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文博:關於讀和寫,關於乞巧的感悟

趙文博:關於讀和寫,關於乞巧的感悟

編者按:新春前夕,我們發起了關於「新春徵文與個人作品展」的徵集活動,旨在集中展示本域作者近一時期的文藝成績。我們相信,這種集中的作品展示,更能體現作者個人創作的水準與方向。即日起,「文化禮縣」將陸續編髮徵文作品,以饗讀者。

關於讀書

宋代的黃庭堅先生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書籍是開啟心智的鑰匙,書籍是汲取智慧的源泉,書籍是遠航的燈塔,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偉大的創舉!

人類創造了書籍,書籍又反過來為人類服務,助

推社會進步!

自從有了書籍,人類便結束了在蒙昧與黑暗的漫漫長夜裡摸索爬行的歷史,迎來了理性思考的萬道霞光;自從有了書籍,前人的智慧之光就照亮了後人前行的身影,人類行走的步伐從此就變得堅定沉穩、矯健快捷。

書籍,使人類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和推廣普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如星火燎原,越燒越旺。

知識就是力量,書籍則是知識的載體。

要想獲得知識,首先要擁有書籍,其次要閱讀書籍。沒有書籍,知識就無從獲取,但擁有書籍並不等於就擁有了知識。擁有了書籍而不閱讀就等於沒有書籍。雖然閱讀了,但若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或囫圇吞棗、不進行思考性品味地泛泛而讀,閱讀就達不到理想效果。所以要獲得知識,就必須對書籍進行思考性閱讀。

「人不讀書,其猶夜行」;「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人要活得明白,活得有成就,活得有價值,就要善於讀書。

所謂「善讀書」,就是會讀書,也就是讀書第一要選擇善本。讀書一定要進行選擇,有些書具有高貴的血統,有的則不然,我們要與高貴的文字結緣。第二要用心用腦,讀書時一定要進入思考狀態,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一事物聯想到他事物,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機地結合起來。唯其如此,每讀一書,才能有所收穫,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所以,「善讀書」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關係到個人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問題。

當今社會,讀書求知、讀書求新、讀書求變,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讀書已成為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不讀書就會被時代淘汰。

根據研究報道,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了3—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也就是說,在農耕時代里,一個人只要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上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里,一個人要讀十幾年的書,才夠用一輩子;但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一輩子讀書,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與進步對人們的讀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讀書絕對不行,但不會讀書也不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歷代學人多有論述,見仁見智,異彩紛呈,但歸納起來,大體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第一,讀書要早;第二,要讀好書;第三,要一輩子讀書。

先說說第一點,讀書應以早為好。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苦讀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這是唐代著名大書法家、愛國將領顏真卿先生的《勸學》詩,他在詩中勸喻世人讀書一定要早、要勤,就是人一定要早啟蒙、多讀書,在少年兒童時代就要通過讀書打好建功立業的基礎。這是因為,少兒時期,正是人一生中身體處於快速發育成長的階段,思想純潔,天真無邪,猶如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少兒時期,也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學過的東西,一輩子都會銘記在心,難以忘懷。如果錯失了這段時間,許多事情就會受到影響和耽誤。「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講的就是時間不可重複、人生難再重來這樣一個道理。

目前社會上興起的學前教育熱,就是人們認識到早讀書好處後的一種理智選擇與自覺行動。據研究表明,幼兒長到三歲時其性格與行為習慣便已基本形成,並且會影響其一生的成敗得失,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志老」,從孩童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一個人今後的發展情況,一個人三歲時的行為舉止就能反映其一生的作為與成就。由此可知,早讀書對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那麼,啟蒙教育又以什麼時候開始為好呢?對於這個問題,當下許多年輕夫妻對孩子實施的胎教已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懷孕期間,他們或播放悠揚舒緩、美妙動聽的音樂與詩歌,或自己哼唱、彈琴、誦讀,並注意孕期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起到影響腹中胎兒情緒,使胎兒產生感應與共鳴,刺激胎兒的發育成長。這當屬學前教育的第一階段。

十月懷胎時,孩子孕育在母體之中,孩子的孕育與母親息息相關;孩子出生後,母親又是孩子最親近、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所以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細微的情緒變化都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好奇心很強,模仿能力也很強,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的性格與行為習慣就越來越像自己的母親了,所以教育家們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段時間應該是學前教育的第二階段。

這兩個階段對孩子的教育都不是讀書認字,但它比讀書認字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在評論某人的表現與業績時,常常會說其家教好或者家教不好。對表現優秀者不肯定本人,而是說其家教好,先人積德好,對表現不好者,則說其家教不好。由此可知,所謂家教,其實就是指家庭環境或大人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熏陶與影響,所以評論某人的家教,與其說是在褒貶孩子,還不如說是在褒貶父母。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正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親的學識修養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行為習慣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的形成除了遺傳的因素外,主要形成於少年兒童時代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影響。古人對此認識十分到位、十分深刻,做得也十分講究,如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就是亞聖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連續三次搬家的故事,也正是孟母的賢明與遠見卓識,才將孟子培養成了一代聖人。

現在的很多家長,一方面望子成龍,給孩子設計了十分美好的發展藍圖,給孩子的未來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卻不為孩子的學習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在家時往往給其約法三章,提出很多學習方面的要求,但對自己卻放任自流,不僅不讀書,而且在孩子做作業時或看電視、或聊天喧嘩、或搓麻將,干擾孩子的學習。一些家長成天髒話不離口,動輒吆三喝五,訓斥孩子,當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時,又怨天尤人,不是說孩子不好好學,就是說老師不好好教,卻從來不將自己的行為與孩子的成長聯繫起來。

嚴格地講,父母親是孩子一生中讀的最早、讀的最多的兩本書,這兩本書雖然無字,但卻勝似無數的有字之書。孩子從這兩本書中學到的東西是刻骨銘心的,必將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是滲透和流淌在血液中的,必將如影隨形地伴隨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願為人父母者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為各自的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也就是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首先要讓自己身上具備龍和鳳的文化基因。

再說說第二點,要讀好書,就是要讀經典著作。

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經典著作是歷朝歷代聖哲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和心血之作,是一類被一代又一代人反覆誦讀,反覆檢驗,已被漫長的歷史接受,也被龐大的人群接受,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普遍尊重的典籍。不好的書籍難以傳承。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是經過了時間和空間雙重考驗的好書,都是作者偉大人格、高尚靈魂的表達與寄託,閱讀一本經典著作,就是同一位偉大的人物進行心靈溝通,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物進行直接對話,就是在觸摸超越周圍的空間和時間,觸摸超越自己的歷練和智慧。

學海無涯,人生有限,經典著作如汗牛充棟,一個人窮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攝取其九牛一毛,那麼對廣大的非研究人員的經典閱讀,我們能否界定一個範圍呢?

