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建設溯源
在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城市建設有著輝煌的記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發源地之一。[1]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2200年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時期,中國就出現了城市。在人類歷史上,世界大多數國家城市是從「市」,即交易中心發展而來,但中國歷史上和語言文字里,最初的「城」和「市」乃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古代的「城」是一種根據權力需要,為了防禦外來侵略,獲取和維護政治軍事權力而建造起來的設施。[2]在我國奴隸制社會早期,城市發展的目的是築城衛君,《吳越春秋》有載,「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3]
可見,中國的大多數城市確實從「城」,即政治中心發展而來。城的出現比「市」要早,因為在與外部交換需要很低的氏族部落已經產生了築城防衛的需要。據考證,中國的城市歷史大約有四千多年,早在河南龍山文化階段,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城市。例如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了東西長百餘米、南北寬百米的一座南北向的夯土台基,依其大小和由柱洞所見的堂、廡、庭、門排列,形成一座宮殿式的建築,附件還發現了大小不等的若干夯土台基,以及用石板和卵石鋪成的道路、陶制的排水管道,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4]
這種用途在我國封建社會得以延續,持續兩千多年,以《周禮·考工記》為築城參照,以服務行政為主要目標。「城市」一詞的使用和城市的發展,最終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範圍的擴大,作為經濟、文化中心的市逐漸與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城相互滲透結合的結果。中國城市規模水平在歷史上曾長期居世界一流。
宋代以後,商業開始在城市繁榮中發揮新作用,城市經濟繁榮發展產生了戶籍制度上的「坊廓戶」,即城鎮居民,他們的義務與農民有所不同。到清朝晚期,以士紳為代表的地方精英沒落,官員丁憂制度(辭官守孝三年)形同虛設,新式學校在城市建立,城鄉之間的資金雙向流動漸漸趨於單向流入城市,中國的城鄉關係日益對立起來,同時城市的總體發展水平也日漸落後於歐美國家。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逐步由農耕文明邁向工業文明。工業化、城市化深入發展,被捲入現代化的鄉村在政治、經濟、生產生活、社會結構、文化傳承等方面受到現代文明多維度滲透和解構。[5]
解放前,中國曾長期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城鎮人口只佔總人口的10.6%。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闡述了對城鎮化(城市化)的思考。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深刻指出了「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是「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和「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的必然過程。[6]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對領導城市工作的探索。1949年3月,在西柏坡舉行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議強調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新時期。毛澤東強調,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事業。[7]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城市建設進行了艱苦探索,開展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城鎮化建設。王克忠等把建國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分為了五個階段。[8]盛廣耀分為改革開放前的起步階段(1949-1957年)、大起大落階段(1958-1965年)、停滯階段(1966-1978年)以及改革開放後的恢復階段(1979-1984年)、平穩發展階段(1985-1992年)、加速發展階段(1993年至今)。[9]石淑華等將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劃分為初級發展(1978-1999年)、快速發展(2000-2010年)、質量提升(2011-至今)三個階段。[10]這些分類方式,對我們更全面準確理解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提供了重要參考。
[1]石淑華、呂陽:《中國特色城鎮化:學術內涵、實踐探索和理論認識》,《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第04期,第50-57頁。
[2]劉東:《中華文明讀本》,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第105頁。
[3]吳敬璉:《城鎮化效率問題探因》,《金融經濟》2013年第11期,第10-12頁。
[4]劉東:《中華文明讀本》,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第107頁。
[5]李建興:《鄉村變革與鄉賢治理的回歸》,《浙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07期,第82-87頁。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6頁。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頁。
[8]這五個階段是1949-1957年第一階段是國民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8-1963年第二階段是「大躍進」和其後的調整時期,1964-1978年第三階段是「文革」和「文革」後時期,1979-1997年第四階段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期,1998-2007年第五階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該書出版於2009年,對城鎮化的階段劃分只到2008年。見王克忠、周澤紅、孫仲彝等:《論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9頁。
[9]盛廣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轉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35-39頁。
[10]石淑華、呂陽:《我國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演化的制度分析與改革》,《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06期,第10-16頁。
TAG: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