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生獻給了盆景藝術——沉痛悼念盆景前輩惠幼林先生!
盆景藝術前輩惠幼林先生,因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於2018年2月7日逝世,享年70歲。
惠幼林先生生平
生於1948年12月15日,江蘇揚州人。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盆景藝術的研究和製作,其作品多次獲全國盆景展金獎;20世紀90年代中期,重點攻關松柏樹種的創作研究,並提出「樹種文化」的創作理論,在專業雜誌上發表過對盆景藝術研究的論文多篇,如《重在創作》、《柏樹盆景創作的依據在大自然》、《對盆景內結構的認識》等,同時還協助韋金笙先生出版《中國古盆鑒賞》一書,填補了這一藝術領域的空白。
惠幼林先生的作品個性突出,自然性強,尤其在柏樹的創作中,對「舍利」的文化認識和製作有較深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柏樹盆景製作過程曾被北京園林學校作為教材採用。
惠幼林先生部分作品賞析
附:下文是惠幼林先生髮表在《中國盆景賞石》2012年3月號上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個性化是盆景創作的靈魂
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匠人們的千篇一律永遠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為更商業,更迎合,更懶惰,更容易,這樣的活法有時會活得比有創意的藝術家更滋潤;但是如果每個盆景作者都這樣了,中國盆景的明天將會是多麼的單調和乏味。中國盆景現在需要的就是藝術家的個性化,個性化的作品,甚至個性化的收藏風格。要麼個性化,要麼做個匠人,這兩個選擇,你選什麼?
沒有個性的作品是沒有前途的,個性化應是我們創作的靈魂。
盆景藝術以它特有的文化內涵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精神之一,源遠流長的歷史造就了一代勝於一代的發展規律。特別是近數年來,其規模、藝術水準的提升之快之猛,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基礎力量得以充實而雄厚,群眾普及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們可以用「飛躍」來形容,縱觀整個形勢那就是進步。
盆景藝術事業的快速發展,本身就是一件可喜的好事,大家都當藝術家和大師,可見熱情之高之盛,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某些藝術領域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還是在發展的階段,對盆景藝術的認知還不夠成熟。有不少的愛好者還在遵循仿照的模式,對於創作的認知比較模糊,故而造成精品率不高,個性化、多樣化顯得欠缺。我們知道,沒有個性的作品是沒有前途的,個性化應是我們創作的靈魂,仿照僅僅是起步,到了「很像」的程度就深感欣喜,繼而向「更像」發展,這樣長久下去就意味著停滯。不在創作上下工夫,不去深層次理解什麼是創新,盆景藝術事業的發展就要出現偏差。因此,我們決不要單純地仿照和套搬,否則會沒有出路。
1.作品製作的機械性
外貌幾乎雷同的一些作品,尤其是將三角形處理得規則化,會顯得機械教條(這裡主要指幾何式三角形)。等邊的外輪廓線彷彿是依直尺修建而成,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呆板而無藝術感,有些人這樣應用時不分樹種。頂部處理成尖尖的,很像矮化的水杉或聖誕樹,結果就是匠氣太濃,而自然感完全消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狀?主要就是由於不能突出中國文化的精神,沒有把握什麼是符合我國民族的審美觀念,一味地去仿照他人、他國的作品。
2. 樹姿造型的單一性
部分作品的個性不到位,樹姿所體現創作的構思不明確。相同和相似性較多,這樣顯得自然文化的樹姿只有那幾種,豐富多彩、多樣化的藝術要領表現得不充分。就這個問題而論比較複雜,由於盆景的創作涉及選材、結構性的調整、細部的處理,以及個人的藝術風格等。思維決斷的這方面,又受製作者的文化修養、自身素質的限制,沒有豐富的構思能力,就不可能達到創作的要領,就創造不出好的作品。
3. 樹種文化的差異性
