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法學家楊蔭杭

民國法學家楊蔭杭

楊蔭杭

原文發表於《民主與科學》2016年第2期,原題目為「楊蔭杭 楊絳之父 胡適之師」,內容有刪節

楊蔭杭不僅是楊絳的父親,還是胡適的老師。作為19世紀出生的「70後」,他經歷了清末民初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為中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法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人物。

楊蔭杭這個人

最初看到楊蔭杭這個名字,是在20多年前的《讀書》雜誌上。1994年,李慎之先生為該雜誌寫了一篇介紹楊先生的文章,標題是「通才博識,鐵骨冰心」。通過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這就是楊絳的父親、錢鍾書的岳父。當時人們對錢先生的學問欽佩有加,沒想到他還有這樣一位毫不遜色的長輩。因此李慎之在文章中說:

補塘先生(引者按:楊蔭杭字補塘,筆名老圃)之博學多聞,往往使我撟舌不能下。無論什麼材料,都是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尤其難得的是,它們並不是專門著作,而是排日作文,觸事生感,隨寫隨刊的東西。然而文章詩詞,中外故事都準確得像從電腦信息庫中調出來的一樣,無怪乎楊絳先生要對我說:「我爺讀的書都是嚼爛了吃到肚皮里的。」博雅如錢鍾書先生也深信凡老丈人之所引舉「決不會記錯」。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些地區的方言中,爺就是父親,爺娘就是爹娘,楊絳所謂的「我爺」,就是她的父親楊蔭杭先生。

由楊蔭杭著,楊絳整理的《老圃遺文輯》中楊蔭杭的照片。老圃是楊蔭杭的筆名。《老圃遺文輯》所收主要是上世紀20年代發表在《申報》上的「時評」和「常評」

讀了李先生的文章以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老圃遺文輯》。這本書收集了上世紀20年代楊蔭杭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表的數百篇文章。這些文章都很短,但內容卻涉及到中外歷史、地方文化、社會不公、官場腐敗等許多方面的問題。閱讀中我發現楊蔭杭有三個特點:一是滿腹經綸,博聞強記;二是不寫高頭講章,只寫簡短評論;三是繼承了中國文人關心政治的歷史傳統。受其影響,我也寫了《一點猜測》和《老圃說唾》等短文。隨後,這本書及其作者便漸漸淡出了我的記憶。

早年求學經歷

最近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想起了《老圃遺文輯》。該書後面附有楊絳的長文《回憶我的父親》。其中說楊蔭杭的祖父在杭州做過「很小的小官」,楊小時候頗受祖父寵愛,記憶最深的是祖父一邊給他剝瓜子,一邊教他背古詩的情景。楊絳還說:「我的祖父也在浙江做過一個小地方的小官」,所以兩代人都是只有住宅沒有田產的窮書生、窮小官。

1895年,17歲的楊蔭杭考入天津中西學堂。該學堂由盛宣懷在1895年創辦,第二年改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辛亥革命以後改名為國立北洋大學,1949年以後又改名為天津大學,成為一所專門培養國防工業人才的學校。當年楊蔭杭之所以選擇這個學堂,是因為它不僅對學生一律免費,還在教員配備、教學計劃、講授內容和教科書選擇、實驗室器材等方面都採用美國模式,故有「東方康奈爾」之譽。另外,它還分為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兩部分。頭等學堂相當於本科,設工程、電學、礦務、機器、律例等五個專業;二等學堂不分專業,相當於預科,畢業後可以直接升入頭等學堂。

天津中西學堂

1897年,該學堂因伙食問題爆發學潮,校方對此採取強硬態度,決定將帶頭鬧事者一律開除。據楊絳說,當時他的父親並未參與其事,但是在學校當局追查時,他因為看不慣那些事前慷慨激昂、事後畏葸不前的人,便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了責任。結果他被開除學籍,離開了這所條件優越的學校。隨後,他又考入剛剛在上海成立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的前身)。由於缺乏師資,該校先在師範院招了一個班的學生。有人對這個班評價很高,說它開創了中國現代師範教育的先河,是一所值得紀念的學校。

保送日本留學

1898年,楊蔭杭被南洋公學保送到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深造。隨後兩年,國內發生了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遠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為了「聯絡感情、激勵志氣」,成立了一個宗旨不太明確的團體——「勵志會」。

1898年9月17日,何嗣焜為南洋公學第一次選派6名學生赴日留學呈文盛宣懷。這6名學生是師範預院的章宗祥、雷奮以及中院生胡礽泰、楊蔭杭、楊廷棟、富士英

馮自由說,早在1900年,楊蔭杭與楊廷棟、雷奮等人就創辦了《譯書彙編》。該報以「編譯歐、美法政名著為宗旨」。後來,曹汝霖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了這份雜誌。

有趣的是,楊蔭杭在日本還遇上兩件趣事:一是日本舍監偷吃中國留學生的皮蛋,被大家發現;二是日本下女把留學生帶去的牙粉當作化妝品,塗抹在臉上。這兩件事告訴我們,當時的中國雖然在船堅炮利方面不如日本,但是留學生的生活水平好像還是略高一籌的。

遠赴美國留學

1902年,楊蔭杭尚未畢業就返回中國。楊蔭杭等人是由南洋公學派往日本留學的。後來母校急需翻譯人才,他們尚未畢業就提前回國,顯然是為了解決母校燃眉之急。

據楊絳說:「我父親回到家鄉,與留日學生蔡文森、顧樹屏創辦了『理化研究會』提倡研究理化並學習英語。我母親形容父親開夜車學理化,用功得背上生了一個『搭手疽』,吃了多少『六神丸』。」從這裡,可以看出其科學救國的熱忱。

1906年,就在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國內各種勢力異常活躍的時候,楊蔭杭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開始對西方民主法製作系統研究。

