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清朝人的自吹自擂,看完同時代的美國就知道

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清朝人的自吹自擂,看完同時代的美國就知道

乾隆與喬治·華盛頓,一個是留辮子的清朝皇帝,一個是穿西裝的美國總統,他們怎麼可能會碰到一起呢?

抱歉,這還真的不是一個「穿越」問題,乾隆與華盛頓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不過乾隆死在年頭,華盛頓死在年尾罷了。

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穿越的感覺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兩個人實在相差太大了,大到是兩個國家的現代差異。

17世紀中期以後,歷史開始跑步向前。

之後的一百多年裡,英國經歷了產業革命,新的生產力像地下的泉水一樣,突然噴湧出來。工農業產量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政治文明的進步也同樣迅猛,西方各國人民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了法律的籠子里。

與西方相比,東方的情景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滿洲清朝是個野蠻的外來部族政權,皇權專制尤勝於中國前代。對於社會精英、民間力量,清代初期的政策是全面壓制,甚至於屠殺,入關時推行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讓中國數千年之傳統文明毀於一旦。

1648年,滿清下令在全國的府學、縣學都樹立一塊卧碑,上面銘刻三大禁令:

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違犯三令者,殺無赦。

這一禁令,把自古以來儒生約束皇權的途徑徹底斷絕了,而這三條,恰好也是現代人所要爭取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

乾隆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大搞文字獄。乾隆年間,文網之密,文字禍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的頂峰,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等,造出的文字獄在乾隆時期共發生一百三十餘起,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

1799年,就在世紀交替的前夜,88歲的乾隆在紫禁城養心殿駕崩了。當他去世時,沒有一個人會料想到,帝國盛世的幻象,在短短的四十年後就被擊破。乾隆當了60年的太平皇帝,僅次於他爺爺康熙,加上他又當了兩年的太上皇,執政時間是中國歷史最長的。

他留給兒子嘉慶的兩個重要遺產是:一,百年康乾盛世的巨大光環(實為泡沫);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貪官、也是當時的全球首富和珅。

和珅的天價府邸

和珅原名善保,比乾隆小了將近四十歲。和珅他的確有不少長處,比如相貌出眾,書法藝術有很高的造詣等,語言才華超群,通曉滿、藏、蒙古、漢語等語言。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也做過幾件好事,比如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受賄案,這在弘曆心中就留下了個清正廉潔的印象,因為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辦得井井有條。

於是和珅平步青雲,乾隆晚年後,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甚至可以影響皇帝,被人們私下稱作「二皇帝」。他攬權受賄,對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護。和珅也十分貪婪,不僅大肆受賄,還公開索賄。地方督撫為了息事寧人,每當給皇帝進貢時都給他帶一份。久而久之,和珅就積累起了巨額的家產。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華盛頓去世的時候,留下的是另外一份遺產。

他領導了一場獨立戰爭,讓北美地區擺脫了英國的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他選擇當一個民主選舉出來的總統,並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

他主持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在後一部文件中,起草者宣布,制定憲法的目的有兩個。

限制政府的權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基於這個目的,國家權力被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部分權力相互之間保持獨立,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著名的三權分立的原則。

再講講英國,18世紀末,英國派出馬戛爾尼等800多人的使團訪問清帝國,帶來禮品共590餘件,都是當時英國先進科技的代表,有座鐘,天球儀,地球儀,望遠鏡等,乾隆看過禮單後,說: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

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乾隆賞賜英王使臣、隨員一行人絲綢絨、瓷器、玉器及各類工藝品三千多件,並斷然拒絕了英國要派人常駐北京的要求。不難看出,英國在要求雙方貿易的同時,也掩藏著殖民擴張的危險意圖。

雖然馬戛爾尼的訪問失敗了。但四十七年後的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乾隆時期英國使團想得到而沒有得到東西,大英艦隊用堅船利炮得到了。

在1799年,當時乾隆的名聲、權力和財富都遠大於華盛頓,可是,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後世評價呢?

當然也不否認乾隆前期的文治武功,和進一步完成多民族的統一,並發展了社會經濟文化。

只是,高位者看國家,看的不僅僅是一時之得失,更要看到後時、後世的得失啊,要給後人留下點什麼,留下點值得留下的價值事物,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泡沫盛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乾隆為什麼改康熙御題的「依清曠」景觀名為「四知書屋」?
乾隆,求求你別寫詩了!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