雜木類、果樹類、松柏類等樹種,它們本身的自然特徵明顯各盡不同。假如將松樹按照垂柳的姿態做造型,會得到什麼效果呢?(柏樹類中又極少數品質是適合做垂枝型的)那些怪異的松樹盆景,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會有所體現,個人會以喜好進行風格上的取捨。這種風格的出現是對藝術領域多樣性的補充,但是不會形成主流。遠觀盆景而分不出樹種的現象,應在實踐中逐漸摒除。當然,作品的創作過程必須考慮時間因素,並且要進行若干次的深化處理,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創作不可能立竿見影,要有遠見,不要急於求成。
4. 盆景內部結構的合理性
眾所周知,樹木自身的內部結構是藝術創作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存在交叉枝、重疊枝、壞枝、陰點條枝,都會影響美感,導致枝脈混亂、雜亂鬱悶之感。只有看上去順暢、錯落有致、合理、長短不一的疏密變化,才能促成盆景的藝術性成功。只顧外表整齊美觀而不注重內部結構合理性的方式、方法,並不可取。
5. 盆景素材的完整性
由於資源上的短缺,加之盆景產業發展較快,市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得賣方市場千方百計地增加素材的投放量。其中,包括將大樹上端鋸除,促其矮化後成為盆景材料,這就是行內常議論的「殺頭樁」。不問樹種統統按照此種方法處理,我們暫且不去辯駁其是否科學,也不評價這對其經濟價值是否有利,單單討論此類別的「盆景材料」是否能夠符合盆景素材的基本要求呢?雜木樹和柏樹類的,經過時間和其他手法可以逐一解決;松樹類則存在著一些難度,松樹生長緩慢,且木質鬆軟易腐爛。「殺疤」直徑在 10cm 以上者,通常情況若想在數年之內癒合成整樹,有一定的困難(當然,也要看自身條件的許可)。但創作者又求品心急,等不了那麼多年,便急急製作,但對斷干或大鋸口又沒有處理好,於是便出現將大斷面隱藏在頂片或其他片體之內的「精品之作」。此類作品按照藝術要求是不合格的,培養完整尚好的素材,必須要有耐心。不提高綜合判斷水平,草率「上馬」的結果不會理想。為了對藝術負責,建議大家力選「整樹」為佳(一是直選,二是培養),有斷面者應視其他條件可否而定。
柏樹的「舍利干」體現了在自然中滄桑、頑強的精神;枯乾枯枝本身的紋路變化體現了鬼斧神工的雕作。重視「舍利」的製作,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有度地進行誇張,使作品的個性美更強更完善。
6. 「舍利」製作的重要性
柏樹的「枯乾枯枝」又稱「舍利干」,是該樹種的自然景觀特徵之一。它主要反映歲月的年華,以及滄桑頑強的精神;枯乾枯枝本身的紋路變化,通過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雕作,給我們留下了神奇而美麗的藝術景觀。如何在柏樹盆景的創作中體現它,本身是一門技藝、一種文化,值得研究。簡單的「扒皮」、「鉤槽」即便可以完成作品,這種製作方法也是有待於改進和提高的。筆者曾看見一棵材料非常好、樹姿也不錯的柏樹盆景,在「舍利」的表現方面卻不夠理想,平庸乏味,無變化無藝術感,大大地降低了該作品的藝術效果。真是美中不足,令人遺憾。因此,呼籲大家重視「舍利」的製作,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有度地進行誇張,使作品的個性美更強更完善。
潮流推著我們走,人們又催促藝術之海更加豐富。溫故而知新,開拓思想的解放和進步;與時俱進,世界會變得更美麗!
考察大自然是必須的,但不能仿照它們的一枝一葉。「來源自然,高於自然」,其核心部分在「高」字。高在哪裡?怎麼高?人類生活中所創造積累的思想、習慣,即文化意識,都包含進了很多精神內容,這是我們創作的思想文化資源之庫。充分地開拓和體現,我們就能取得飛躍的發展。
「心中無數,則無樹。」有的朋友做了許多盆景,放眼望去幾乎一樣,大同小異(商品化除外),這就說明我們的創造構思力欠缺。行內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感覺自己的盆景就是好」,會產生「滿足」現象,找不到它的缺點在哪裡。這主要是不交流和文化層次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多交流多學習是我們進步的好方法。
盆景藝術之海,寬闊而深奧。在漫長而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永不會停止。潮流推著我們走,人們又催促藝術之海更加豐富。溫故而知新,開拓思想的解放和進步;與時俱進,世界會變得更美麗!筆者在這裡淺敘了一些粗糙之辭,並不代表所理解的盆景藝術是絕對正確的。相反,是對藝術文化的感悟。願同行朋友們一起努力,向更高的藝術要求挺進,為我國的盆景藝術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最後,希望廣大盆友都能夠愛護身體,加強保健,擁有健康的體魄!
※零基礎盆景人進階之路——盆景換盆技術 盆景ABC
※零基礎盆景人進階之路——盆土表面覆苔法 盆景ABC
TAG:中國盆景賞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