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針對大暴跌!這篇文章提前預言,針針見血!值得反覆閱讀

針對大暴跌!這篇文章提前預言,針針見血!值得反覆閱讀

點擊政商參閱關注我

來源:如是金融研究院、聰明投資者、投行大師兄、中信建投策略,作者:管清友、周金濤

從今年1月29日上證指數創下3587點的高點以來,10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跌至今天收盤的3129點,足足跌了13%。多少跌得有點兒著急。

在擔心的同時,很多專業投資人提到了經濟周期和市場周期。這幾天暴跌,看了看市場反應,本來市場漲漲跌跌很正常,但連續下跌中,機構都公開表示不值得擔心,這種現象本身,也值得反過來思考。

所以,我們決定再重溫一下「周期天王」、原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的一些周期判斷。

一位基金經理說:「初讀他的報告,只覺得玄乎,難懂,後來越讀越覺得博大精深。人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但可以決定密度。在這個行業里,周天王是一代宗師。」

周金濤在業內以研究經濟周期背景下的大類資產輪動而聞名。在他看來,周期之道是自然規律,不可逆轉。資者所能做的,就是把握周期運動的趨勢和拐點,順勢而為。

他表示,「人生髮財靠康波」,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的財富積累一定不要以為是你多有本事——財富積累完全來源於經濟周期運動的時間給你的機會。

不幸的是,周金濤因胰腺癌於2016年12月27日去世,年僅44歲。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第二次機會在2019年

2016年3月16日,周金濤在一個沙龍活動中發表了主題為「人生就是一場康波」的演講,闡述了康波經濟周期理論及長期資產配置的研判,做出如下預判:

他留下的20個預言:

1、每個人的財富積累一定不要以為是你多有本事,財富積累完全來源於經濟周期運動的時間給你的機會。

2、人生的財富軌跡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個循環是60年,一個人的自然壽命是60年。

3、人的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機會,理論來講只有三次,如果每一個機會都沒抓到,一生的財富就沒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個機會,至少是個中產階級。

4、一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分為回升、繁榮、衰退、簫條。現在這次經歷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從衰退向簫條的轉換點,未來十年註定在簫條中度過。

5、2015年是全球經濟及資產價格的重要拐點,意味著未來四到五年的總體的資產收益率不僅不賺錢,甚至可能要虧損。2016年到2017年是一次滯脹,流動性差的資產可能就沒人要了。未來在2017年到2019年可能發生流動性危機。

6、2017年中期、三季度之後,將看到中國和美國的資產價格全線回落,2019年出現最終低點,那個低點可能遠比大家想像的低。

7、我奉勸大家,如果想發債最好發五年的,2018年之後就能夠感到我說的話的意義。

8、一直到2025年,都是第五次康波簫條階段。

9、40歲以上的人,人生第一次機會在2008年,如果那時候買股票、房子,你的人生是很成功的。2008年之前的,上一次人生機會1999年,40歲的人抓住那次機會的人不多,所以2008年是第一次機會。

10、第二次機會在2019年,最後一次在2030年附近,能夠抓住一次,你就能夠成為中產階級。

11、1985年之後出生的人,第一次人生機會只能在2019年出現。未來幾年,只能好好工作。因為買房什麼都不行,這個就是由人生的財富命運所決定的。

12、大宗商品牛市是幾十年出現一次, 2011年至少到2030年,商品的走勢都是熊市,不可能在商品方面取得大的收益的。

13、房地產周期20年輪迴一次,中國本輪房地產周期1999年開啟, 2017年上半年附近,中國的這次反彈會結束。2019年房價會是一個低點。

14、2010年之後美國出現房子的牛市,2017年是第一波的高點,如果到美國買房,也可以再等等。

15、19年之前是資產的下降期,大家盡量持有流動性好的資產,而不要持有流動性不好的資產。高位的房子就是流動性不好的資產,一級市場的股權也是流動性不好的資產。

早在16年9月,中信建投發布周金濤的最新微路演紀要,其中談了怎麼布局2017年。預測內容如下:

