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 幽雅之器也
宜興紫砂壺用泥,由於燒制時的溫差,則色澤變化多端,素有「五色土」之譽。或周正、或生猛、或篤厚、或纖細……無論粗獷中透著古樸,還是簡樸中蘊涵靈巧,無不風姿綽約,走進了文人書齋數百年。
明清至民國時期紫砂壺,由於文人的參與,漸漸演繹成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與人文歷史、哲學睿思,與文人士大夫的欣賞習慣,息息相關,並主導古玩的走向與脈絡,它不再是實用器,已上升為一種文化樣式,並影響幾代人的審美情趣。
相傳正德、嘉靖年間的一個書僮供春,把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製品、純粹的日用品,推入古藏雅玩,成為一門古玩。便有了「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說而馨香久遠。民國時將其推向巔峰,成為陶藝收藏中最為風情萬種一個門類。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拍打鑲括」的紫砂壺,也是一種凝固的線條與音符,「因沉默而越加美麗」。
紫砂壺之妙不僅器型之美,也是時代久遠所蘊藉的歲月滄桑,那是一個工匠無法營造的人文氣象。歷史造就了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顧景舟、蔣蓉……他們無所謂職稱,卻將壺做得如此文化;他們無所謂身價,或窮得只剩兩把壺。然民間的,才最具生命力,最終演化成歷史文化的積澱,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風景。喝茶,不僅是解渴,而成了一種儀式,一種文化而襲袖沁懷。
紫砂壺最妙的是純手工的捏拍鑲刮工藝,將鈕、蓋、腹、把、嘴、足等,分別鑲制而成,其中蘊藉著制陶人的心緒、氣息與文心,並隨著時代更迭與文人把玩,成就款款精巧器型與光潤可人。那是一種從砂錘鍊出來的紫砂陶泥所制,既不奪茶香、無熟湯氣;又能吸收茶汁漸成「茶垢」,使注入的沸水也有茶香;既有陶的透氣性,又有瓷的不滲水,「色香味皆蘊」。真正的好壺,不僅泥好、工好、款好,還要會「養」,這才能玩出它的細、潤、柔、雅,使之神采溫潤。品茗、把玩正是一個養壺的過程,隨歲月的流逝,壺漸顯滋潤感,猶如文人讀書,讀著讀著,這人有了「氣質」。包漿是文人對古玩的一個追求,氣質同樣是一種人的內秀之美。可見玩物養志,陶冶性情,入手可鑒,玩出人生妙趣與氣質,成為文房雅供,走進了古玩之列。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壺重養養出神,緣此養出了圓渾脂潤,方敦厚重,以致銅質之色,玉石之光,鏗鏘之聲猶聞。魯迅曾讚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紫砂壺,集古代詩書畫印之粹,有宋詞大家閨秀的委婉清麗,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蘭心蕙質,紫砂壺的金石氣更為人心儀。每每摩挲,寂寞的生活變從容,不經意走進了蘇東坡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境,彷彿《茶解》中說:「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傾瀉入杯,雲光灧瀲,此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矣。」
TAG:淘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