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精神血脈 共築優秀家風

傳承精神血脈 共築優秀家風

家是心靈的港灣,人生的驛站,是感情的歸宿,靈魂的延續。好的家教,讓我們思進取、知感恩,「從心所欲不逾矩」;好的家風,讓我們知榮辱、懂進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種潤物無聲、血脈傳檄的家庭風尚,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里的品格,是伴隨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它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傳承精神血脈 共築優秀家風

朗讀者:李昊峰

曲阜市文物局

家風,是你我漫漫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家之瑰寶;家風,是中華民族屹立千年的精神支柱。翻開歷史的扉頁,孔子有「詩禮傳家」的古訓,孟子有「捨生取義」的教誨,顏子有「簞食瓢飲」的清貧,曾子有「三省吾身」的修為,先哲們早就把家風文化深植於曲阜這片土地。

在我的家中,家風從未以文字的形式出現,更多是在老一輩言行舉止的影響下漸漸形成的。記得幼時的我常坐在爺爺膝前,聽他講部隊的故事。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伍軍人,那時啊,爺爺常告訴我,他的軍營管理著40架飛機,每天早上他總是第一個起來,給它們擦拭灰塵,上油維護。晚上他又是最後一個檢查完飛機,再去就寢的士兵。那時不太懂,總感覺爺爺對飛機,對軍營有一種感動。後來才明白這是軍人的職責,軍人的榮耀。光榮在於平淡,艱巨在於漫長,這也教會了我執著、堅守的對待每一件事。

年少時頑劣的我,每次吃飯都是一片狼藉,溫和寡言的父親總是坐在我的身後,手把手的教我使用筷子,一件一件跟我訴說餐桌上的禮儀。「上菜長輩先動筷,吃飯不要有聲響;端坐當思辛勞貴,勤儉持家不浪費。」直到現在,父親教我的那首歌謠仍會在我耳邊迴響。這就是一位父親的言傳身教,也是父親給予孩子的最初力量。我想,中國家風的傳承就猶如這一方餐桌,不經意間長輩的精氣神傳給了晚輩,在這種傳承和升華中,中華民族續寫了不朽的篇章。

進入大學校園後,我時常想起母親的悉心照顧和諄諄教誨。可能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我也有一個愛嘮叨的老媽,有一個天涼時提醒我把秋褲穿上的老媽,有一個在我犯錯誤時會教育我的老媽,有一個在我生病時會在床邊夜不能寐,淚沁衣衫的老媽,也有一個讓我懂得感恩的老媽!那時,我便知道了,愛或許是這世間最偉大家風。

成年後,離鄉背井在外闖蕩,我曾穿過風雪,走過雷雨,用攝像機記錄街頭巷尾的變遷,我曾在萬家燈火團圓之時,用麥克風傳遞這座城市的脈脈溫情,我曾在文物普查時,親手為每一件可移動文物配發「身份證」,我也曾為來自四海的賓客,用聲音去傳遞政德教育的主旋律。這一路走來,儘管身份在不斷轉變,工作崗位在不斷變動,但是家風家訓,我卻時刻銘記在心。

家風家訓不能忘,國法國規更要銘記於心!當今時代,思想多元,世相紛呈,物慾橫流。面對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的複雜變化,需要的就是我們要時刻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銘記心中那條醒目的紅線,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線,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潔。就像習總書記倡導的那樣:「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對內,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真言,對外我們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國風如此,家風亦是如此。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家風作為一股無形的道德力量,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讓每一個社會成員見賢思齊,追求真善美。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傳承和培育良好的家風,讓好的家風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有聲欄目「聖地誦家風」今天正式上線了,本欄目由曲阜市紀委、市婦聯、市廣播電視台聯合製作推出。旨在將我們身邊的一個個普通人作為「朗讀者」,透過他們溫暖的聲音,把家風故事、家訓格言娓娓道來,讓好家風好家訓在誦讀中升華,讓講道德、守規矩、促和諧的觀念在廣大家庭中落地生根。

本期播音/編輯/曾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曲阜婦聯 的精彩文章:

TAG:曲阜婦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