16、四季度到2017年上半年,有可能是中國資產最差的時間。2016年四季度,中國的第三庫存周期可能漸漸接近周期高點,從2017年初開始,中國的庫存周期開始回落。而此時,美國的庫存周期仍處於上升階段,這樣的組合對中國的資產是不利的。由於一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下降,而開工跟不上,不能排除房價再次拉升的可能性。如果匯率先跌,房價可能就會受到抑制。如果房價先漲,房價和匯率的關係就有點複雜,應該是房價先漲後跌,隨後觸發一定的系統風險。

17、對2017年全年而言,目前我仍然沒有找到類似於2016年商品這樣的機會。全球2009以來的中周期,2017年結束是大概率事件。

18、2017年到2019年是中美房地產周期共振下行期。這個問題當然不一定在2017年表現得非常嚴重,但有可能能夠出現趨勢性特徵。

19、2017年至2019年商品將二次探底。2017年之後,商品將再次下探,其二次探底的價格當在2015年的低點附近。

20、2017年很難做出絕對收益,A股依然沒有機會,主要還是等待風險釋放後的超跌反彈。而相對收益方面,黃金一定是首要選擇,黃金的配置時點大致判斷在2017年二季度。

我們正處於第五次康波之中

在周天王看來,目前我們正處於自1982年開啟的第五次康波之中。

1991年進入繁榮期,若將美國繁榮的高點作為頂點,則2000年或2004年為康波繁榮的頂點。2004年之後,康波已經確認了從繁榮向衰退的轉換。

而經歷了2008年的康波一次衝擊之後,2015年之後康波或向蕭條轉換,而第五次康波衰退向蕭條轉換的位置,應是一個資產價格的長期低點。

延伸閱讀:


暴跌的基因:從股災到股殤

作者:管清友

來源:如是金融研究院(RuShiYanJiu)

這次全球股市暴跌,來得突然,似乎又是在意料之中。對於很多人而言,知道靴子終歸要落地,現在只是看到落地了。核心資產泡沫成為這一輪經濟和金融周期當中最後的泡沫。破裂,只是時間和觸發點問題,不存在破不破的問題。

中國股市似乎回到了2015年,但和2015年又不一樣。因為這次股市得的不是急症,而是潛伏的慢性病發作了。「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一、消失的紅利:A股慢性病浮出水面

2015年的股災來自資金端的急性病,2018年的所謂「股災」來自資產端的慢性病。股價的核心因素有三個:盈利、流動性和風險偏好。

其中風險偏好更像是一個主觀的因變數,真正推動股價的其實就兩個因素:要麼資金端流動性多了,要麼資產端公司盈利好了。

2015年之前的牛市就是資金端推動。場內兩融加上場外配資推動資金端瘋狂擴張,導致瘋牛。當清查配資導致資金端驟然收緊的時候,A股出現流動性股災。

2015年之後,資金端得到有效清理和控制,資產端盈利出現改善,整個A股(剔除金融石化)的利潤增速在2014和2015年只有6.3%和-3.6%,2016年和2017年Q3分別達到了30.9%和37.9%。

這樣的業績扶著A股走出基本面慢牛。但到了2018年,這個故事似乎講不下去了,推動資產端改善的兩個紅利正在遠去。

一是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漲價紅利。2015年底供給側改革啟動後,上中游傳統產業產能收縮,價格暴漲,成為利潤改善的最大動力。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長21%,時隔5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再次回升至20%以上。

其中原材料加工業和採礦業貢獻了工業企業68.5%的利潤增長,而下游的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製造業對利潤增速的貢獻僅佔三成。翻開A股的報表也是如此,鋼鐵、採掘、有色、建材等中上遊行業利潤激增,幅度遠遠超過下遊行業。

由於這些行業中大部分是國企,所以國企私企的利潤對比也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佐證。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5年國企利潤10944億,私企利潤23221.6億。2017年國企利潤16651.2億,私企利潤23753.1億。

兩年時間,國企利潤暴增52%,私企利潤基本沒動。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一輪利潤改善並非真正的需求復甦,只是供給側收縮導致的利潤再分配,而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二是寬鬆監管帶來的併購紅利。從2013年開始,通過外延式併購改善利潤就成為一種流行。對上市公司來說,可以利用寬鬆的再融資和股權質押收購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改善利潤。