1910年楊蔭杭學成回國。他的碩士論文是《日本商法》,被收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叢書第一輯。楊絳從來沒聽父親提起過自己的學位和論文,倒是錢鍾書是個有心人。有一次他在岳父書櫥的最高層看到一本紅皮書,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就是老岳父的碩士論文。那個時代的人對學位論文是不當回事的,他們認為如果只有學歷沒有能力,只能是一個兩腳書櫥。回國時,楊蔭杭還路過歐洲遊歷一番,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風尚。

楊絳訂婚後全家合影

回國以後,楊蔭杭經末代狀元張謇推薦,在北京法政學堂任教。肅親王善耆聽說他精通東西方法律,便請他利用晚上的時間為自己講課。善耆是清朝末年銳意改革的一位皇室成員。義和團運動以後,他引進了警察制度,修整了王府井一帶的路面和大大小小的店鋪,還建成了東安市場和文明戲院,為北京成為首善之區作出不小的貢獻。此外,他還因為同情革命,主動釋放了刺殺載灃的汪精衛。

追求司法公正

辛亥革命以後,楊蔭杭就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兼司法籌備處處長。不久,北洋政府有「本省人不能擔任本省官職」的迴避制度,因而他被調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

楊蔭杭上任後,曾接手一件惡霸殺人的案件。據說這個人仗著自己與督軍有裙帶關係,便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甚至把殺人不當回事。民國初年,各省的督軍、民政長和高等審判廳廳長,實行三權分治的制度。當時浙江的督軍是朱瑞,民政長是屈映光。屈曾為這個惡霸說情,但是堅持司法公正的楊蔭杭還是以「殺人償命,不能寬宥」為由,將這個惡霸判處極刑。為此屈映光在晉見袁世凱的時候,以「此人頑固不靈,難與共事」為由,先告了一狀。據說幸虧袁世凱的秘書長張一麐也是江蘇無錫人,在他的干預下,袁世凱親筆批了「此是好人」4個字,然後把楊蔭杭調到北京。

楊蔭杭鑒定的《法院書記官須知》

不久,袁世凱稱帝失敗,黎元洪上台執政,楊蔭杭被任命為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1917年,有報紙披露許世英在擔任交通總長期間,任用親信擔任鐵路局局長,並假借調查之名要求各路每月進貢1000元。另有報紙披露,許世英賣官鬻爵,濟南鐵路事務所所長、徐州車務段段長、浦口港務處處長等人皆因賄賂許世英而得到官位。更惡劣的是,許世英還在對外交涉中有致使國家財政損失上百萬元的嫌疑。楊蔭杭得知這些消息後,便下令傳訊許世英並把他羈押起來。

按理說許世英也是司法界元老,楊蔭杭的前輩,但是楊卻不顧一切地傳訊了他。許世英被扣押後,許多人前來說情,致使楊蔭杭家「那一夜的電話沒有停」過。

對於這件事情,有人說楊蔭杭在擔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就與許世英結怨,因此這一次純屬報復。也有人說楊蔭杭沒有掌握充分證據就下令抓人,不僅是魯莽之舉,還有濫用職權之嫌。

最後,許世英被宣告無罪並辭去了交通總長的職務;楊蔭杭也辭去高等檢察廳廳長,於1919年離開北京回了無錫。

加盟《申報》副刊

回到家鄉以後,楊蔭杭患了傷寒,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已經到了準備後事的階段。

1920年,楊蔭杭病癒之後再次到了上海,出任上海《申報》副主編。《申報》是中國近代史上創辦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也被視為新聞自由的典範。特別是該報副刊《自由談》自1911年問世以後,始終以文人論政為特點,在主張民主自由、抨擊社會時弊、揭露官場腐敗、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楊蔭杭已經年過不惑,他能夠加盟這家報館並擔任要職,對他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在楊絳整理的《老圃遺文輯》中,收集了楊蔭杭在1920年到1925年間,在《申報》發表的600多篇文章。其中都是短小精悍的評論,當時叫「時評」和「常評」。這些評論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不僅字字珠璣,篇篇錦繡,而且那信手拈來的史料功夫和發微探賾考證本領,實在令人嘆服。

晚年逸聞趣事

1923年,楊蔭杭因為不喜歡上海的複雜環境,便「遷居蘇州,專營律師事務,兼為報刊撰文。」當律師要有律師事務所,於是楊蔭杭買下了被當地人稱為「一文廳」的大宅院定居下來。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中,介紹了楊蔭杭晚年的許多趣聞逸事。比如他把律師的工作,稱作是與別人「吵架」;他在法廳上為人辯護時,經常蹺起二郎腿;他午睡的時候,喜歡女兒陪在身邊玩耍;孩子要上大學,他完全尊重他們的喜好;楊絳從外地回來,他居然有心靈感應……

此外,楊蔭杭還愛好收藏古代錢幣。據說他在著名收藏家宣古愚的引薦下,曾經買到4盒古錢。這套錢幣上自周代刀幣,下至隋代五銖,極其珍貴。對於這件事,楊絳也有記憶。楊絳大學畢業以後,楊蔭杭突患中風,居然在法廳辯護時說不出話來,從此他放棄了律師工作。後來他致力於《詩騷體韻》一書的寫作,大概是自己覺得不滿意吧,後來他把這本書毀掉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夫人在逃難中去世。戰爭期間楊蔭杭流離失所,輾轉於蘇州和上海之間。由於在戰亂中倍受煎熬,他在抗戰勝利前夕去世,享年77歲。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民主與科學

《民主與科學》(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1-2691/D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3-0026),雙月刊,大16開,全彩印刷,共80頁,逢雙月20日出版。每本定價10.00元(含郵費),全年6期,共60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主與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民主與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