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教育轉型變奏曲
義務教育實現高位均衡之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之路該怎麼走?前些年,新疆克拉瑪依市率先實現了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卻遭遇了嚴重的優質生源流失。伴隨著無奈、迷惘和陣痛,這座西部城市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轉型之路,使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達到97%。
閃亮「名片」背後的優質生源流失
說起克拉瑪依市的教育,凡到過這個城市的人都印象深刻。作為新疆乃至西部地區教育的一塊「高地」,高質量教育是這座城市的一張閃亮「名片」。
2006年至2012年6年間,克拉瑪依市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總計就達79.13億元,從這個數字背後,可以看出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教育的重視程度。作為新疆最早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城市,克拉瑪依為全市老百姓提供了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然而,就在教育界人士們對此津津樂道、充滿自豪感的時候,中考優質生源的流失,給克拉瑪依教育人帶來了一個「下馬威」。
原來,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目標取得突破之後,克拉瑪依市每年排名前200名的中考優質生源,幾乎都被新疆首府城市的學校挖走。生源被「圍獵」,讓克拉瑪依的教育處於尷尬境地,特別是引以為傲的高質量均衡帶來的閃亮光環,在生源流失中顯得有些暗淡。
克拉瑪依的教育怎麼了?為何留不住優質生源?一個個尖銳的問題,如利劍般飛向克拉瑪依市教育局局長彭建偉。
質疑之聲,不僅來自市民,還來自政府官員。彭建偉的壓力陡增,一段時間以來,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他,血壓升高到令醫生都吃驚的程度。
面對質疑,彭建偉也困惑不已。的確,無論是從辦學條件等硬體來看,抑或是從師資隊伍、學校管理等軟體來看,克拉瑪依教育的各項指標,可以說在新疆都是「高高在上」的。可是,優質生源流失現象為何會如此嚴重?
說起均衡後的克拉瑪依教育,有的家長說,雖然質量高,但高考升學渠道比較單一;有的家長說,教育還不夠多樣化;還有的家長說,雖然質量高,但可選擇性比較低。
這些看法和理由,怪罪到高位均衡的克拉瑪依教育上,多少有些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怪罪」,讓對教育理想有著執著追求的彭建偉,也倍感委屈。他心裡清楚,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數量,並不真正代表教育質量,真正的優質教育是關乎學生未來,關係學生全面發展。
然而,家長們並不買賬,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孩子能否接受到想要的教育,能否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一些家長用腳投票,「逃離」這片優質教育高地,選擇把孩子送出去,想辦法把孩子送到那些考上北大清華學生數量多的學校去。
此情此景,對彭建偉的打擊很大。為此焦慮和著急的,不只有彭建偉,還有全市的中學校長們。
「我們把優質生源集中起來,辦幾個實驗班、尖子班,滿足家長希望自己孩子上名校的願望,這樣就可以把優質生源留下來了。」不少校長向彭建偉建議。有的校長甚至還拿出了具體方案,只要彭建偉點頭,就能馬上實施。
彭建偉意識到,一道兩難選擇題放在了自己的面前:如果堅持不辦尖子班、實驗班,優質生源的流失會導致教育生態惡化,讓教育管理者承受沉重的內外壓力;如果辦了實驗班、尖子班,雖然集中全市力量能增加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學生的數量,滿足家長願望,但努力建立起來的均衡發展的教育生態就會遭到破壞。
難道是教育均衡的錯?困惑中的彭建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均衡之後,教育的路該往哪裡走?均衡之後,老百姓又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彭建偉最後弄明白了,老百姓「抱怨」的背後隱藏著對更高品質教育的需求。「家長們不是非要讓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華,他們對教育的需求,已經是高位均衡所不能滿足的了。」彭建偉感慨地說,「時代變了,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家長們對教育的需要已經從均衡轉為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了。」
幾番焦慮、掙扎和思考,彭建偉終於找到了優質生源流失背後的癥結所在。
教育轉型工作陷入兩難境地
「現在回頭來看,優質生源流失只是促使我們進行轉型的一個『導火索』,其背後是老百姓對教育變革的強烈呼聲,而更大的背景則是教育均衡之後,教育的路該往哪裡走的深層次問題。」彭建偉對記者說,「因此,教育轉型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對我們來說,轉型到了必須邁出腳步的時候了。」
「油城」是民間對克拉瑪依的另一個稱呼。2010年,這座以石油為特色產業的邊疆城市,在發展中開啟了轉型之路。打造「高品質城市」的定位,為克拉瑪依市的改革發展規划了一幅新的藍圖。城市轉型無疑需要作為城市發展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的教育進行轉型,從而跟上步伐。同時,城市品質在提升,自然也就需要教育品質不斷提升,以滿足和適應城市發展和老百姓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