對被併購標的來說,可以繞過IPO的漫長征程,實現快速退出。雙方一拍即可。外延式併購的並表利潤成為A股尤其是創業板的重要利潤來源。2013-2015年,外延併購對創業板新增利潤的貢獻度不斷攀升,從31.61%增至80.77%,成為創業板新增利潤的主要來源。

但從2016年9月重組新規和2017年2月再融資新政出台之後,這種紅利開始逐步退燒。2016年上市公司定增規模創新高已是最後的瘋狂,總量雖還在上升,但對於創業板新增利潤的貢獻度卻大幅下降至42.81% 2017年上半年,定增融資數量下降了46%,融資規模下降了50%。

相應的,併購重組市場也大幅萎縮。2017年併購重組審核數量僅相當於2015年的51.5%,幾乎腰斬。監管強化是大勢所趨,之前寬鬆環境帶來的融資併購紅利肯定是到頭了。

二、槓桿的輪迴:從資金端去槓桿到資產端去槓桿

槓桿永遠是市場繁榮的影子,在A股慢牛的同時,槓桿的種子也在A股繼續生根發芽。說起A股的槓桿,很多人會說股災不都清理完了嗎?

其實和股市相關的槓桿有兩種:

一種是資金端槓桿,也就是投資者通過場內兩融和場外配資加的槓桿,目的是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股票,這種槓桿在股災時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了。

另一種是資產端槓桿,上市公司通過質押股票、產業基金配資等形式加的槓桿,目的是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實體資產,這種槓桿在這兩年並未解除,反而加速擴張。

一是股票質押。股東拿權益抵押借貸,簡單易操作。2014年滬深兩市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待回購金額為0.34萬億,2015年實現翻倍,增長至0.71萬億,2016年為1.28萬億,2017年達到1.62萬億元。

這些尚未解除的質押都是實實在在的槓桿。隨著股票質押式回購新規、銀行投非標資產受限及風險事件頻發等多重因素影響,質押率有持續下調趨勢。如果股價跌到警戒線,這些潛在的槓桿都是最不安定的基因,極有可能引發踩踏效應。

二是PE+上市公司。主要形式是上市公司併購基金和產業基金。常見的玩法是上市公司做中間或劣後級,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嵌套資管計劃認購優先順序份額進入基金,賺取相對穩定的收益。

這種規模的實質是上市公司加了槓桿,銀行獲得擔保,雙方各取所需,讓這種模式迅速流行。

據統計,2015年5月-2017年6月共有410家上市公司設立473隻併購基金,規模超過7600億元;2017年合計311家上市公司參與投資產業基金,數量達365隻,較2016年的176增長了107.39%。

但隨著資管新規出台,銀行的理財將逐步回歸本源,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受限,這種變相的槓桿也將難以為繼。

2015年股災實現了資金端的去槓桿,2018年A股要面對的是資產端的去槓桿。當業績紅利逐步退潮的時候,資產端的槓桿風險會逐步暴露出來。

一方面,上市公司本身的現金流會受到影響,自身的債務償還能力變差。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價會受到影響,抵押融資能力會弱化,再加上整個貨幣金融環境的收縮,資金鏈可能會吃緊。

這是一種典型的金融加速器效應,也成為目前A股最不安定的基因。金融擴張的時候資產負債表正向循環,貨幣金融寬鬆-加槓桿-資產升值-抵押增值-放大槓桿-做大市值-進一步放槓桿,但金融收縮的時候資產負債表也會負向循環,貨幣金融緊縮-去槓桿-資產減值-抵押貶值-被迫降槓桿-股價萎縮-質押警戒-進一步降槓桿。

三、煎熬的股殤:從「疾在腠理」到病入膏肓

這種不安的基因會不會讓A股重蹈2015的覆轍?不會。相比2015,情況還沒那麼糟糕,這不至於是一場災難。

第一,市場水位沒那麼高。從指數來看,2015年上證指數最高點為5178,現在只有3300左右,不到三分之二,創業板指數更為明顯,從4037跌至1600左右,低了近六成。從估值來看,全部A股和創業板目前動態P/E大概18x和42x,遠低於2015年高點時的27x和110x。水位漲的沒那麼高,摔得也不會那麼慘。

