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長平之戰的千古謎團,這些你都知道嗎?
在周王朝即將走向末日的戰國時期,發生了一場被認為是當時天下局勢轉折點的戰爭——長平之戰。而這場戰爭也是當時眾多戰爭中規模最大,以及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結束後,秦統一各國的腳步再無人能夠阻擋。
楚國為什麼不秦國空虛攻打它?
這個問題也算千古謎團了。其實,在秦趙在長平打得最慘烈的時候,楚國如果傾其所有,是完全有機會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殘秦國,肯定也會讓秦半死。實際上,當時的秦並非沒有擔心這個問題。在和趙國苦戰的時候,秦重點防備的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就是楚國,秦楚邊界從始至終都保持想當的軍事力量。另外一個很搞笑的是,秦趙激戰長平是因為韓國而起。韓國是被秦國欺負的一方。可當趙國衝上去的時候,韓國反而成為秦國的小跟班。秦國防備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韓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制約。也許,這正是楚國忌憚而不敢動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楚國統治集團集體的昏庸軟弱,首先缺乏戰略眼光,有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等著秦趙兩敗俱傷,沒意識到當時列國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國也好魏國也罷,確實被打怕了,整個楚國從上至下從文臣到武將都瀰漫著對秦的恐懼。直到長平之後,身為重臣的黃歇才意識到秦的可怕,推動了楚魏練手支援邯鄲。
當然,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除了秦之外,列國集體性缺乏戰略家。客觀講,哪怕是秦趙激戰最慘的時候,以楚國的實力即使傾盡全力攻擊秦國,楚國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代價。楚國也必然要考慮一旦自身受損要防備其它國家的攻擊。當時,如果有犀首或者蘇秦這樣的人物。即使列國不與楚國共同出兵,至少也可以讓楚國沒有後顧之憂,那麼就可以為楚國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可惜的是,此時的關東諸國,有韓國這樣為了苟活沒有尊嚴的國家,也有魏國這樣已經被秦嚇破膽的國家,更有燕國這種喜歡趁火打劫的國家,還有齊國這種整天就祈禱列國倒霉的國家。所以,邯鄲保衛戰楚魏趙能夠聯手,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
長平之戰交戰雙方
世人皆知,戰國時期爆發了一場「長平之戰」,對後來天下的局勢幾乎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場戰爭的交戰國分別是秦國和趙國,秦國的國力已經日益強盛,而趙國當時也沒有受到重創,並不比秦國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戰雙方實力並不懸殊的情況下,長平之戰成為了當時規模最大、死傷最慘烈的一次圍殲戰。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內的經濟發生了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後世的經營,逐漸變得兵強國富。因此,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雄厚的,戰爭所需物資的準備也很充足。反觀趙國,「地薄人眾」是當時趙國國內的現狀,雖也經歷過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顯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改革還局限在軍事方面,經濟上則相對薄弱,農業發展也愈加滯後,因此趙國的戰爭儲備其實並不適合長期的大規模戰爭。
再來看交戰雙方的軍事實力,秦、趙兩國投入的兵力都是數量巨大的,趙國大約為45萬人,秦國則是60萬左右。秦軍民風兇悍,馬匹優良,有「虎狼之師」的稱號。趙軍則以弩弓騎兵為重,騎兵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因此,兩方兵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長平之戰中,交戰方的秦、趙兩國大軍將近百萬,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雙方的一次綜合國力的較量。但從準備情況以及最後的結果來看,趙國的實力還是要稍遜於秦國的。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殘忍屠殺二十萬趙軍?
趙括指揮不當造成趙國大軍全軍覆沒,二十萬降軍全部被殺,此役給了趙國致命一擊,國力就此一落千丈。趙國實力大減,再也沒有了對抗秦國的實力,面對秦軍的攻勢,韓、趙都非常恐懼,於是兩國合謀帶重金去遊說范雎,范雎被說服,便向秦王建議議和。這自然和白起的想法有了衝突。秦王也接受了范雎的建議,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於是公元前259年,秦國罷兵,由此秦國錯過了滅邯鄲的最佳時機,以致於再後來的邯鄲之戰中吃了敗仗。但是秦王的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白起固然厲害,戰機也固然恰當,但是當時秦國幾次攻趙,孤軍深入,每次都是快消戰,打不起持久戰,這也是他坑殺趙國俘虜的原因。白起根本沒辦法把二十幾萬人帶到秦國去,一路上的消耗就吃不起,就地坑殺雖然是最殘忍的,但是為了防止趙軍伺機反抗,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儘管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但是秦軍的消耗也是很大的,現在廉頗的堅守戰讓秦軍也吃了不少暗虧,這個時候帶著殘部再次長途奔襲的確是不夠明智的舉動。但是後來邯鄲之戰的失敗也是事實,說明趙國雖然遭此重創,但是還有一部分實力保存,秦國想要吞併六國的壯志任重而道遠。
秦國休戰了,但是對於趙國來說僅僅是多了一點喘息的機會,卻已沒有了絕地反擊的能力。秦國也不會像當年燕國攻齊那樣,需要聯合諸侯才敢對齊國下手,儘管失去了攻擊邯鄲的最佳時機,也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失利,但是秦軍一統六國的步伐仍在滾滾向前。
※如果坑死趙國軍隊四十萬人的趙括不死,必是千古名將
※這些關於長平之戰的事,你都知道多少?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