曾經獲得「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榮譽稱號的余秋雨先生,曾就中國文化方面的經典著作按時間排序,給非研究人員開出了一個應該閱讀和記誦的書單,對我們閱讀經典很有指導意義,他開的書單是這樣的:

《詩經》是我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對其中的第七、八篇,以及《關雎》,《桃夭》,《靜女》,《氓》,《黍離》,《七月》等要熟讀默記。

《論語》這本書要多讀精讀,其中《學而》、《為政》、《里仁》、《雍也》、《述而》、《衛靈公》等篇中的關鍵段落,要能夠背誦。

對《中庸》要做到熟讀默記。

《老子》,也就是《道德經》,總共五千多字,應藉助現代譯註進行誦讀,對重要的句子,要能背誦下來。《道德經》是中國傳統經典中在世界上發行量最大、

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本書,在德國每一戶人家裡都有一本《道德經》。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盡心上》等篇要精讀默記。

《莊子》中的《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至樂》等篇要精讀默記。

《離騷》可對照今譯,進行誦讀、理解、記憶。

《禮記》中的《禮運》篇要精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一段要能夠背誦。

《史記》中應讀名篇很多,如《項羽本紀》、《遊俠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李將軍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貨殖列傳》、以及《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都要精讀默記,悉心體會理解。司馬遷是中國首席歷史學家,又是中國敘事文學第一巨匠,讀他的書,可兼得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人格熏陶,對他寫的書,讀的越多越好。

曹操的《短歌行》、《龜雖壽》、《觀蒼海》等詩篇,感情濃烈、氣勢恢宏、格局很大、思想性很強、藝術價值很高,要熟讀默記。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詩文要熟讀默記。

唐詩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第一文化標誌,一般人至少要能背誦三五十首。按重要等級排序應為:第一等級李白、杜甫,第二等級王維、白居易,第三等級李商隱、杜牧,第四等級王之渙、劉禹錫、王昌齡、孟浩然,這四個等級的唐詩,在各種選本中都能找到。他們的詩都充滿了感情色彩,寫得很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容易理解,又很好誦讀和記憶。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但卻是文學大家,對他的《浪淘沙》、《虞美人》等應熟讀默記。

宋詞,是繼唐詩以後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另一文化標誌,也應多讀能誦。按等級排序應為: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對這三個人最重要的一些詞,要做到熟讀默記,朗朗上口;陸遊的詩為宋詩第一,可與唐詩並肩媲美,也應選讀熟記。

明清小說,真正的頂峰傑作是《紅樓夢》,這本書是必須要認真閱讀、反覆琢磨的,毛澤東主席曾經這樣評價《紅樓夢》,他說:「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這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對中國獨特優勢的概括,他把《紅樓夢》視為華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第二等級的《西遊記》、《水滸傳》,第三等級的《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聊齋志異》都要閱讀。

此外,對孫子、墨子、韓愈、柳宗元、朱熹、王陽明、等人的著作以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還有具有文學價值的宗教文本,如《心經》、《六祖壇經》都要有所涉獵。

對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藝術,例如以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為代表的石窟藝術,以《石鼓文》、《蘭亭序》、《九成宮》、《祭侄稿》、《寒食帖》為代表的書法藝術,以張擇端、范寬、黃公望、石濤為代表的繪畫藝術,以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為代表的戲曲藝術,都要有所涉獵,要對他們不感到陌生。

對於國際間文學藝術方面的一些名人經典也要了解並記住他們,例如美術史上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倫勃朗、羅丹,文學上的莎士比亞、歌德、塞萬提斯、雨果、托爾斯泰,音樂上的貝多芬、巴赫、莫扎特、斯特勞斯、肖邦等等。要以欣賞的態度去接觸和了解他們,並使他們漸漸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對於經典著作的閱讀,一定要做到字斟句酌、精研細品、反覆吟誦、熟讀默記,對一些重要的章節與段落要能夠背誦下來。

蘇東坡先生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他認為對經典著作讀多少遍都不多,只有熟讀之後進行認真思索,你才能體會到其中蘊涵的真正意義。這是建立在經典閱讀基礎之上的經驗之談!

閱讀經典時,如能隨手做一些札記,讀後再寫一些心得體會之類的文章、閱讀效果就一定會更好。其實讀書學習,就像修建高層建築一樣,只有基礎廣大堅實,才有可能修建起摩天大廈。經典的閱讀對於一個人一生事業而言,就等於在為修房子打地基,佔地越大、基礎越堅實,房子才會修建得越高大雄偉,才越有可能成為地域性或全球性的標誌性建築。

讀懂弄通一些必須掌握的經典,對一生的讀書學習和幹事創業就奠定了基礎,不僅對確定人生志向、選擇研究方向和發展道路有幫助,而且閱讀就變成一件令人愉悅的賞心樂事了,閱讀也就變得十分容易、十分輕鬆、十分愜意了,而且閱讀其他書籍時就有了正確的鑒別力、理解力和判斷力,就知道什麼書可讀,什麼書不可讀了。當今社會,信息量很大,但往往魚龍混雜,文化垃圾隨處可見,披著文化外衣到處招搖撞騙、販賣狗皮膏藥者比比皆是,所以缺乏鑒別能力就可能會上當受騙、誤入歧途,從而貽害終生!

