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慧英:「知至」與「知終」的再認識

韓慧英:「知至」與「知終」的再認識

Study on the Idea of "Zhi Zhi" and "Zhi Zhong" in Zhou Yi

作者簡介:韓慧英,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北京 100872 韓慧英(1978- ),女,講師,博士,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原發信息:《學習與探索》第20176期

內容提要:「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文言傳》中註解《乾》卦九三爻辭時的話。以往注家對此句的解讀各有不同,宋代以來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學者,對「知至」與「知終」的理解普遍與品德的提升聯繫在一起。而在宋代之前,與程朱不同,王弼依據卦象釋之,孔穎達則進一步將時間因素納入解讀。結合帛書《周易》《清華簡》等出土文獻,如果我們把「知至」與「知終」放置於天象變化與節氣更替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那麼其含義似乎比單純的以解讀為始點與終點更為宏大。「知至」所代表的理念提示我們要在事物發生量變的時候即加以注意,方可做到預判預知,進而防患於未然;「知終」則提示我們事物變化是往複的,既非一成不變,亦非全盤否定,在易與不易之間的終,就好似我們經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四時變化,把握其中的不易,建立相應的規則,便是「存義」之方。《周易》中「知至」和「知終」的理念凸顯了先民本天道以立人道的天人觀念,而其來源無疑與占筮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從哲學的視野來看,卜筮活動本身就建立在人與天地萬物相感通的基礎上,蓍草及其運算只是這一感通得以實現的手段。如果沒有人與天地萬物的感通,卜筮活動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這種人與天地萬物的一體相通,體現出卜筮活動所蘊含的終極境界。在這一終極境界中,天地人物融為一體,過去現在未來融為一體,整個的時空都匯於當下,通達無礙。也就是說,卜筮活動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體現。卜筮所佔測的吉凶禍福,也不是純粹外在力量所左右的結果,它是和當事人的身心狀態密切相關的,當事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精神都是造成占斷結果的因素,也是未來凶而轉吉、吉而變凶的主導力量。所以,卜筮並不是對人與事的外在性的探知,而是與人的意識和行為緊密相連,是知行合一的。拋開了卜筮,我們就無法理解《周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的根源所在。

關鍵詞:占筮/帛書《周易》/《清華簡》/「知至」/「知終」

《周易》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其對於中國文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日常「文化」一詞即源於《周易》,其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這裡可見,《周易》的知識體系是來源於對自然的觀察,並將其運用於人類社會。那麼,《周易》中涉及的「知」有著怎樣的不同含義,其對於我們認識與理解《周易》的精神又有怎樣的幫助呢?

我們先看一下在《周易》的文本中都有哪些「知」。據統計,「知」字在《周易》經傳文中共出現了61次,除去《臨卦》五爻文辭中的「知臨」,《易傳》中出現了60處。從其含義上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知」為知曉、領悟。如《文言傳》之中有曰:「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周易正義》注曰:「知時節將至,知理欲到,可與共營幾也。」[1]18其二,「知」為作為。《繫辭》有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經義述聞》中引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乾為大始』,萬物資始也;『坤作成物』,萬物資生也。」[2]其三,「知」為智慧。如《彖傳》中曰:「見險而能止,知矣載。」《周易正義》注曰:「坎在其外,是『險在前也』。有險在前,所以為難。若冒險而行,或罹其害。艮居其內,止而不往,相時而動,非知不能,故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也。」[1]194此處的「知」是謂「明智」。我們不難發現,《周易》中所涉及「知」字的三種主要含義,貫通了我們關於知識的幾個關鍵環節——知識的獲取手段(知曉)、知識的實踐手段(作為),以及知識的理性判斷(智慧),其中又以知識的獲取手段尤為重要。在研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周易》所提倡的知識的獲取手段與筮法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為中國古人認識世界與理解自然的情境化表述。下面,我們就結合《文言傳》中的兩段文字,初步探討一下《周易》中的知識觀念。

一、《易》之知至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這是《文言傳》中註解《乾》卦九三爻辭時的一句話,以往注家對此句的解讀各有不同,我們先看一下宋代以來注家的解讀。

總體來說,宋代以來的學者大多是將「知至」與「知終」相對立,並將這兩句話與其前面的「修辭立其誠」聯繫在一起。例如程頤在《程氏易傳》中曰:「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將何為哉?唯進德修業而已。內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加之在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知終終之,力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始終也。君子之學如是,故知處上下之道而無驕憂,不懈而知懼,雖在危地而無咎也。」[3]再如《周易本義》中朱熹注曰:「『忠信』,主於心者,無一念之不誠也。『修辭』,見於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雖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辭立誠,則無以居之。『知至至之』,進德之事;『知終終之』,居業之事,所以『終日乾乾』而夕猶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驕不憂,所謂無咎也。」[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簽署財政撥款法案 結束69小時的政府停擺
乾貨:世界經濟2018年五大走勢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