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對日到底什麼態度?他的部下猜不出來,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蔣介石對日到底什麼態度?他的部下猜不出來,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陷入和、戰兩難的窘境,經歷了戰與和的抉擇過程。它開始曾對和談抱有幻想,後在日軍不斷擴大侵略的情況下,逐漸丟掉幻想,決心抗戰,並在政治上發起強大的宣傳攻勢,在軍事上加緊部署,同時輔以外交手段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支援,為全面抗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深知事態的嚴重性,並相應地作了一些軍事部署。7月8日,蔣介石首先電令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蔣介石致宋哲元密電稿》(1937年7月8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9日,蔣介石電促軍政部長何應欽由四川速返南京,籌劃抗敵事宜。同日,又密令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部兩個師開往保定集中,繼往琉璃河開進;第40軍龐炳勛部一師開赴石家莊(舊稱石門),進駐滄縣,歸宋哲元節制;又調第53軍萬福麟部3個師附第91師前往保定集中,向固安、永清、雄縣布防,第84師高桂滋部調至大同、懷來。蔣介石的部署意在使晉察綏與中原連成首尾相連的防禦體系。

1937年7月7日駐守盧溝橋的中國士兵。

10日,蔣介石密令宋哲元:「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工事,星夜趕築,如限完成為要。」宋哲元因熱衷政治談判,遲遲不回保定指揮,蔣便於12日派參謀次長熊斌北上,向宋哲元傳達中央的抗戰方略。同時要求北平方面,「從速切實加緊備戰,萬勿受欺」。(《蔣介石致宋哲元密電稿》(1937年7月10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7月17日,蔣介石命令商震部駐防黃河北岸的軍隊集中石家莊待命。但南京國民政府對日軍將大舉進攻,仍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和有效行動,對未來抗戰採取持久戰還是殲滅戰,也無定案。為制定南京政府的和戰方案與軍事部署,在何應欽主持下,從7月11日至8月12日,在南京的國民政府軍政要員每天召開會議,研討抗日時局與對策,共舉行了33次會議。

從7月中旬開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當局對華北抗戰計劃提出了一些構想,主要有:(1)除抽調充足的武器彈藥速運宋哲元部隊外,為協同指揮,在石家莊設立行營,任命徐永昌為主任、林蔚為參謀長,並與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榘相聯繫,要求他們相機配合。(2)「以北平城、南苑及宛平為三個據點,將兵力集結、修築工事,作持久抗戰之準備」。如日軍包圍攻擊上述據點,「保定、滄州之部隊及在任丘之趙(登禹)師,同時北上應援,庶平、津可保」。(《錢大鈞致秦德純密電稿》(1937年7月12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26日決心大戰後,蔣介石又要求「對滄州—保定、滄州—石家莊各線從速部署」,特別是「先應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的基礎,切勿使之疏失。保定防務應有確實部隊負責固守。」(《何應欽致宋哲元等密電》(1937年7月11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蔣介石致宋哲元密電稿》(1937年7月27日),侍從室電稿,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一寸山河一寸血」,號召全民抗戰!

中國政府戰與和矛盾的根源是其「應戰而不求戰」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乃在於蔣介石的「最後關頭」的界限雖然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但畢竟還沒有突破,日軍尚未攻佔平津,和平妥協還存一線希望。「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蔣介石不會放棄尋求「和平」的努力,這是蔣一貫的對日態度。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第一次公開了總是含糊其辭的中日關係「最後關頭」的界限,意在引起日方對盧溝橋事件嚴重後果的注意。蔣說:「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末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中國國民黨史文獻選編》,第247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版。)並鄭重表示:「萬一到了最後關頭,吾人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正是基於蔣介石的這種思想,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堅持「談判」與「備戰」並重的方針,陷入了戰與和兩難的境地。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隨軍記者在橋面上拍照留念。

國民政府的這種態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軍隊的部署,「我集中部隊,頗覺遲緩;戰鬥序列,猶未頒發;後方補給,亦未觀定,前軍各師,各自為政……指揮不一,亦危道也」。(《陳誠致大本營對平津作戰總結電文》(1937年8月4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由於最高軍事當局的戰略指導是應戰「折衝」,故增援平津的部隊都停留在保定以南的冀中、冀南地區,彷彿在坐待日軍選擇進攻平津的日期。此外,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派之間的隔閡根深蒂固,非嫡系部隊生怕被藉機消滅,各軍互相猜忌,觀望不動,喪失了良機。對於中央軍北上,連蔣介石的嫡系將領都存「未知中央此次對日戰,對各該軍,是否整個或分割加入戰鬥序列,抑將乘機分別他調」之想。(《劉峙致蔣介石密電》(1937年7月20日),侍從室電稿,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所以,地處華北對日最前線的宋哲元對此深存顧慮,對歸他節制的孫連仲、龐炳勛兩部,只允許到達保定,致使增援部隊與第29軍相距甚遠,難以呼應和協調作戰。況且,由於南京政府戰與和的矛盾,宋哲元對中央意圖捉摸不清,生怕蔣介石藉機削弱或牽制自己。因此宋哲元在接到南京政府積極備戰的指示後心裡並不踏實。打耶,和耶?宋哲元舉棋不定,於是致電馮玉祥,「探詢中央內情」。(《盧溝橋事件第五十次會報記錄》,載《民國檔案》1987年第2期。)對冀察當局在處理事變時所表現出來的軟弱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卷,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俄國人到底嘴有多「硬」?戰敗後割地給日本 卻說為了「圖個耳根清凈」
對馬海戰不為人知的內幕:日本人犯了海戰以來最大錯誤 沒想到俄國人更傻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