最後說說第三點,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一輩子堅持讀書。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是靠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地積攢起來的,讀書求知既是一個漸行漸遠、漸行漸高的過程、更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片面到全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一暴十寒不行,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也不行。任何一種試圖不花時間、不花力氣,讀上兩本書就能成名成家、行走天下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不切合實際的異想天開。

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但人的生命卻短暫有限,窮其一生精力也只能獲取滄海之一粟,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更何況生活的負擔、工作的壓力,還要耗去一生中主要的精力和時間,真正用於讀書的時間就十分有限了,所以,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用於讀書,就成了一個需要慎重考慮、認真對待的大問題。

歷史上曾經有許多惜陰競時、發奮讀書的動人故事,他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如「懸樑刺股」、「鑿壁偷光」、「映雪囊螢」等等,方法姑且不論,精神實在感人。農耕時代,生產力不發達,生活水平比較低下,人們尚能如此勤奮,如此投入地惜時苦讀,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和古人已不可同日而語,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古人連做夢也是不會想到的,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浪費資源而不好好讀書。

宋代的歐陽修先生由於公務繁忙,沒有完整的讀書寫作時間,所以他創造了讀書寫作「三上」法,即馬上、枕上、廁上,一是騎馬行走的時候進行思考,每有所得,便寫成字條,裝入口袋,回家後再行整理,二是入睡前躺在床上要先讀一陣子書,三是上廁所時也手不釋卷。正是由於他珍惜時光,刻苦讀書,終於將自己修鍊成了一代宗師。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看看古人,想想自己,我們讀書學習的功夫遠遠趕不上他們,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卻對我們的讀書學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一定要向古人學習,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儘可能地排除干擾多讀一點書,讓生命更加充實,讓人生更有價值,通過每一個人的求知上進,使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富強,越來越美麗。

根據統計,目前在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國家是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100本以上,中國人目前年人均讀書量為4.2本,大量的人群根本不讀書。這恐怕就是猶太人為什麼越挫越勇、人才輩出、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關注與崇敬,而中國人則越來越心浮氣躁,難以自守的主要原因吧。

要做到一輩子讀書,就要把讀書變成一種生活內容,變成一種生活習慣,變成一種生活樂趣。興趣是激勵學習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一個人一旦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讀書就會變成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一天不讀書,心裡就不踏實,就會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一定能把書讀好。所以培養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對於成就一生的功業意義十分重大。古人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叫做「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該把第二句改成「學海無涯樂泛舟「,在快樂中讀書,在快樂中求知,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有所作為。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社會實踐活動會使書本知識得到檢驗和印證、得到充實和升華,所以,我們讀書時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切忌「空對空」。不能為讀書而讀書,更不能為裝點門面而讀書,而要緊密聯繫思想實際、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工作實際,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不斷地用讀書學習來校正自己的思想認識、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不斷地把讀書成果轉化為提高自身能力、創新工作業績的不竭動力,如此理論聯繫實際地讀書就一定能讀出成果、讀出品位、讀出高度、讀出樂趣。

關於寫作

隴南目前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非常活躍,也非常有成就,各類文學體裁中尤以詩歌創作的成績最為引人注目,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了一定影響,去年全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在隴南調研期間,對隴南市文學藝術創作中所取得的成績,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市文聯主席毛樹林先生因此而光榮地出席了第十次全國文代會,這讓全市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歡欣鼓舞,幹勁倍增。

目前在全市範圍內,一支老中青三結合的、梯隊式的、充滿了激情與活力的文學藝術創作隊伍已經形成。許多年齡較大的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已開始走向全國,影響力正在逐年增大;中青年作者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基礎紮實,創作熱情十分高漲,他們的作品已開始不斷地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報刊雜誌上,其數量和質量都讓人感到十分欣慰;尤其讓人高興的是80後的年青一代已嶄露頭角,幾位很有發展潛力的作者已經在小說、詩歌、散文和文藝評論方面表現出了他們出眾的才華和優秀的潛質,發展前景看好。全市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空前活躍,已開始形成了三代人你追我趕、競相比賽的發展局面。以南山牛先生為代表的農民詩人群體已成為隴南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過去的農民藝術家現在被稱為自由職業者,他們的創作環境一般都不是太好,但他們的創作成就卻十分引人注目,目前躋身這一群體的人數越來越多,並且涉及的藝術領域和藝術門類也越來越多,很多人的藝術成就很高,我們平常說的「高手在民間」,主要指的就是這一群體的各類藝術家。

昨天下午,我和市文聯的毛樹林主席交談溝通了一下隴南的詩歌現狀,一致認為小米、包苞、南山牛、波眠、樊樊、蟈蟈應該就是當下隴南詩壇的領軍人物。值得說明的一點是,毛樹林主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是甘肅省最有影響力的年輕詩人,長篇敘事詩《銅之歌》是他的代表作,但考慮到他現在是我們的領導,所以今天我就沒有把他列入隴南詩壇領軍人物的名單之中,請大家能夠理解。

小米是文縣人,包苞是禮縣人,南山牛是禮縣人,波眠是西和人,樊樊是康縣人,蟈蟈是成縣人,在隴南,他們幾位都是很有影響力的知名詩人,大家對他們都非常熟悉,相信在座的各位肯定都讀過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詩歌在全國範圍內很有影響,是目前隴南文學藝術創作隊伍中的大家高手,是隴南作家群里的地標性人物,應該說他們就是當下隴南文學高原上的高峰。

為什麼他們的詩歌總是能夠打動人心、總是那麼讓人喜歡呢?原因就是他們的作品裡寫的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裡話,而且都是能夠面對大眾的心裡話,這些話他們自己喜歡說,而尤為重要的是讀者喜歡聽,因為他們說的話充滿著真情,既能感動自己,更能感動別人,他們的作品寫作時對自己能夠帶來愉悅,發表後能夠對讀者和社會做出貢獻。

