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保護出版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新片《華盛頓郵報》,從越南的叢林的戰鬥開始,轉向華盛頓的同樣激烈的戰鬥。無論是在法庭,會議室,裝飾精巧的客廳,還是鈴聲直響、煙霧繚繞的編輯室,都充滿了緊張的氣息,彷彿隨時投入戰鬥。每一個時間截點,都像是一場埋伏。畢竟,這可是斯皮爾伯格,他營造的緊張氣氛不容一絲喘息。哪怕是一條大白鯊經過,它也得乖乖地游過去。
時間回到1966年。「那個長頭髮的是誰?」一名戰士問他身邊的戰友。他們隨時準備深入昏暗的越南叢林。那個留著捲曲長發的人,就是丹尼爾·埃爾斯伯格(馬修·瑞斯飾演),他當時受雇於蘭德公司,被派駐到越南的美軍中。在回到美國的飛機上,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布魯斯·格林伍德飾演)召喚他,直截了當地提問:「戰事現在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埃爾斯伯格回答道,還是以前那個樣。惱火的麥克納馬拉深表同意。但在飛機著陸後的停機坪上,他只好拿出完全不同的一套說辭應付媒體:「我們在所有方面都正在取得進展。」格林伍德精妙地演繹了麥克納馬拉的標誌性笑容------嘴角拉長,弧線豐滿,有如鐮刀。
由麗茲·漢娜和喬希·辛格擔任編劇的這部影片,就從事件真相和公眾得到的「真相」之間的裂痕展開。眾所周知,埃爾斯伯格對此感到良心不安,於是他就竊取了------持相反立場的人,也可以說是「解放」了------海量揭露罪證的機密文件,後來被稱為「五角大樓文件」(ThePentagon Papers)。不過,或許是擔心這段歷史不為現在的年輕人所熟知,影片里埃爾斯伯格從抽屜里拿走的文件上面特地寫上了「絕密」兩個大字。隨後播放的是有關美國的東南亞政策的一段濃縮的歷史。斯皮爾伯格的敘事從不混亂。至於濃縮歷史,他也是業界翹楚。
或許,《華盛頓郵報》的觀眾中會有一些人譏刺說,這部電影的題目明明應該叫做《紐約時報》。他們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畢竟,任何一件劫案的最大難題,就是到手的東西該怎麼處理。埃爾斯伯格明智地選擇把文件交給了尼爾·希漢,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越戰經典書目《美麗謊言》(ABright Shining Lie)的作者。考慮到紐約時報的廣泛影響和豐富資源,埃爾斯伯格的選擇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在影片中,這可氣壞了華盛頓郵報的編輯本·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他感覺有大事將要發生,就從錢包里掏出四十美元,叫一個實習生買張車票去紐約,刺探一下紐約時報到底得到了什麼猛料。果然,紐約時報率先爆出了五角大樓文件,使新老政府都大受中傷。而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只是報道了特蕾西婭·尼克松的婚禮。
漢克斯把布萊德利演得很好,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畢竟,他有兩大難題需要克服。第一大難題就是真實的布萊德利本人。他的身形和舉止做派本身就已像極了黃金時代的大明星,一般人怎麼比得上?第二大難題就是傑森·羅巴茲,他在《總統班底》(1976)中飾演布萊德利,拿了一座奧斯卡,還教了整整一代男人把腳搭在桌子上的正確方式。在他之前,只有牛仔才能把這個姿勢做好,伴隨著金屬的叮噹聲。他則讓這個姿勢第一次屬於穿著格子襯衫的首都上流人士。羅巴茲還有著渾厚洪亮的嗓音,漢克斯相比之下還是太優雅了,根本學不來。
