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們

那些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們

剛來美國時,在印第安納州待過一年,當時給印第安納大學的(Anthropology)人類學教授做課程助理。在一次學生活動上,有位華裔學生說,多年來有一個為難的地方,美國人把我當外國人看,中國人把我當美國人看。

這個學生的說法挺有趣,於是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說。

她解釋說,因為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不會講中文,所以從中國來的人都認為我是個美國人。

但是美國人看我長的樣子是亞洲人,常常問我來自哪個國家,即使我解釋,自己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呀;美國人還是會追問一句,你的父母來自哪裡?韓國?日本?中國?反正他們也搞不清楚這幾個國家的人。

當我說了我的父母是中國人之後,他們會把我看成是中國人。

我問她,你自己認為你是哪裡人呢?

她回答,我當然是美國人啊。

她代表著一個自帶矛盾體的族群。他們是中國人眼中的ABC,是自己口中調侃的香蕉人。

美國人不明白我們說的ABC是代表什麼特殊的含義,你跟對方說ABC,沒準人家以為你說的是一個美國主流電視媒體——ABC電視台。ABC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American-Born Chinese) 是中國人給出的縮略詞。

香蕉人,顧名思義,黃皮、白心。在美國出生長大,披著華裔的外表,但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已經與美國人並無兩樣。

在芝加哥工作時,我的一位ABC同事,是前普華永道和德勤的審計師,她也是我印象里的一位典型性ABC。

什麼叫典型性ABC呢。女性的話,從外形上看,可以參見藝人李玟。

李玟於香港出生,9歲移民美國,雖然並不符合正宗ABC的定義,但形象和性格已與ABC全無二致。

這位同事也常被中國朋友說是與李玟形似和神似。

眉毛喜歡修成長長的驚訝狀。頭髮喜好染成偏黃色或類似色系,不留劉海。可能因為英語發音部位的特點和面部表情豐富,所以眼梢微挑、口型上翹。

堅持運動健身,熱衷戶外活動:爬山、遠足、跑步、游泳、打球、滑雪。審美偏好有肌肉的小健美身材。不怕曬太陽,享受日光浴,熱愛小麥色膚色。

穿衣風格走性感艷麗風。性格張揚,開朗自信,有禮貌。

不會讀寫中文,能聽和說比較簡單的中文。

應了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她的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80年代從廣州移居到美國,到現在依然習慣吃中餐、講中文、秉持中式價值觀。雖然也會基礎英文,能與美國人互動,但文化屬性和生活方式仍是中國風格。

她生長於美國,從小在美式教育的背景和環境下長大,文化傳承徹底西化。18歲開始,已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經濟和思想層面都追求獨立。

跟父母對話時,父母說中文,她都以英文回應。雙方很少深度溝通。在她的描述當中,她的開中餐廳的父母是想法愚鈍的。

在洛杉磯常去的一個健身中心,裡面一位諮詢師是位ABC。她的父母是台灣人,長年忙於做生意,從小到大對她的陪伴比較少。

她常跟我抱怨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她的中文是5歲小孩的水平。她的父母英文又不流利。雙方交流的頻率一直不高,只聊最簡單最基本的一些事情,還經常藉助手機翻譯軟體。

美國年輕人都沒有存錢的習慣。有一次,她攢下了半年的錢,買了一個新款iPad,想給媽媽生日送上一份驚喜。

按照美國人的特點,收到家人或朋友的禮物是會表現得非常雀躍的。但是她媽媽的反應是,幹嘛給我買這個啊,浪費啊。以後不要花這個錢。

她媽媽只是中式的習慣表達,但她說以後不想再給媽媽買任何禮物。

時間久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讓一個家庭的兩代人矛盾越來越多,互相都不理解對方。現在彼此已經很少講話了。

她父母的真實感受會是什麼呢。與自己語言不通、思維和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孩子相處,這種鴻溝是他們認為必然的、還是意料之外的。

是父母教育的失誤嗎,這種課題恐怕要請學者專家們分析了。

不過這確實與華裔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有直接關係。

有的父母不在意孩子會不會中文,順其自然。孩子在美國環境中上學和成長,自然而然中文漸漸消失,被英文取而代之。

有的父母是因為偏見故意不跟孩子講中文,一心想讓孩子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只要英文講得好就可以了,更不要提學習中國文化了。

有的家庭重視孩子的中文學習,課餘時間送孩子上中文課,寒暑假安排去中國的體驗式冬夏令營,會有一些不錯的收穫。

但畢竟大環境是英文語言體系,能夠流利地聽、說、讀、寫中文,這樣的ABC寥寥無幾。在國外這些年,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中英雙語能力都可以達到母語水平的ABC。

缺乏對語言的學習,文化的缺席也很普遍。

我之前住的社區,有一位ABC鄰居。她說他們家從來不過中國春節,只過聖誕節。

其實,節日作為一種儀式感的存在,是一種共同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是家庭可以向孩子們傳遞文化情感的好機會。不是非要華人家庭們「彤庭飛彩旆」般隆重慶祝,但可以給孩子們營造一點中國節日的小氣氛。

令人遺憾的是,不少ABC在成長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感情,幾乎為零。不了解,沒有興趣了解,或者不屑於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芝加哥的那位同事曾經自豪地說:People say I don"t look like Chinese (大家說我看起來不像中國人)。她認為這是美國人對她的一種稱讚。

提的問題常常讓我不知怎麼回答:你們為什麼用筷子吃飯,手不累嗎?你們中國人怎麼那麼多種方言,真奇怪。

在問題的背後,是對自己的源與根的陌生,對祖籍國文化和歷史的全面缺失。因為不了解而不認同。

在美國中學和大學校園裡,一個常見的情景是,ABC和ABC之間更密切的互動、同在一個朋友圈。因為在美國年輕人的眼裡,ABC依然是外國人。這是屬於ABC們的一份尷尬。

有一些ABC在成年以後,有了學中文的熱忱。這時,對關於中國各方面的接觸和學習,源於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好奇,源於對中國經濟驚人發展帶來的無限機會的嚮往,也源於對文化認同感的尋求和渴望。

芒果人,是繼香蕉人之後的另一種稱呼。芒果,里外都是黃的。在西方教育環境下成長、同時也有中國文化傳承,這些移民子女被稱呼為芒果人。

我的寶寶也是一位ABC,快要2歲了。現在是牙牙學語階段,可以背誦幾首簡單的五言唐詩。有時會把詩背串了,比如,野火燒不盡、粒粒皆辛苦。

我清楚地知道,從她上幼兒園開始,未來的她會在英語語系下成長,在美國思維中學習,並將毫無疑問的,有她自己獨立的美國式生活。

我所能做的,是在她的成長環境中,盡量創造機會,讓她能對中國文化有了解、有興趣、有熱愛、有傳承感。

香蕉人、芒果人,不過都是被貼上的標籤。

了解自己的根源,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更重要的事。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更從容的在他國生活,更自如的與別人交往,也更坦然的與自己相處。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獨吃吃,不如眾吃吃
今年最流行的幾款靴子,你有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