上述幾位詩人雖然都是以詩歌而名世,但他們的散文作品寫的更好,似乎比詩歌寫的還要有味道。我很喜歡閱讀這幾個人的散文作品,因為他們的散文里幾乎沒有一句廢話,我覺得把他們的散文叫做散文詩更為準確。

總體而言,他們的詩文一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獨到的視覺總是能夠觸及到一般人目力不及的地方;二是語言生動,用詞準確凝練,遣詞造句的功力已經達到了添一個字嫌多,減一個字嫌少的水平;三是善於運用簡練的字句表達深刻的思想,善於運用淺顯的話語表達高深的道理,他們的作品簡約而富含深意,每一個字都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每一句話都是必不可少的,字與字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繫;四是話語中瀰漫著溫度,流淌著愛意,澎湃著激情,充滿著張力;五是字裡行間充滿了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

在讀他們的作品時,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在篩選作品主題時的小心謹慎,他們的選材常能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獨到的眼光總有驚人的發現,閱讀他們的作品時,有時能讓你會心一笑,有時又能讓你陷入沉思,有時能讓你興高采烈,有時又能讓你淚流滿面。

在讀他們的作品時,我能深切地體會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敬畏,對作品中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他們總是要進行反覆琢磨,反覆玩味,字斟句酌地一遍又一遍推敲、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我常常想,如果我們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在創作態度上都能夠像他們一樣嚴謹,都能夠像他們一樣在寫作題材的選取和煉詞造句上再多下一些功夫,我們寫出來的作品就一定會提升一個檔次,隴南的文學藝術創作水平就一定會是另一番氣象。

他們幾位的作品,總是充滿了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無比熱愛,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熱烈嚮往,也充滿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他們的作品中沒有空泛的議論,沒有抽象的概念演繹,而是著重於對形象與生活、自身情感的矛盾作系統的具體分析,他們總是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能夠在敘述的過程中揭示出事物的發展規律;他們的作品總是能夠反映出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讀後讓人或振奮、或憂傷,或高興、或憤怒,從而激發出讀者對人類社會的關注、對大自然的熱愛,激發出讀者濃濃的家國情懷。

真實是文學的生命,是文學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價值存在的基石。文學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以真人真事為創作原型,用真知灼見發現問題,用真情實感進行創作,不矯揉造作,不虛情假意,不無病呻吟,不拖泥帶水,是包苞、小米、南山牛、波眠、樊樊、蟈蟈他們幾位共同的創作特點,也是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的最重要、最珍貴的品質。

他們幾位對待文學創作的態度和已經取得的藝術成就,讓我明白了在追逐文學之夢的征程上,我們一定要做好四件事情:

第一、要滿腔熱情地用生命去擁抱文學。

愛好和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常言道:「知識在於積累,天才出於勤奮」。知識的積累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漫長過程,需要假以時日,需要一生勤奮,需要經久不息的熱情和持之以恆的毅力;而勤奮是一種行動能力,更是一種精神狀態,它是知識積累的保證,需要遠大的人生理想和堅定的人生信念作為支撐。熱愛產生興趣,興趣產生動力,只有動力充足,才能勤奮一生,也只有一生勤奮之人,才有可能幹成大事,才有可能成為天才,正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所謂天才,其實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所以,知識的積累是建立在勤奮與汗水的基礎之上的,而曠日持久的勤奮與堅韌不拔的毅力一定是源於對事業的無比熱愛。由此我們就知道了,對文學的熱愛程度和文學創作的成就呈現正相關關係。愛的越深,成就越大!要想在文學創作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們就必須用夸父追日的決心和毅力去追逐文學,用火焰一樣燃燒的熱情去擁抱文學,用一生的痴情去默默地守護文學!

禮縣80後青年詩人夏沫說,詩歌是她心中的太陽,她在「以詩取暖」。太陽是熱量之源,萬物生長靠太陽!而詩歌就是詩人心中最溫暖、最神聖的太陽。只有緊緊地依偎著太陽,我們才能獲得溫暖與力量,只有緊緊地依偎著詩歌,我們才會獲得心靈的安寧與慰藉。夏沫的話說得真好!

西和的散文作家杜富桂說,文學是她心中的神靈,「心中有神,無比幸福」!心中有神的人是幸福的。文學之神是人類靈魂的指路明燈,文學之神是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了神,我們便有了方向;心中有了神,我們便有了力量;心中有了神,我們就會美夢成真!富桂的話說得更好!

她倆說的話,是對文學最為深刻的理解,是把生命託付給文學的一種內心表白,是把一生獻給文學的鏗鏘誓言!

夏沫和富桂的話既富有詩意,更具有深意,真切的表明了她倆獻身文學事業的堅強心志,這也正是她倆能夠不斷地寫出好詩美文的根源所在。

我們每一位有志於文學創作的人都應該向她倆學習,向她倆看齊,只要我們滿懷激情地去擁抱文學,時刻把文學之神安放在心上,我們就會身心具暖,我們就會心明眼亮;只要我們時刻對文學之神頂禮膜拜,我們就會有無窮的力量;只要我們時刻依偎在文學之神的身旁,我們的文學追夢之旅就一定會絢麗多彩,前景輝煌!

