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蒸餅、饅頭、包子在古代有多受歡迎?有官員為貪吃它們差點丟了官

蒸餅、饅頭、包子在古代有多受歡迎?有官員為貪吃它們差點丟了官

文|李崇寒

在古代,種小麥和發展麵食技術幾乎是同步的,它們就像一對前後落地的雙生兒,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只是在中國出現了例外。小麥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在中國生根,而關於餅(古代文獻中,餅是所有麵食的通稱)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墨子·耕柱篇》中,「見人之作餅,則還然竊之」。此後,以麥粉制餅的記錄不斷增多。西漢後期史游所著《急就篇》中,將餅列在食物之首,「餅餌麥飯甘豆羹」,隨著餅食形態不斷豐富多樣,漢唐之際已成北人主食的麵食,因宋代南方稻麥兩熟制和發酵麵食的發展,進一步向南方普及。燒餅、油餅、饅頭、包子等各類麵食深入人們日常生活,千年來,構成了中國獨特的麵食文化。

蒸餅、饅頭、包子在古代有多受歡迎?有官員為貪吃它們差點丟了官

賣饅頭,19 世紀水粉彩畫,實際上,「蒸餅」(饅頭)經歷了一個由包餡到實心的演變過程,

關於饅頭的起源,有種說法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有人建言,蠻地多邪術,應當以人頭祭神祈求保佑,諸葛亮於是讓人用面把牛羊豬肉包起來,代替人頭祭神,從此就有了饅(蠻)頭。此說法並不確信,因為早在東漢劉熙《釋名》中就有關於「蒸餅」的記載,但又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中國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首祭,隨著歷史的發展,到文明時代,演變為畜肉餡的人首形蒸食」,因為在東漢魏晉間,有大量關於「饅頭」祭祀的記錄。只是做法如何而今無從知曉。

當時雖然出現了「饅頭」一詞,很長一段時間裡,蒸餅和饅頭都是混稱的,也不管它內里有餡沒餡。有的時候,蒸餅是實心的,不包餡,比如以生活奢侈聞名(「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的西晉元老何曾,蒸餅上若是不裂出十字花紋樣(類似開花饅頭)堅決不吃。有的時候,蒸餅里放有果料,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就特別喜歡吃加了干棗、核桃肉的「開花」蒸餅。

蒸餅、饅頭、包子在古代有多受歡迎?有官員為貪吃它們差點丟了官

20 世紀20 年代的饅頭作坊

由於蒸餅是在籠中蒸制的,所以到了唐代又被稱為籠餅,據《太平廣記》載,武則天朝有位侍書御史侯思止,因市場所賣籠餅蔥多肉少,在家吃飯時每每叮囑廚師「給我作籠餅的時候,少加點蔥,多加點肉」,從而得名「縮蔥侍御史」。可見肉蔥餡已成「籠餅」的標配。

本來嘛,喜歡吃籠餅沒什麼不對,可也得分吃的時機和場合,武周時期,令史張衡就因退朝在路邊買了個剛熟的蒸餅,邊走邊吃,被御史彈劾,從而失去了陞官機會(「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唐中前期官員在路旁就食的禁忌一直到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代宗時期才得到解除。宰相劉晏有一次五更入朝,天還沒亮,劉晏又累又餓又冷,路上見有人在賣熱氣騰騰的蒸餅,便叫人去買,用袍袖包著蒸餅邊行邊吃,還不忘向同行臣僚炫耀,「美不可言,美不可言」,當時蒸餅品種花色眾多,有名為「單籠金乳酥」的加有酥油的蒸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有造型和名字都十分複雜的「素蒸音聲部」蒸餅:「面蒸,象蓬萊仙人,凡七十事」,即塑造如蓬萊仙女,分別包有各種蔬果餡的面蒸歌女群,共七十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為何很少有將領佩戴國府軍銜肩章?
為什麼北方人對餃子很執著?角子、交子,一種大眾美食的悠久歷史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