漢克斯飾演的布萊德利的標誌性姿勢,則是剛直地把兩手交叉在胸前。他帶著一點硬朗和憤怒,顯得急躁而不倦怠。影片中一個記者告訴他,自己需要兩天寫出一篇報道。布萊德利冷冷地告訴他,他是一個記者,而不是小說家。另外一個人的口中,則說布萊德利像是一個海盜。於是就有了那十分愉悅的、可以說是漢克斯式的一幕:剛剛拿到五角大樓文件的布萊德利,在忙得不可開交的同時,還順便躲到一邊,對他的秘書說:「天啊,真是太好玩了。」
他的老闆凱瑟琳·格雷厄姆(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就高興不起來了。自從她的丈夫自殺後,她就成了《郵報》的唯一所有者。開始有一段時間,她似乎離崩潰只有一步之遙。我們首先看到她從床上起來,床上散落著紙張和書本。然後她走進一家飯店,還碰倒了一個椅子。她時不時還得大口呼吸幾口,像一個游泳初學者在泳池邊給自己鼓勁。
當然,這也怪不得她,畢竟她身處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環境。即使像她這樣富有的女人,也不得不獨自面對一個敵對的,或者至少也是高傲的世界。影片的故事背景,就是她的報社為了籌資即將決定上市。有一個十分絕妙的場景:在一次決定股價的會議上,房間的大門向她敞開。她走進去,面前是一大群穿著黑色正裝的男性。他們看似禮貌地為她讓出一條路,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她在這間屋子裡就像是在梵蒂岡的內廷里一樣不受歡迎。
自不必說,斯特里普是在等待時機。她在女演員中可以說是最擅長掌握表演步調的。《華盛頓郵報》的情節逐漸緊張,最終聚焦在凱瑟琳身上,她在電話里受到各方壓力,等待著她做出決定。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尼克松政府作出了一百餘年來所未見的不民主的強權行為,向紐約時報發出強制令,責令其停止出版五角大樓文件。布萊德利以他習慣性的激情,抓住了這個機會。他的忠實手下本·巴格迪肯(鮑勃·奧登科克飾演)與埃爾斯伯格見了面,拿到了一大摞機密材料(他的同僚圍著這些材料翻看,像是七寶在翻看藏寶圖)。經過一陣生死時速的編輯,新聞已經寫好,隨時準備出版。
那麼,格雷厄姆女士此時會作出怎樣的選擇?我們看到,斯特里普的角色發出了一連串控制的十分自然的「嗯」,「呃」,和苦惱的「啊」。突然,她的表情明朗起來。「那我們就發表吧。」她說道。不過,即使在這最後一刻,也有一個問題來攪局。華盛頓郵報的消息來源和紐約時報一樣,都是埃爾斯伯格,這就意味著華盛頓郵報可能被控蔑視法庭。郵報的律師們懼怕政府報復,強烈反對發表新聞。董事會成員關心股票上市的順利進行,也一樣感到不安。「我們不能讓她這麼做。」其中一個人說道。但她豈是他們能阻止得了的。午夜鐘聲敲響,決定已經作出。反對的人失敗了,印刷機也隨之開動。
她當時的穿著,也使這一場景格外激動人心。她當時正在一場聚會上,穿著一件金色長袍,彷彿這場晚宴將以一場阿茲特克式的祭祀作結。其幕後的設計者,就是著名服裝設計師安·羅斯。她可以說是斯皮爾伯格的御用服裝師。據說在這部電影的片場,他提到她的時候,用的稱呼是「我的副導演」。影片的攝影師也是熟悉的面孔------亞努斯·卡明斯基。他從《辛德勒的名單》(1993)開始,就一直擔任斯皮爾伯格的攝影師。這次他採用了大量廣角鏡頭,甚至使有的形象有些扭曲變形,令人眼前一亮。鏡頭沿著長廊行進的場面,讓我們彷彿夢回《閃靈》(1980)。影片中的場景往往十分擁擠,或許是在體現那個時期的瘋狂。這與戈登·威利斯的藝術形成鮮明對比。他拍攝《總統班底》時,彷彿屏息凝神,靜靜地等待著誰會從陰影中走上舞台中央。《總統班底》開頭描繪的1972年闖入水門大廈的場景,與《華盛頓郵報》的結尾交相呼應。我們隨之意識到,政府的一次掩飾之後,還會有第二次。