彭建偉認為,城市轉型的需要,僅僅是教育轉型的一個方面,對當代教育深刻反思以及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也需要教育轉型來給予回答。
正是這兩股力量的聚合碰撞,發生了「化學反應」,為均衡之後的克拉瑪依教育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克拉瑪依市確定了教育轉型目標: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轉變理念、提高質量、創新發展、追求卓越,創造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2012年,克拉瑪依市正式啟動教育轉型試點。轉型,意味著改變,意味著放棄,意味著重生,意味著革新,也必將帶來困惑和陣痛。
聽聞克拉瑪依教育要轉型,沒想到首先是一些家長「跳出來」反對。轉型意味著不確定性增加,這讓不少家長心裡沒底,一時間難以接受。「轉型不成功怎麼辦?」「我的孩子輸不起!」除了家長,社會也不怎麼看好,全市上下,方方面面都擔著心,大家都在問彭建偉一個問題:轉型不成功怎麼辦?
「作為家長,我很擔心孩子在轉型中適應不了新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家長王麗麗向記者談起當時面對轉型時的想法,「就一個孩子,我們輸不起。」家長一方面期望轉型變革,另一方面又擔心轉型失敗。
不轉型不行,轉型又困難重重,這讓包括彭建偉在內的克拉瑪依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兩難境地。經過認真思考、分析、研判,彭建偉堅持認為,轉型是必由之路,一定能取得成功。
之所以這麼有信心,源於彭建偉多年對教育進行的深度研究。他在教育系統工作多年,從教師做起,一步一步成長為教育局局長。
「我一直在觀察國內外的教育發展變革,也深刻反思教育存在的問題。放眼世界,教育都在變革,不能因為地處邊遠就不去想變革和轉型。」彭建偉說。
從家長到市教育局內部,從學校到全社會,反對和質疑聲不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種幾乎一邊倒的輿論,彭建偉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同事和朋友勸告他,就別搞什麼轉型了,一旦失敗,你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實驗。」一些人給彭建偉這樣一個警告。
然而,彭建偉沒有因此打退堂鼓。那段時間,無論走到哪兒,掛在他嘴邊的都是轉型話題,在教育局辦公會上講,到學校講,碰到家長會,他也講。他講變革,講轉型,講人才之需;講他自己對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理解;講什麼是好的教育……彭建偉「苦口婆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大家拋棄急功近利的思想,讓大家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從而認可並支持教育轉型。
然而,積極回應者寥寥。艱難時日,彭建偉把自己關在辦公室,思考伴隨著他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難熬的日日夜夜。
很多人都說,不要搞什麼轉型,很簡單,把優質生源集中起來,很快就能出成績,也能留住優質生源,還能平息家長們的抱怨和質疑。但,彭建偉拒絕這麼做。
系統設計破解轉型難題
為尋求教育轉型變革,克拉瑪依市掀起了一場教育轉型「頭腦風暴」。
彭建偉的一場《關於教育轉型的思考》專題講座,就吸引了包括校長和教師在內的500多人聆聽。
他提出:「傳統的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制約教育轉型升級的瓶頸,教育轉型發展與體制機制束縛的矛盾已經成為克拉瑪依教育的主要矛盾,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我們當前和今後必須深入思考和著力解決的重要議題。」
翻開克拉瑪依教育發展歷程,印證了彭建偉的這個判斷。儘管早在2010年,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就著眼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創辦極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並將其作為「建設高品質城市」的重要內容,但在管理體制方面,到轉型前依然是傳統模式,這顯然難以適應「創辦極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的需要。
「轉型要想成功,思想觀念是先導,體制機制則是保障,課程和方法是載體,而實現人的現代化則是核心。」彭建偉說,「我們要轉型到教育現代化,歸根結底就體現在實現人的素質現代化和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目標上。」
教育現代化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形態的變遷,而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發展和提升的動態過程,是一項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的工程。漂亮的高樓、先進的設備、優美的環境,這些硬體方面的現代化雖然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礎,但並不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涵。彭建偉認為,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在於軟體的現代化,包括觀念、制度、課程、方法等方方面面。
教育轉型意味著觀念、制度、課程、評價等方面都要進行轉型,以適應轉型後教育發展的需要,這對克拉瑪依市來說,不可謂不是個大工程。