第二,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奠定和夯實文學創作之基。

我們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還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語,說的都是閱讀對於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以及閱歷對於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要想寫出好作品,就要多讀書,讀好書,天天讀書,一輩子讀書;要想寫出好作品,就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不斷地進行思考。

縱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之人,必是飽學之士。至尊至貴如孔子、老子、孟子、莊子,以及司馬遷、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他們無一不是飽讀詩書之人。他們無一不是一輩子不停地讀書、不停地走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的人,所以他們不僅能夠引領他們所處時代的風尚,而且時至今日他們的思想仍然在指引著我們的前行方向。

當今社會,全民健身、全民旅遊已成為時尚,走路的人很多,也走了很多路,許多人一年四季在風雨無阻地堅持走路,許多人春夏秋冬在連軸轉地出外旅遊,但由於很多人都不讀書、不思考,所以路雖然走了很多,名山大川也遊歷了不少,當我們停下腳步以後,卻製造不出質量上乘的物質產品,更創作不出驚世駭俗的精神產品,有的只是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有的只是急功近利和及時行樂。作為詩人和作家,我們就要能夠看到這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就要不遺餘力地在我們的作品中讚頌真善美,抨擊假醜惡,為讀者提示出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給世人指明正確的前行方向。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學貫中西,名滿天下,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新風,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關鍵就在於他曾讀了別人沒有讀過的書,走了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思考了別人沒有思考過的問題,所以他就能寫出別人寫不出來的文章。文革期間,他曾在同齡人瞎胡鬧的時候,將自己潛藏到浙江的一座山上的一座幾乎被世人遺忘了的蔣介石先生的藏書樓里,通讀了整座藏書樓里的全部書籍,對中華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後來又獨自去尋覓祖先留在書本之外的文化身影,探訪與祖先同齡的老者們的遠方古宅;20世紀末,他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作為國際間唯一親身完成這種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時判斷了新一輪恐怖主義的發生地,準確預言了歐洲不同國家的經濟危局,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

我們平時看到的只是他在電視屏幕上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的儒雅形象和迷人風采,看到的只是世界各大新華書店出售其著作的熱鬧場面,但卻不知道他當年曾將自己潛藏起來讀書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要知道在文革期間讀《毛選》以外的書是犯禁的事情,而且是在蔣介石先生的藏書樓里讀書,蔣介石當時可是被大陸方面定性為人民公敵的人物,所以,余秋雨先生當時的讀書行為是完全可以被定性為現行反革命分子的,是完全可以被投進牢房進行監督改造的。而後來對世界文明故地的考察,他也是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才得以完成的。

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才離別三日的一個人,刮目相待他的什麼呢?刮目相待他的容貌變化呢?還是刮目相待他的衣著打扮呢?顯然都不是。因為一個人的容貌在三日之內是不會發生很大變化的,衣著打扮有可能光鮮,但那時作為「士」的人穿奇裝異服的比例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再說了,一個言行粗鄙之人,即使衣服穿的再光鮮,也是不會讓人刮目相待的,所以能夠讓人刮目相待的只能是他的學問與談吐,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被稱為「士」的人,是一些「活到老,學到老」,天天在讀書的人,一輩子在讀書的人,是一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

古人還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其實,可憎的依然不是面目,不是衣著,而是言行舉止和思想情操。和古人相比,我們不僅自慚形穢,簡直就是無地自容。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津津樂道於雞毛蒜皮子的家庭瑣事,常常熱衷於評說東家的長和西家的短,今天的話題和昨天的話題一樣,今年的話題和去年的話題一樣,一輩子就像祥林嫂一樣重複著那麼幾句話,你說這樣的面目能不可憎嗎?作為一個作家和詩人,我們就要認識到這種社會現象的危害性,就要自覺地通過我們的作品對這些消極的東西進行抵制和引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是文學創作的基石,閱歷是文學創作的的源泉。寫作既要有天才的藝術想像,還要有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知識基礎,更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夠爆發出強大的創作激情,才能夠創作出真實而又感人的文學藝術作品。

西和的散文作家呂敏訥說,她「要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人」,這話說得讓人心生敬意。讀書就是能夠讓人的靈魂脫離俗氣、散發香氣的唯一的靈丹妙藥。為了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人,讓我們都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地讀書吧!

作為一個作家,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要天天讀書,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堅持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個爛筆頭」,做讀書筆記,一能增強記憶,二能加深理解,三能將心得體會及時地記錄下來,能將創作靈感及時地捕捉記錄下來。創作靈感如火星迸濺,稍縱即逝,如果不在火星閃現的那一刻記錄下來,以後就會追悔莫及,因為你就有可能再也想不起來了。

魯迅先生在評論《紅樓夢》時說過這樣一段後人多愛引用的話,他說:「《紅樓夢》是中國很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讀者姑且不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密事……」。我覺得魯迅先生這段話應該是對《紅樓夢》作者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的一個最好說明。試想一下,如果曹雪芹先生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沒有讀過《老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沒有讀過當時的禁書《西廂記》,那麼經學家就不可能在《紅樓夢》里讀出《易,》道學家也就不可能從《紅樓夢》中讀出淫,才子就不會從《紅樓夢》里看見纏綿。由此可知,《紅樓夢》之所以面世後能夠得到全世界讀者的認可與推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曾經讀過很多很多的經典著作。由此我們就明白了,要想成為頂尖級的作家和詩人,就必須廣泛而又大量地閱讀古今中外頂尖級的經典著作。

第三、要不斷地深入生活,為創作積累素材。

曹雪芹先生為什麼能夠寫出世界名著《紅樓夢》,除了他天才般的藝術想像,除了他通過閱讀而擁有的知識和學養,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他出生在貴族之家,他是在皇室貴胄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個風流才子,所以他對寧榮二府的環境描寫就能夠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貴族家庭生活方式的描寫就能夠做到細緻入微,十分真實,對各種人物的刻畫就能做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年輕時的生活閱歷。如果曹雪芹沒有經歷過和賈寶玉一樣的生活經歷,他就不可能寫出《紅樓夢》,如果曹雪芹沒有過和他的姐妹們、丫鬟們在一起耳鬢廝磨的生活經歷,他也就不可能塑造出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晴雯等一系列光彩照人、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為了說明生活對作家的重要性,我還要引用一段魯迅先生的話,他說:「至於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所以我們要想寫出有質量的文學作品,就一定要深入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我們的心裡才會有最熟悉的人物原型,才會有最真實的故事情節,才會有最生動、最鮮活的語言,寫出來的東西讀者才會喜歡,作品才會有生命力。一個作家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沒有對生活原型的深度思考和加工提煉,肯定就不會寫出好的作品,平常我們總是說,要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其實指的就是要我們不斷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這件事情。

