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陵歷史故事:你知道郝穴周公堤的來歷嗎?

江陵歷史故事:你知道郝穴周公堤的來歷嗎?

周鍾瑄台海留美名

詩曰

為治識大體, 為官性慈惠。

獨行不愧影, 獨寢不愧衾。

這首「集句詩」的前兩句是台灣學者連橫先生(連戰的祖父)在《台灣通史》中對周鍾瑄的評語,後兩句是周鍾瑄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也是他對子孫的訓誡。

江陵縣郝穴鎮的荊江大堤,往東行三公里處,有一段堤名叫「周公堤」(古名熊良工),已有二百八十多年了。這段堤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清朝雍正年間的荊州知府周鍾瑄。

周鍾瑄,字宣子,生於公元1671年,卒於1763年。出生在貴州貴築青岩騎龍寨(今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騎龍村)。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中貴州鄉試解元(舉人第一名),歷任福建邵武縣知縣、台灣諸羅(今嘉定)縣知縣、山東高唐州知州、員外郎管台灣事、荊州知府等官職。

周鍾瑄無論在哪裡為官,都是勤政愛民,秉公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所在地方辦了很多實事、善事。

如康熙三十五年在福建邵武縣初任知縣,就在當地建文廟、施教化,修茸南宋抗金名將李綱祠;在山東高唐任知州時,設「尚志書院」,捐款致送教師酬金,發給學生津貼。山東大使計劃勘丈田畝,增闢稅源。周鍾瑄體恤民情,疏解民困,一再陳請緩辦;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周鍾瑄調往台灣諸羅縣(今嘉義)任知縣,諸羅雖然設縣三十年了,但縣城仍然十分荒涼,地僻人稀,居民不滿三十戶,既無城廓,也無衙署,僅以三間破房辦公。諸羅所管轄的十八社都是「生番」(高山族),生產極為落後,除少數人種一點小米、芝麻外,大多數都是以捕獵為生。他們「不食火,以草蒙首,以獸皮蔽身」過著極其原始的生活。

康熙五十五年,大古伯山區番民(高山族)頭目阿莫要求內附,歸順政府,周鍾瑄盛情款待,使阿莫深受感動,十天後便親率部落三千多人來歸附,周知縣立馬安排「乃擇平原而處之,授土田,給糧糗,使耕稼焉。」後又為當地建學館、修城隍、摒陋規,並教民耕作,發給番民(高山族)耕牛、農具、種子,辟阡陌、廣田疇、開溝渠、築塘堰。教授番漢民眾學禮,倡修諸羅縣誌,使番民由游牧民族逐漸轉變為農耕民族。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開發農田水利,引八掌溪水,疏鑿溪泉引水灌田,至今嘉義三鄉一市仍受宜,促進了台灣農業發展,改善了當地環境,使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周鍾瑄在任三年,番漢和睦相處,民族團結,從未發生過民族之間相互殘殺事件。他離任後,台灣地方官苛政於民,激起民反,暴發農民了起義,朝廷調福建制軍入台鎮壓起義後,又命周鍾瑄以員外郎的身份二次入台管理台灣事務。

他認為這次暴亂,是官逼民反,勸阻福建制軍覺羅滿寶不要濫殺無辜,應取「寬以柔之」的政策,善待被裹脅的起義民眾,使很多百姓免做刀下之鬼。局勢穩定後,周鍾瑄捐款平糶,修廢革弊,安定民心。

在他的治理下,台灣漸有開發,工商興旺,社會安定,百姓一片頌揚聲,官名青史長存。

台灣民眾感其恩德,稱所修建的塘堰命名「周公堰」,民間修建「周公祠」,並在嘉義市城隍廟為他塑像,與城隍、媽祖並列,供奉了近三百年,自今香火不斷。每年周鍾瑄生辰日,當地都要演戲慶祝,稱為周公會。

2006年台灣嘉義市政府專門設立周鍾瑄紀念日,每年舉行秋祭大典,舉辦「周鍾瑄論壇」等紀念活動。2014年9月13日,海峽兩岸,貴州省貴陽市、台灣省嘉義市,兩地聯合舉辦了紀念周鍾瑄的文化交流活動。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周鍾瑄改任湖北荊州知府,初到任時,周鍾瑄見倉庫儲備糧食太少,自己帶頭捐谷三萬石,設立義倉以備災荒之年。在荊州任上時,周知府勤政愛民,事必躬親。

雍正十年,監利縣一萬姓女子被縣官判處斬刑,案卷上報到知府,周知府細審案卷後,認為案情有誤,於是親自到監利明查暗訪,弄清了案情的真象,為萬姓女子平了反,抵止了上司的壓力,嚴懲了兇手,依法懲辦了貪臟枉法的縣官,被百姓稱為「鐵面閻羅」。因此得罪了湖北總督邁柱。

清朝雍正十一年六月,長江發大水,郝穴防洪形勢嚴峻,以熊良工堤段,古三閭祠處最危險,經官民多日堵管搶險,終因水勢兇猛,加之堤壩不高,堤腳不固,洪水漫過大堤,而致蘆葦灣一帶堤潰。

據荊州府志記載,潰口達三百一十六丈。大堤上樹木和建築一齊沖毀,千年的古三閭祠(屈原祠)也被洪水卷進潰口。江陵、監利兩縣,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洪水泛濫,周知府徵集數百條船支救人,並坐鎮抗洪一線,數月不歸衙署。在抗災中,周知府拿出義倉儲存的糧食賑災,使受災的百姓免受飢餓之苦。

事迹報到湖北總督那裡,總督邁柱不為周知府請功,反而以「玩忽職守,延誤堤工」罪名向皇帝參奏了一本。朝廷偏信邁柱的一面之言,但沒有過激地處罰周知府,只是責令周鍾瑄出資補築堤壩。當地百姓都知道這不是周知府的過錯,責任應該追查前幾任失職官員。周鍾瑄不和上司爭辯,毀家集資八千五百兩紋銀,親自在工地督促修建新堤長達三百六十丈(1200米)。

在工程上,周知府著重強調夯實基礎,把堤基加寬。新設計的堤腳寬達十六丈,堤面有四丈,堤身高一丈七尺。雍正十二年初,大堤潰口處修築成功,新堤工程質量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百姓感其周知府的恩德,在當地士紳和民眾的倡導下,將這段堤命名為「周公堤」,並修建「周公祠」 立碑於堤上,以紀念這位廉潔的清官。

二百八十多年的「周公堤」,今天翠柳成行,依然守衛在荊江之畔,為保護長江北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繼續發揮作用,周鍾瑄的功績永遠銘記在海峽兩岸和荊州人民的心裡。(來源:江陵史志學會 謝 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陵網 的精彩文章:

錯過再等七年:明天晚上在江陵抬頭就可以看到紅月亮!

TAG:江陵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