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奪走了我們的工作——共享+協作也許才是新出路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十年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重大,在經歷了漫長的緩慢恢復時期後,全球經濟終於逐漸回到了增長軌道。正如上周美國總統在國情咨文中強調的那樣,美國也在已恢復之列。
這一消息同時帶來了希望和潛在的危險。隨著失業率下降、數字資本主義時代工資上漲壓力增大,智能機器自動化的進程會加速。這反過來會強化一個目前已經存在的趨勢,即就業率與生產力和財富創造之間的分離。財富日益向機器人的擁有者集中,而那些只能出賣勞動力的人們越來越多地只能通過一份份不穩定的工作勉強拼湊出僅能覆蓋生存開支的收入,不平等深深加劇了。
諾貝爾經濟學家Micheal Spence和Laura Tyson在報告中提到,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美國製造業中80%的失業都可歸因於技術替換。雖然新的崗位不斷產生,但那些大部分都是低工資服務,收入被極大壓縮。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趨勢將會繼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將有40%的美國勞動力會因為技術原因而失業。
這為數字時代的治理帶來了一個充滿矛盾的挑戰。持續創新的知識驅動型經濟模式越有活力,對再定義安全網路和機會網路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此才能適應新經濟模式下財富和力量的快速變化和導致的差距。
預分配和共享所有權
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措施背後的經濟大師最近在《世界郵報》中據理力爭的那樣,解決方式之一就是「靈活保障」,即打造一個更能適應工作場合流動任務的勞動力市場,並由一個普遍工作網路作緩衝,以保護工人的福利而非特定職位。
在上周的《世界郵報》中,Jacob Hacker對「靈活保障」政策補充了被其稱之為「預先分配」的至關重要的機會機制,以應付新形勢下的不平等和不安全問題。
他引用了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Branko Milanovic在這一觀點上一針見血的表述:「減少不平等唯一有希望的途徑就是在稅收和劃撥之前進行干預。這包括捐獻基金方面的不平等,尤其是教育和資產所有權領域……如果市場收入不平等能夠逐漸被控制和抑制,政府通過劃撥和稅收進行的再分配重要性就會大大降低。」
對於Hacker而言,預分配並不是一種未經檢驗的理想主義方案,事實上,它正是過去美國廣泛繁榮的基礎所在。「預分配政策和在基礎設施、教育、科研和發展領域的公共投資、勞動力和金融市場的規則一樣重要,它們共同造就了美國的中產階級。」這位耶魯大學的教授這樣寫道,「而這些投資和規則的崩潰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產階級薪水停滯、議價能力下降且占國家收入分配比重日益降低的主要原因。」
Hacker對美國左派的做法表示了批評。在富人已經十分富有的前提下,他們依然把注意力集中在財富的再分配上,而不是集中在提高社會其餘階層人們的技能、議價能力和增加他們的資產上。他頗具諷刺意味地指出,共和黨主導下的國會最新通過的稅收法案在審查中將富人引作範本,而這些富人對如何幫助自己早已了如指掌。「右派都能明白美國的不平等根本上來源於預分配而不是再分配,為什麼這些左派就不能理解呢?」他質問道。
Nicolas Berggruen在Hacker觀點的基礎上將預分配理論進行了深化。他引入了「區塊鏈」這一最新的數字科技,以建立起一個所有人擁有平等股權的共享經濟。
他寫道:「這種共享經濟的想法目前來自於Airbnb、Uber和Lyft(一種打車軟體)公司,並被由資本支持的私人企業所控制。這就是區塊鏈的切入點:它提供了一種分享的技術機制。在這種分享的核心,區塊鏈的技術能夠安全地跟蹤信息,例如所有權歸屬和交易變動。此外,這些信息並不是集中存儲在一個中心地點,區塊鏈複製出多個副本並把他們分發到網路的各個節點,每一筆交易都能在零成本和完全透明的情況下在互聯網上傳播。」
Berggruen認為,這種能力能在無國界和非官僚的前提下使所有權的廣泛擴大成為可能。他提供了以下例子:「一個自動化車隊中的每一輛車都可以被社區中的每一個成員部分擁有。每當有人花錢使用了某一輛車,取得的收入不是屬於某一個私人公司,而是被分配給社區內的每一個人。」這就是區塊鏈的運作方式。一言以蔽之,正如互聯網對社交媒體的核心技術支撐作用一樣,區塊鏈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能夠成為可能的技術關鍵。
他還指出,這種方式將「從根本上解決生產上的不平等的問題。我們可以追求對知識和資本商品的普遍權利,達到普遍的基本資本,而不是先等著不平等出現,再通過收入分配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最後總結道:「通過區塊鏈來啟動這樣一個分散而民主的所有權結構,能夠在我們自動機械化的未來中給每個人留一席之地,避免加深不平等並造成政治爭議。」
無形經濟的推動作用
最近出版的《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一書的作者Jonathan Haskel 和Stian Westlake仔細探討了以技能和知識為基礎的「無形經濟」而非以機器和建築為代表的「有形資產」的崛起如何影響了生產率、就業率、收入不平等和金融准入並擴大了傳統公司和數字公司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鴻溝。
在無形經濟日益增長的情況下,他們認為:「溢出效應是達到平等的動力:潛在下,每個人都能複製一種設計或一個商業想法。但是如果無形資產之間的相互協作具有能被衡量的價值,那麼由於其對有形經濟和宿主社區造成的打斷和替換(參考Uber取代了計程車執照),這就成為了不平等的推動力。」
他們的憂慮在於,為了應對這種不平等而出台政策,大大增強對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市場規則的關注以支持有形經濟,既而進一步加劇新舊之間的分離,無形經濟的潛力無法得到發揮。
總結
Haskel和Westlake認為無形經濟之間的協作是導致不平等的原因,而Berggruen的想法則是在這些協作上建立共享所有權。如果這兩者能結合起來,那麼我們也許能笨拙地建立起一個數字時代的新社會契約,使財富的分配更加公平。
【作者】Nathan Gardels
【作者簡介】《 世界郵報》主編
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編輯/任珂
翻譯/萬藝林
校對/董一
排版/冰攸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