第四、要善於發現,勤于思考。

每一個優秀的文學藝術工作者,都應該是一個目光敏銳的社會問題發現者,都應該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思想者。要想讓自己的作品思想深刻,具有較強的生命活力,我們就必須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東西,就必須要有從泥沙裡面淘檢出金粒的能力。

昨天我們在祁山的蘋果園裡看到了眾多的畫家在寫生,面對同一座果園,由於每一位畫家審美觀的不同,所以他們每一個人的取景視角和構圖就不一樣,畫出來的畫面也就不一樣,而我們就要向那個畫得最好的畫家學習,學習他發現美的眼光,學習他表現美的技巧。

作家的眼光一定要深邃犀利,要有穿越時空的遠見和能力,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被萬世景仰的至聖先師,就是因為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社會問題的發現者,他不僅發現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為建立理想中的和諧社會呼號了一生、奔走了一生、奮鬥了一生,而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他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描繪出了美好藍圖。歲月之河雖然已經流淌了2000多年,但孔子提出的小康社會至今還沒有實現,而道不拾移,夜不閉戶,「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似乎距離我們還十分遙遠,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們去不懈努力,奮力追求。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為人類社會發展指出的金光大道,我們今天的許多人還難解其意,更不要說去身體力行了,這就是思想家和凡夫俗子的差別所在。

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就要努力地向聖哲先賢們學習,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社會問題的發現者,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思想者,要努力讓自己的作品能夠點亮讀者的心燈,要努力讓自己的作品照亮世人們前行的方向!

下面是我近年來閱讀隴南作家和詩人作品時的一些看法和感想,藉此機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1、要想感動讀者,先要感動自己。能叫讀者淚流滿面的作品,一定是作者流著眼淚寫出來的。

2、寫作時既要激情澎湃,更要小心謹慎,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擔當精神。如果一任感情肆意流淌,就會泥沙俱下。只有剔除掉泥沙的包裹,金子才會閃閃發光。

3、「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紅樓夢》是曹雪芹先生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

4、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但不能寫成流水賬。

5、正確使用「得、的、地」,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斷句,正確分段,是寫作中的大事,千萬不敢馬虎。

6、選擇了文學,就是選擇了孤獨與寂寞。要耐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要潛心修鍊內功,不要急於求成。既要有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抱負,更要有聞雞起舞、卧薪嘗膽的毅力。

7、作品題材可以小,但作家的胸懷一定要大,站位一定要高,眼光一定要遠,視野一定要開闊,境界一定要高尚。

8、要時時心懷敬畏之心。要敬畏文字、敬畏標點符號、敬畏讀者、敬畏自然,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隨波逐流。

9、面對時尚,要有定力。要保持自己的寫作特色,要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

10、要給讀者捧出心中的太陽,在溫暖自己的同時溫暖別人,在照亮自己的同時照亮別人。當我們捧不出太陽的時候,我們就要努力著捧出心中的月亮和星星。要杜絕寫不咸不淡的文字,說無聊庸俗的話語。

11、寫作時定位不高,又急於發表,是一種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它實際上是在自己欺騙自己,是在浪費了自己時間的之後,又去浪費讀者的時間。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無端的耗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

12、除了少數天才人物以外,人和人之間本無大的差別。成功存在於一次又一次地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一個不改初心,天天堅持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幾十年後就成了專家、名人,弄不好還會流芳百世,讓後輩兒孫沾光。

——(本文系作者講稿摘選)

關於乞巧

在西漢水上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流傳著一個古老神秘而又歡樂喜慶的民間節慶活動——乞巧。

所謂乞巧,就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前夕,裝扮一新的未婚女孩子們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祭拜儀式,滿懷喜悅地在西漢水河畔把天上的巧娘娘迎請到人間,又滿懷虔誠地對巧娘娘進行七天八夜繁複有序的祭拜活動,渴望巧娘娘給自己賜巧賜福,在農曆七月七日旁晚再用歌聲和淚水把巧娘娘送回天上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

在迎請到巧娘娘的日子裡,女孩子們在各種祭拜活動與唱巧表演中不斷地乞求巧娘娘讓她們心靈手巧、聰明能幹、漂亮嫻淑、討人喜愛;乞求巧娘娘給她們賜予聰明智慧、賜予文化知識和各種生產生活技能;乞求巧娘娘保佑她們將來找個好婆家,嫁個好郎君;乞求巧娘娘保佑她們婚後勝任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孝敬公婆、與街坊鄰里和睦相處的職責,並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讓家庭幸福美滿,福澤綿長。

乞巧寄託著女孩子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乞巧是女孩子們的盛大狂歡節!

乞巧是女孩子們色彩斑斕的夢幻之旅!

據說巧娘娘是「以織而聞名」的秦人始祖女修的化身,也就是織女的化身。女修因吞食玄鳥(燕子)蛋而繁衍了秦人,後來女修就成了秦人的崇拜神,燕子就成了秦人的圖騰,至今在西漢水沿岸的廣大農村地區,人們仍然把燕子在家裡壘窩視作吉祥的徵兆。為了紀念女修與玄鳥對秦人的貢獻,後人們就在每年農曆6月30日晚上至7月7日晚上舉行一次盛大的乞巧祭祀活動。因為「祈」與「乞」同音,而西漢水流域的人們又把「鳥兒」讀作「巧兒」,所以一開始的乞巧活動實為祭人祭鳥(qiao)的祭祀祈福活動,到後來人鳥(qiao)合一,人神合一,女修和玄鳥的形象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淡化,而巧娘娘的形象卻越來越豐滿、越來越人格化、越來越理想化;與此同時,人們又給「祈鳥(qiao)」活動賦予了「乞巧」的文化內涵,巧娘娘就逐漸定格成了代表智慧與靈巧的女神。

供奉巧娘娘的人家叫巧(鳥)窩子,這個名稱生動形象,既解釋清楚了乞巧活動的緣起,也反映出了舉行乞巧儀式時的嘈雜熱鬧。因為最初乞巧的對象是女修和玄鳥,人們把供奉玄鳥的地方叫巧(鳥)窩子那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試想一大幫天真爛漫、春心萌動的女孩子們聚集在一個庭院里圍著巧娘娘舉行乞巧活動時,一天到晚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笑個不停,你說她們像不像一窩快樂的小鳥兒?一幫小鳥成天圍著一隻寄託著她們美好希望的大鳥打轉轉,你說這地方不叫巧(鳥)窩子又該叫做什麼呢?