教育改革改到深處就是改制度。彭建偉說:「我們堅持『先破後立』的思路,重新構建和完善現代學校制度,以滿足轉型需要。」
傳統的學校管理制度,已經無法適應轉型需要。因此,克拉瑪依市努力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將其作為完善中小學治理結構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克拉瑪依市先後制定下發了《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制定學校章程的指導意見》《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建立校務管理委員會的實施意見》,引導各校制定和落實學校章程,實現了全市中小學一校一章程的目標。有了章程,轉型中的學校就能根據自身實際和教育規律辦學,自主權得到加強,有效保障了學校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該市還多次舉辦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和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培訓班、學校轉型實踐專題講座等,對全市教育系統幹部職工進行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培訓。
學校章程不是寫在紙上的空話,而是要一條一條落地執行的。有了章程,學校依章依規辦學,辦學多樣化、個性化有了制度保證,使學校內、外部管理的科學機制完善了起來。「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管理新格局,就這樣在全市中小學構建完成,從而為轉型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制度和機制保障。
要辦有特色、多樣化的教育,有了章程還不夠,學校的自主辦學權必須得到完全保證。2014年3月,該市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簡政放權的實施意見》,將涉及學校人、財、物等9個方面的30項權力下放到學校,由「學校說了算」。再加上「放權」與「管權」有機結合的「問責機制」也建立了起來,實現了辦學自主權在全市學校規範高效運行。
「這一系列改革,有效激發和提升了辦學活力,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服務新格局逐步建立了起來。」彭建偉說,「機制體制改革,讓全市中小學轉向以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為目標,以學校課程開發建設和教學創新為重點的特色學校建設,完善且豐富學校課程體系,努力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克拉瑪依市實驗中學校長遠春蘭說,學校在組織機構、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過去集中在校領導層的權力,分配到學科主任的手中,激發了中層幹部活力。
教育轉型,意味著教師必須轉型,一線教師的付出將更多。為此,克拉瑪依改革薪酬體系,向一線教師傾斜,實現多勞多得、富養教師,讓教師有尊嚴。克拉瑪依市南湖中學執行校長陳冬告訴記者:「在我們學校收入最高的是一線教師,而校長和中層領導待遇在全校教職工收入中排在中等水平之後。」不僅薪酬體系向一線教師傾斜,克拉瑪依市在資金投入上也從硬體轉向人才隊伍提升,更大力度地讓利於教師隊伍。
教師的轉型,難度更大。好在多年來克拉瑪依市始終把優秀師資隊伍的引進和培養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重要支撐來抓。培養一流教育領軍人才、大力實施的「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等,也都為轉型提供了師資保障。
此外,該市還堅持以校本培訓為基礎,以網路培訓、骨幹和專項培訓為抓手,以教學實際問題、教師成長需求為切入點,與北京十一學校、北京師大、華東師大、華南師大等全國知名院校與培訓機構合作,實現了教師100%接受培訓的目標。2010年至今,克拉瑪依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共計超3萬人次,全面轉變提升了教職員工和幹部隊伍理念,著力培養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且適應轉型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隊伍。
轉型催生多樣化的教育生態
經過精心系統的設計和準備,克拉瑪依市教育轉型所需要的機制體制保障和人才保障體系得以建立。
2013年8月,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全面嫁接北京十一學校的管理育人模式,探索實施扁平化、分散式管理機制,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科層化組織結構,實現了學校內部管理分權分責、權責明確、科學高效的管理目標。同時,採取「選課走班,分層教學」模式、分大小學段授課和全員育人制度,實現學生個性化、可選擇、多樣化發展。
雖然遭到一些非議和質疑,但轉型的步伐並沒有停止。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包括克拉瑪依市第二中學、第三中學、第六中學、第十三中學等民漢合校學校和內初班辦班學校在內的中小學整體進入了教育轉型。
彭建偉認為,現代學校的典型特徵,就是堅持服務學生為第一要義;學校的產品是課程,是學校核心競爭力;學生是課程服務的對象,學校需開發適合每一名學生髮展的課程;學校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場所。基於這樣的標準,克拉瑪依市教育轉型正好體現了這一目標。
