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華的家!
導讀
1915年,梁思成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高等科就讀,自此與清華結下不解之緣。他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建築家梁思成與詩人林徽因在清華的家——新林院8號的一角,現在依舊充滿了建築的活力和詩歌的美感,變成了清華園中獨具特色的咖啡廳。
梁思成與林徽因——
溫馨雅室別樣紅
典雅的居室
抗日戰爭勝利後,清華大學複員北平。1946年10月建成已逾十載的新林院8號,迎來新的主人———梁思成、林徽因一家。
新林院 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磚垛略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陽光自林蔭透過。正房十分高大,前檐砌出拱形雨篷,當時未裝暖氣,冬天要燒三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餘暇聚會的場所。相鄰幾個小院圍合成的空場地供孩子們嬉戲,也時常放映露天電影。
此時,梁家保留了抗戰前住在北總布衚衕時期的「午後茶聚」習慣。每天下午四點半開始,金岳霖、陳岱孫、張奚若夫婦、周培源夫婦和建築系師生相繼到來,哲學、美學、藝術、社會、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馬恩著作等廣泛的話題都在討論之列,實質上就是一個小型文化沙龍。女兒梁再冰至今仍清楚地記著:「我每周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裡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來到這裡的主要是各種年齡的、清華一些不同系的教授、教員和學生們。」
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
紅色的客廳
1948年末,清華園首先迎來解放,但北平尚在國民黨軍隊的控制之下。古都北平的命運,令梁思成、林徽因夜不能寐。他們為登門請教的解放軍代表在地圖上標出北平重要的古建築,划出禁止炮擊的地區,並繪製保護北平文物建築的圖錄;建築系教師還為南下解放軍編寫了全國文物建築保護單位目錄,這些舉措給予戰時北平的文物建築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解放後,梁思成繼續以建築師前瞻的視野,為保留古都風貌奔走吶喊,提出北京城市規劃與發展方案。
帶著新中國成立的歡欣和熱情,梁思成、林徽因不顧病弱之軀,積極投入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那時,梁再冰記憶中的新林院8號客廳,「到處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媽媽正全神貫注地埋頭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與解放前下午茶的氛圍相比,「新林院8號客廳中的氣氛也變了。這裡成了一個巨大的『工作間』,建築系的師生們川流不息地來來往往……感受到家中濃厚的『國徽氛圍』」。鄭孝燮先生回憶:「為進行重大設計工作的需要,客廳中臨時增設了高大的繪圖桌。建築系參與設計的教師前來討論和修改設計時,常需圍繞繪圖桌對方案進行評論修改。」中華文化傳統與革命精神完美結合的國徽方案,在新林院8號誕生了。不久,他們又共同投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梁思成建築設計作品
建築系的家園
清華複員北平後,梁思成即建議增設建築工程學系。1946年秋末,受梁思成之邀,青年吳良鏞從南京北上清華共創建築系。在新林院8號,林徽因與他長談專業、藝術與生活。為建築系成立,吳良鏞感慨道:「林徽因雖然經常卧病在床,卻能運籌帷幄,是一位事業的籌劃者、指揮者,能協助我們解決頗多的難題。」經師生共同努力,建築系很快成為清華無論學術文化還是政治活動方面都非常活躍的一個系,教學、研究、服務社會等各項工作卓有成效。
梁思成始終強調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樹立「住者有其房」的職業使命。他率先倡導「體形環境」理論,將「建築」的範疇從單棟房子擴展 到 體 形 環境———小至杯盤碗盞,大至整個城市甚至更廣的區域。因此,建築教育就不是僅僅培養設計個體建築的建築師,更要造就融通整體環境的規劃人才。他在《文匯報》發表《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全面闡述清華營建系以「體形環境」理論為核心的教學計劃。上世紀50年代初,梁思成領導建築系師生,投入「為新中國創造新建築」的各項實踐,完成了中南海懷仁堂改建設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城市規劃、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規劃設計等多項建設。1954年,梁家從新林院8號遷居勝因院12號。
溫馨雅緻的客廳
與新中國建設的特殊情緣,增添了新林院8號獨特的歷史意義。近年來國內建築界、文化界不少有識之士積極呼籲恢復和保護新林院8號,希望建成一個中國建築家的故居。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清華新聞網
TAG:人文清華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