巧窩子實行自願原則下的輪流坐莊制度,故巧窩子每年都在變化,但不管本年度的巧窩子設在誰家,這家人就得騰出廳堂與院子以供奉巧娘娘和舉行各種祭拜活動,當七月六日晚上巧娘娘被迎請到廳堂的八仙桌上後,主人家就要負責起按時打掃衛生、焚香點蠟、敬獻貢品、迎來送往的職責,一直到七月七日晚上將巧娘娘送走為止。坐巧人家不僅承擔著責任和義務,更多的則是一種榮譽和心靈慰藉,據說凡是坐過巧的人家,以後都會百事順暢,吉祥如意。

給巧娘娘的貢品除鮮花、水果、油炸面巧果,還有一樣格外引人注目的東西,就是巧芽。巧芽一般是用冰豆生髮出來的,在乞巧節前十天左右,將冰豆種子用溫水浸泡在具有觀賞價值的瓷碗或磁碟里,再用小棉被將其包裹起來放置在炕後牆角處,待種子發芽後取掉包裹物把巧芽放在光熱適宜的地方讓其自然生長,到迎巧時巧芽已長出碗口二至三寸,這時巧芽到了快速生長期,為防止倒伏,人們就用紅綢條把巧芽從腰部約束起來,剎那間,青翠欲滴的巧芽就被一抹鮮紅映襯的格外生動、格外耀眼,望著她,生命活力便如春潮般在每個乞巧者心中涌動升騰起來。敬獻巧芽意在乞求巧娘娘保佑每一戶人家都多子多孫、興旺發達。

過乞巧節,是女孩子們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和嚮往,尤其在「男女授受不親」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確定終身的封建社會,乞巧節對她們而言其意義比春節還要神聖和重要,即使在文革期間乞巧活動也沒有終止過。改革開放以後乞巧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2008年西漢水流域的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後,乞巧活動更是一年比一年紅火,一年比一年熱鬧,不僅規模迅速擴大,表演形式也出現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徵的新變化。

參加乞巧活動的成員過去主要是待字閨中的少女們,現在連六十歲以上的大媽和四五歲的小女孩都加入到了乞巧活動的隊伍之中;乞巧活動的組織過去以自然村為單位,解放後以生產隊(合作社)為單位,一個行政村有幾個生產隊(社)就有幾支乞巧隊伍;乞巧隊員的服裝過去一直是自備,雖然都是自己最好的衣服,但不夠統一,現在則由乞巧隊或行政村統一定做,服裝的統一,使表演效果比原來更好了;乞巧活動的形式過去以乞巧為主、表演為輔,現在則變成了乞巧和娛樂並重,並且娛樂表演的味道已越來越濃烈,相鄰村社之間已明顯表現出了暗中較勁、一比高下的競爭態勢,不僅比服裝、比化妝、比道具、比陣容,而且比唱功、比唱詞,比動作、比造型,比那個乞巧隊的女子們更光鮮水靈,更有女人韻味,特別是近年來一些鄉鎮組織的乞巧文化匯演,使這種暗中較勁已經變成了公開比賽。

以往的乞巧活動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相親,現在這種功能正在逐步喪失。

組織乞巧活動的人叫做巧(鳥)頭,每一個乞巧隊伍都有一至兩名巧頭,巧頭一般由熱愛公益事業,有組織能力、有節目編導能力、會唱會編巧歌的女孩子擔任,巧頭在乞巧隊伍里具有絕對權威,活動期間大家都要自覺服從巧頭領導。如今大部分巧頭已被政府確定為乞巧文化傳承人。

乞巧活動既肅穆莊嚴、程序繁複,又歡快溫馨、充滿樂趣。歷時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包括迎巧、祭巧、祈神迎水、相互拜巧、巧飯會餐、跳麻姐姐、轉飯、照瓣卜巧、送巧等內容。

乞巧活動內容雖然很多,但每一項乞巧活動都必須在唱巧(巧歌表演)的過程中依次完成,應當說,乞巧的歡快氣氛全是由唱巧營造出來的。離開了唱巧,歡樂的節日氣氛就難以營造出來,女孩子們的心聲也就無從表達,所以唱巧既是貫穿乞巧活動始終的一條主線,又是集中展現乞巧隊伍風采與水平的主要形式,每一個環節的開展都離不開唱巧,唱巧越精彩,乞巧活動的氣氛就越熱烈。

唱巧主要體現在歌唱和動作上。巧歌的韻調悠揚婉轉,歡快明朗,其中夾雜有一絲淡淡的憂傷,歡欣中寄寓著無限期盼,抒情中隱含著些許憂愁,其韻調千年不變,且越唱越柔婉,越唱越傳神;唱巧時的動作以十字步配合雙臂上下左右擺動伸展為主,道具為人手兩把大摺扇,每一首巧歌演唱結束時都要組合出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造型,如「中國乞巧」、「對話世界」等組字造型就反映出了隴南人民希望加快乞巧節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步伐的意願。唱巧比較靈活,既可在庭院、打麥場、舞台上進行,也可在行進中表演。

巧歌歌詞除了老歌詞外,還有新歌詞,新老歌詞之間有著明顯的時代差異。乞巧時,既可以唱老歌,也可以唱新歌,常常是新歌老歌一起唱,如果乞巧隊伍里有高手的話還能現編現唱,看見什麼編唱什麼,而且編唱的詞句往往入情入理,令人叫絕,圍觀的人就只能把一陣陣的掌聲和喝彩聲送給她們。

