罷極」的讀音,並掌握其生理、病理兩種不同內涵解釋等[1-2]。

學習《內經》要求針對其重點篇章與段落條文逐一落實,讀懂讀通。一般初學者可藉助南京中醫藥學編寫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山東中醫學院編寫的《靈樞經語釋》,以及郭靄春的《素問校注語譯》、《靈樞校注語譯》。進一步的提高則可檢閱陸九芝的《內經難字音義》、高士宗的《素問直解》、姚止庵的《素問經注節解》、丹波氏父子的《素問識》、《素問紹識》等。理解讀懂《內經》的方法可以是邊讀邊想邊記,也可以是檢閱註疏及工具書後強化記憶,最後做到從字到句再到段落篇章的全面理解掌握。

第3步:別法

所謂別,就是對所學的內容加以歸類鑒別,對於錯簡文字的訓詁解釋,以及對《內經》名詞術語不同註解的辨別掌握,對《內經》學術觀點不同注家意見的詳細鑒別,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誦解基礎上對《內經》微言大義進行深入挖掘,是對經典學習的深化掌握,是對歷代各家不同學術觀點的領會和體驗,也是五法之中砥,應貫穿始終。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要掌握《太素》「苦」作「甘」,且無「不」字的註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能冬不能夏……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要明辨「能」字的不同讀音及其「耐」和「態」的含意區別,《素問·湯液醪醴論》「賓士於權衡,去宛陳莝」,要掌握「去宛陳莝」王冰、丹波元簡、沈祖綿和楊上善注家的不同解釋,以及其在臨床實踐應用中的指導意義[4]。

作為初學者一般可以在通讀理解的基礎上,重點針對《內經選讀》的按語部分詳細閱讀,也可選王洪圖主編的《內經選讀》教學參考叢書和龍伯堅的《黃帝內經集解》認真參讀,進一步的深入則可依據不同分類選擇楊上善《太素》、林億的《新校正》、張介賓《類經》、胡澍的《素問校義》和張志聰的《素問集注》、《靈樞集注》進行研讀,以求其深入正確理解經旨,分門別類紮實掌握。

第4步:明法

所謂明,即是明白曉暢,觸類旁通,前後聯繫,達到系統掌握,深刻理解並綜合運用《內經》理論的程度,既可以針對某一專題進行深入的闡述,也可以針對某一類別進行較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達到融會貫通,明晰不亂,信手拈來,準確無誤的境界。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不但要求掌握屬五臟、風、寒、濕、上、下各一條的病機,還要求清晰區分屬火的5條和屬熱的4條,更要求對筋脈病證所屬的4條經文有所明辨,也即全部要對文中所提到三十餘個病症進行病機闡明,並著重對其在辨證審治,以及理、法、方、葯的建立和運用等有所熟悉。又如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不但要求掌握「壯火」、「少火」的原文葯食氣味的內涵及其對臨床用藥中溫和、峻烈藥物種類選擇與劑量把握,還要求對後世醫家張介賓的生理陽氣論的不同觀點及其對臨床指導意義進行闡述[5]。

初學《內經》者可以選擇王慶其的《內經臨床學》、研究生規劃教材《黃帝內經的理論與實踐》、張登本的《內經的思考》和邢玉瑞的《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入手,進一步深入研習則可以選擇任應秋的《黃帝內經十講》、劉長林的《內經哲學及其辯證法的思想》、王洪圖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等專題研究進行參考研讀,全面提高自己掌握《內經》,以及明辨經旨和應用中醫經典的能力。

第5步:彰法

所謂彰,即為彰顯大義,發揚光大,就是將掌握的醫學理論應用於臨床實踐並進一步提出新觀點、新思維以促進醫學的發展。其中,特別是經典與哲學,經典與臨床的結合,悟道岐黃理論,發揚《內經》學術思想,提高中醫經典的理論指導實踐水平。如對於臨床咳嗽,要能夠靈活依據《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等理論進行辨證論治。這種活學活用《內經》的方法也是歷代中醫大家傳統的學習方法,如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撰用《素問》、《九卷》而寫成,李東垣的《脾胃論》就是依據《內經》太陰陽明理論而撰著,朱丹溪的陰火理論和張介賓的命門學說,以及李中梓的先天後天理論等均是本源《內經》觀點而成說,是對《內經》經典理論的發明創造而成就的卓然大家,為中國醫學史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作為初學《內經》者,我們不妨由易到難,可以選擇王慶其的《內經臨證發微》、陳明的《黃帝內經臨證指要》、翟雙慶的《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等著作入門閱讀,進一度的提高則可選擇駱龍吉的《內經拾遺方論》、李東垣的《脾胃論》、朱丹溪的《格致餘論》、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及古典文獻如《傷寒雜病論》等加以印證提高,力求達到融會貫通經典理論、縱橫聯絡悟道神明之境界,為發揚中醫學術創新中醫理論打下堅實基礎。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的精彩文章:

葯起磐安 膳動中國——首批道地磐安葯膳拾粹(三)
淺談卧不安則胃不和

TAG: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