對於觀影者來說,沒有什麼比斯皮爾伯格的一部巨制更靠譜了。從影片精湛的技藝和豪華的陣容,就知道它一定錯不了。而這部影片也的確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斯特里普和漢克斯的配角團也散發著光輝,從崔西·萊茨、莎拉·保羅森,到大紅大紫的邁克爾·斯圖巴。斯圖巴在這部影片里飾演的阿貝·羅森塔爾,依稀讓人想起《明斯特一家》(1964)中的祖父。
至於影片場景的真實性,我們彷彿是坐上了時光機。一切都是20世紀70年代的樣子,從像小車一樣大的複印機,到一輛真的小車------布萊德利就坐著一輛薄荷綠色的菲亞特在華盛頓特區兜圈子。懷舊愛好者看到手動排印的場景,也會感到十分滿足。不過,最令人感到遙遠的,還是當權者和他們的監督者之間奇妙的親密關係。一個周末,社交達人格雷厄姆女士去麥克納馬拉家中看望他,而與此同時,郵報已經隨時準備出版五角大樓文件,毀滅他的生涯。此時要想下定決心,還頗有些難度。
然而,儘管影片對歷史的重現十分真實,《華盛頓郵報》卻絕非僅僅是一部歷史電影。相反,它直接針對的就是當下,這個追逐頭條的時代。這部電影警告我們,新聞自由面臨著新的威脅,告訴我們真新聞與假新聞之爭並非沒有先例,同時還暗中嘲諷了一番------斯特里普曾被唐納德·特朗普稱為「全美國最被高估的演員」,當她在片中說出那句台詞「向美國總統說不,可很不容易」時,想必不少人會暗中竊笑。雖然片子里的總統是林登·約翰遜,他與格雷厄姆關係還不錯,但我們都懂她的言外之意。
不過我們或許想得太多。與令人心情複雜的《太陽帝國》(1987)和《逍遙法外》(2002)不同,斯皮爾伯格的這部新作有著毫不虛偽的道德使命:以戲劇化的形式表現憲法第一修正案。布萊德利說道:「保護出版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格雷厄姆還搬出了「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這一著名的誤引。
不過,所謂的「小道新聞」,以至於小道的層面上究竟在發生些什麼,我們則完全沒有看到。(想像一下,如果新聞業都像《女友禮拜五》(1940)或者《倒扣的王牌》(1951)裡面的那樣,歷史會成一個什麼樣子)影片也基本沒有提及麥克納馬拉口中的「戰爭迷霧」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政客口中的連篇謊言,以及新聞媒體向他們的謊言投射的刺眼燈光。
我想,大多數去觀看《華盛頓郵報》的人,以及大多數提筆誇讚這部影片的人,都會為影片表達的堅定信念而深受感動。但是,一部電影與我們自己互相同意、互相確定,這難道就是我們對電影的唯一期望嗎?如何才能避免一部電影所體現的原則,儘管初衷很好,卻最終流於僵化?真新聞與假新聞之爭,以及新聞自由受到的威脅和壓迫,是如今全球的一大熱點。像《華盛頓郵報》這樣一部直擊當今熱點的影片,當熱點過去後,還有什麼影響和意義呢?或許,斯皮爾伯格、斯特里普和漢克斯,像許多美國人一樣,都懷有一份更深刻的恐懼:這個熱點可能永遠不會過去。
本文作者安東尼·雷恩(Anthony Lane),《紐約客》資深影評人,著有《沒有人是完美的》(Nobody"s Perfect)。
關注小號 防止失聯
※家居風水中,陽台適宜種植那6類樹比較好?
※「八卦」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