巧歌反映的是少女們的心聲,表達的是她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巧歌數量較多,但內容主要是乞巧,其餘則是對女英雄崇拜、對愛情悲劇同情與抗爭以及祈福的內容。新巧歌中還出現了一些充滿時代氣息、歌唱新生活的內容,但是數量不多,新巧歌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作品,至今還沒有發現反映從全國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歷史時期生產生活內容的巧歌。

巧歌是乞巧的靈魂,讀懂了巧歌就等於讀懂了乞巧,讀懂了巧歌才算知道了乞巧文化的要義。

「六月三十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巧娘娘請來了獻茶酒,給我賜一雙好巧手」。「巧娘娘請到神桌上,天天給我教文章」。「我把巧娘娘請下凡,天天給我教茶飯」。「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迎巧歌中的這幾段唱詞,開宗明義,直奔主題,把姑娘們的心愿表達的一清二楚——向巧娘娘乞求文化知識,乞求女紅和茶飯技藝。

是什麼原因讓西漢水河畔一代又一代的女孩子們對文化知識、女紅、茶飯技藝的追求與獲得如此鍾情、如此痴迷、如此夢寐以求呢?

2015年7月市文聯組織的乞巧採訪活動,讓採訪者一個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明白了乞巧活動原來與秦人先祖們歷經了長期的殺伐征戰之後渴望安定祥和的田園生活有關,與西漢水流域漫長的農耕文明有關,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

在秦人奉周王室「在西戎,保西陲」之命至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一代又一代秦國的男人們幾乎全部要上戰場,留守在家裡的女人們不僅要承擔女人的責任,還要肩負起男人的職責。如果她們沒有強大的心力、體力和足夠的聰明才智,日子就會過不下去。為了生計,她們必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各種生產生活技巧;勞作之餘,她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期盼丈夫平平安安地早日歸來。所以一代又一代秦國女人們就要不斷地乞巧乞福!紀念女修與玄鳥的祈鳥(qiao)節就成了她們傾吐心聲的最好機會,能夠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就成了乞巧節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大秦帝國的建立雖然終止了長期兵戈四起、殺伐征戰的混亂局面,但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里,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勞動效率低下,男人們一年四季都要在田地里勞作,而縫衣做飯、洒掃庭除、相夫教子、迎來送往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女主人的身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就這樣形成了。在西漢水流域至今有「一個女人管三代」的說法,就是說一個能幹的家庭主婦能使家業興旺發達,一個無能的家庭主婦會使家業很快衰敗,女主人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為此,人們對女孩子們從小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寄予著無限希望。

封建倫理要求婚後的女人們既要遵從「三綱五常」,恪守「三從四德」,更要承擔起家庭經營管理的全部責任;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還要有「拿起剪刀是裁縫,拿起切刀是廚子」的功夫與本領,其要求之高簡直到了求全責備的地步。

出嫁後的女子,要過的第一道關口是婆婆要把關審核的「試刀面」,即新婚三天後,新媳婦就要下廚為全家人做一頓手擀麵。這頓手擀麵的薄厚、均勻程度、切面時的刀工、麵條的寬窄、煮麵時的火候和色香味直接關係著她與婆婆之間的關係和她今後在家庭中的地位。「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朝王建先生的這首《新婦詞》就把新媳婦第一次下廚時那種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生怕考試不過關的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試刀面」過關了,新媳婦在婆婆的心目中就有了地位,不僅她本人以後的日子會好過,全家人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婆媳關係是封建大家庭中所有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關係,凡是婆媳關係好的家庭,就一門和氣,百事順暢,正所謂「家和萬事興」。而要想處理好婆媳關係,新媳婦必須具備一手過硬的持家本領,否則就要接受婆婆極嚴酷的管教甚至打罵,封建社會裡有些婆婆經常叫兒子毆打不順眼的兒媳婦,「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說的就是這種事情,試想一個天天打打鬧鬧的家庭日子又怎麼能好過呢?尤其在封建大家庭里,不是三代同堂,就是四代同堂,還有五世同堂的,新進門的媳婦如果不具備一套持家理事的真本領,那這個家庭不就亂套了嗎?

社會對女孩子的要求越高,家長對女孩子的管教就越嚴厲,女孩子本身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為了出嫁後能夠比較順利地承擔起家庭經營管理這幅重擔,每一位女孩子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心靈手巧之人,都希望自己能練就十八般武藝,而乞巧活動正好迎合了她們的心理,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傾吐心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極好機會,也為她們能相中意中人提供了機會。乞巧的內容在不斷豐富,乞巧的意義在不斷升華,你說,西漢水河畔的乞巧活動還能停得下來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國家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一家和美一家興旺,千家萬戶和美一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所以,家庭在社會的發展和繁榮穩定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要強盛,就要把千百萬個家庭經營建設好。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對女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們自強自立,頑強的撐起了「半邊天」,才使得千百萬個家庭保持了繁榮穩定,才使得我們的國家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似乎就懂得了乞巧活動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深遠意義,也知道了乞巧活動的積極作用和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意義。

其實,乞巧活動就是西漢水河畔一代又一代女兒們的五彩夢!這個夢牽動著千千萬萬個女人,也牽動著千千萬萬個家庭,這個夢和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富強緊密相連,這個夢和偉大的中國夢息息相關,千千萬萬個女孩子的五彩夢實現了,千千萬萬個家庭和睦幸福的夢想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也就實現了!

衷心祝願西漢水河畔女兒們的五彩夢越做越絢爛,越做越美滿!

作者簡介

趙文博,男,漢族,甘肅禮縣人,中共黨員,甘肅省作協會員,隴南文化名人。原隴南師專黨委書記、甘肅秦文化研究會會長、隴南市評論家協會主席,為人謙和、溫文爾雅,大有古人遺風,深得文化界人喜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禮縣 的精彩文章:

禮縣籍書法家——趙望來書法作品賞

TAG:文化禮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