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是高品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克拉瑪依市按照小學「一校多品」、初中「一校多品加特色校本課程」、高中「課程多樣化」的目標,深入開展特色學校建設,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改變了「千校一面」和「同質化」的教育格局。全市上下圍繞著一個目標奮鬥:努力打造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生態,努力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截至目前,有30多所中小學榮獲克拉瑪依市「特色學校」榮譽稱號,26所中小學幼兒園榮獲克拉瑪依市「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稱號,6所中小學幼兒園被評為克拉瑪依市「特色項目學校」。
克拉瑪依市沒有滿足於教育轉型帶來的變化,而是想辦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著力構建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高品質教育格局。
於是,克拉瑪依決定打開大門,開門辦學,從教學、科研、管理等需要出發,全力推進校際間、區域間、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選派優秀教育管理幹部和教師赴國內外考察、交流和研修學習,與國內外學校聯合舉辦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聘請優秀外籍教師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等。
短短几年,克拉瑪依市就先後與紐西蘭、澳大利亞和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學校以及教育交流與合作,並開展了一系列學生和教師的交流訪問及研修培訓活動,進一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克拉瑪依市第六中學,分別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第三中學、伊斯基季姆市第五中學等3所學校結為友好學校。
這些舉措,使國際教育教學領域合作交流的渠道進一步拓寬,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教育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辦學格局得以形成,滿足不少家長的選擇願望,一些家長打消了把孩子送出國讀書的想法。
轉型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成功落地。和諧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校外教育等品牌更是享譽區內外。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完整教育體系的建立,使教育在克拉瑪依市提升城市品質中的核心品牌效應得以進一步發揮。
除此之外,克拉瑪依市還採取聯合辦學、委託管理、遠程教育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教育結構性變革,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北京師範大學克拉瑪依附屬學校以及與北京十一學校合作開辦第一中學等高層次合作辦學項目,構建起了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發展格局。
彭建偉告訴記者,引進高質量教育資源,實現了從更高起點上滿足社會對多樣化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
「流失的學生陸續回來了不少。」隨著轉型的深入,家長們看到家門口也有自己想要的高品質教育,紛紛把學生轉回克拉瑪依讀書。2017年,在生源爭奪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克拉瑪依市中考排名前200名學生,僅流失了24人。而家長們關注的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學生的數量也大幅提升。
轉型變革,滿足了家長們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需求,留住了優質生源,也構建起了良性教育生態,實現了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教育的目標。更為可喜的是,轉型後進行的全覆蓋無記名教育滿意度調查,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達到97%。
「克拉瑪依市將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文化科教中心建設為重點,以建設中亞地區一流的教育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為願景,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辦成極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這之後,再用5到10年的奮鬥拼搏,初步形成西部地區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及中亞地區一流的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彭建偉說。
轉型,使這座西部城市的教育,從更高的起點上再出發。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11日第3版
※贈書|寒假不可錯過的書單
※2018全國青少年「未來之星」冬季陽光體育大會落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