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見過「一張」琥珀么?那琥珀里還有一隻「煎餅鳥」呢?

見過「一張」琥珀么?那琥珀里還有一隻「煎餅鳥」呢?

「煎餅鳥」是什麼?先來一睹為快!

2月2日,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張距今大約一億年前的琥珀里發現了一隻幾乎完整的小鳥!本月下旬即將出版的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將用封面故事發表關於這張琥珀的新發現[1]。

月末即將出版的《科學通報》(英文版)將用封面故事報道「煎餅鳥」的發現。圖片來源:《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

等等,一「張」琥珀?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熒光照片。圖片來源:邢立達

這枚琥珀產自緬甸北部著名的琥珀產區克欽邦胡岡谷地。根據火山灰測定,大約形成於一億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那時,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會被柏類或著南洋杉類植物的樹脂包裹,然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保存至今。

(專心)工作中的邢立達。圖片來源:邢立達

也許是因為自然風化,也許是因為礦工的疏忽,這枚琥珀沿著冠狀面剝蝕了(如果用人體打比方,就是豎著被「削」掉了前半身的一小部分)。不像一些琥珀擺件那麼厚重,這張古鳥琥珀是薄薄的一片。它也因此得了個可愛又可憐的昵稱——「煎餅鳥」。

「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圖片來源:邢立達

風化或是疏忽造成的剝蝕雖然讓「煎餅鳥」損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它身體內部多個區域的解剖細節。古生物學家們因禍得福,有了觀察古鳥不同以往的獨特視角。

這張琥珀很大,有7厘米那麼長。琥珀里的「煎餅鳥」也保存得非常完整。與2017年6月我們發現的那隻琥珀中的雛鳥[2]相比,「煎餅鳥」暴露出來的頭頸部區域,保存著更長更密的羽毛。這些羽毛中包括「初級飛羽」,有窄而深的羽軸和羽支,羽片已經閉合。這說明「煎餅鳥」長著可以飛翔的硬質羽毛,也說明它已經不是剛孵化出來的雛鳥或著幼鳥了。也就是說,「煎餅鳥」雖然未還未成年,但已經是一隻過上獨立生活的小鳥。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煎餅鳥」的羽毛特寫。圖片來源:邢立達

通過X射線三維掃描,我們重建了「煎餅鳥」的骨骼構造,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煎餅鳥的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雖然它失去了一部分左側的翅膀與腿部,但「煎餅鳥」 仍然是迄今為止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最完整的古鳥標本

熒光下的「煎餅鳥」頭骨碎片。圖片來源:邢立達

跟重要的是,與此前發現的雛鳥遺骸和孤立的鳥翅膀相比,「煎餅鳥」所有保留下來的骨骼都互相關節,提供了更豐富的解剖學信息——這對我們進行古鳥鑒定工作非常重要。比如「煎餅鳥」的恥骨呈U形,中部強烈凹形,恥骨末端的恥骨腳較短,這些都屬於反鳥類的特徵。

反鳥類是出現在白堊紀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與現生鳥類相比,反鳥肩帶骨骼部位關節組合的凸凹情況正好相反,所以叫「反鳥」。反鳥類是鳥類演化的重要分支,從白堊紀早期便出現了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它們都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遺憾的是,在晚白堊世末期,反鳥最終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反鳥類與現生鳥類肩帶骨骼部位的關節組合情況對比。繪圖:邢立達

包括之前發現的雛鳥,目前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古鳥全都是反鳥類。「煎餅鳥」雖然只有大約5厘米長,與當今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一樣大,它的羽支相對羽軸的發散角更接近進步的飛翔鳥類,已經不是反鳥類中的更為原始的基幹類群了。

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圖片來源:邢立達 | 製圖:毛宇昂

「煎餅鳥」被樹脂包裹的時候還活著嗎?這也是我們很好奇的問題。我們沒有在「煎餅鳥」的腹腔里找到任何內臟器官,只發現了許多破裂的乳白色遮蔽物。這都說明「煎餅鳥」在被樹脂裹住之前已經死亡一段時間了。它的腹部和軟組織已經風化,琥珀中屍體旁邊的甲蟲、蟲糞和植物碎片,這些都暗示著這枚琥珀是在森林的地面,或是接近地面的地方形成的。也許這裡面的一些昆蟲還扮演過清道夫的角色,不過這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確認。

「煎餅鳥「的前生,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我們還利用北京同步輻射中心的X射線熒光成像技術獲得了「煎餅鳥」化石脖子附近出露斷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圖。這部分區域中鐵、鈣、鈦、鋅、砷、錳等元素的分布與「煎餅鳥」化石呈現出來的形態高度吻合——骨骼所在的區域富含鈣和鈦元素,而在覆蓋著琥珀大部分區域的軟組織區域,鐵和錳等元素的濃度最高。這些信息對我們了解琥珀包裹物的琥珀化有重要的幫助。

「煎餅鳥」標本的發現,說明緬甸琥珀中反鳥類類群在白堊紀中期仍然存在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這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演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明天

參考文獻:

1. L. Xing, J.K. O"Connor, R.C. McKellar, L.M. Chiappe, M. Bai, K. Tseng, J. Zhang, H. Yang, J. Fang, G. Li, A flattened enantiornithine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morphology and preservation, Science Bulletin (2018), doi: 10.1016/j.scib.2018.01.019

2. Lida Xing, Jingmai K. O"Connor, Ryan C. McKellar, Luis M. Chiappe, Kuowei Tseng, Gang Li, Ming Bai , A mid-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Aves) hatchling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with unusual plumage, (2017), doi: 10.1016/ j.gr.2017.06.001

來源:果殼科學人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為松鼠的新花現打cal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香蕉加冬棗讓你走馬燈」,為什麼食物組合會產生新的風味呢?
同樣一句話,怎麼說最有邏輯?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