第二,經濟隱患沒那麼多。我們在2017年初曾提出「遲到的出清」,出清不可避免,只是有些晚了。

無論如何,相比2015年,房價已經跌了15%以上,債市已經上了130多BP,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充分暴露,這些相關資產的泡沫已經消化了不少,甚至有點超調了。再加上股市自身的資金端槓桿大幅下降,即便股市再出大問題,對其他市場的連鎖衝擊也十分有限。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2018年,在盈利下滑和去槓桿的雙重考驗下,上市公司將出現大分化,局部性泡沫和局部性危機共存。

第一檔是茅台型公司。能夠通過盈利消化,實現內生的去槓桿,甚至繼續加槓桿。市場資金雖然在收縮,但由於打破剛兌和政府兜底導致資產端收縮的更快,所以大量的資金依然面臨資產荒,這部分配置型資金可能會繼續青睞這類股票,把他們當做一種債券來投資。即便業績達不到那麼高的預期,2018年這類核心股票的泡沫依然會存在。

第二檔是萬達型公司。盈利無法覆蓋,被迫賣資產,回收現金流,降槓桿保命。收購資產的最終目的是增加盈利,但短期內可能很多達不到業績承諾,產生不了現金流,如果資金端寬鬆,那上市公司還可以養著。

但現在資金端緊張,只能賣掉一部分回收現金流。萬達就是典型,前幾年把大量的資產配置在文娛等軟資產板塊,銀行這邊一收緊,現金流根本覆蓋不了,只能不停拋售資產。

第三檔是樂視型公司。盈利無法覆蓋,資產無法變現,被迫賣股權,股東大換血,失去控制權。

這類公司的資產短期現金流不好,長期價值也有問題,不好變現,比如樂視龐大的生態系統,上市8年多不停擴張,結果2017年還虧110多億,相當300家創業板公司的總利潤。可見資產質量之差,那就只能被孫宏斌這樣有底子的資本低價收購。可以預見,未來市場上還會有大量的控制權變動。

第四檔是保千里型公司。盈利極差,資不抵債,連權益都沒有了,只能極端處理。這樣的公司不說一無是處,也肯定是無力回天了。要麼等待退市,要麼就是控制人跑路,類似保千里這種鬧劇一定不是最後一個。

四、等不到的救贖:命運的天平已經偏向另一側

對於系統性的危機,可以定性為「股災」,要堅決救助,防止出現流動性危機導致的全局性風險。但對於這種局部性的危機,動搖不了大局,頂多算是一種煎熬的「股殤」。從客觀上說,經濟和政策層面都是可以承受的,這是「出清」政策的結果,要保持戰略定力。

經過近幾年輪番的資產泡沫,監管當局已經對金融亂象忍無可忍、痛下決心。2016年第一次在中央層面明確提出「抑制資產泡沫」,2017年初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列為第一大攻堅戰,都是中央向市場釋放的明確信號。

如果說2017年之前主要是釋放出清信號,2017年進入實質性出清階段,那麼2018年很可能進入典型性出清階段。

沒有股災可能永遠消滅不了非法配資,沒有e租寶事件可能永遠消滅不了非法集資,這一輪金融整風也需要標誌性事件,殺雞儆猴。2018年我們可能會繼續見證歷史:

第一,可能是中小金融機構的倒閉。1990年代末那次出清,如果沒有廣國投、海南發展銀行的破產,可能很難出現實質性的進展,這一輪出清的力度顯然還沒有到位,要知道,當時僅廣東省就關停了近千家金融機構。

第二,可能是一批違法違規從業人員的落馬。伴隨著過度金融化和槓桿化,過去幾年的違法違規現象也時有發生。機構違規,業務違規,意味著從業者的違規。金融反腐和整肅不可避免。

第三,可能是個別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陷入困境。大型企業集團由於信用堪比政府信用,在融資上享受了諸多便利,所以在這一輪加槓桿中最為兇猛。

這些企業利用模糊的政商關係,不完善的監管,把土地、資本、槓桿、牌照,緊密的結合起來,實現了所謂創新,其實這是典型的跨界套利、跨制度套利、宏觀套利。

出來混遲早要還,他們去槓桿的壓力也首當其衝。2017年是幾個明星企業出現問題,2018年會是誰?會不會有人重蹈德隆系的覆轍?一切不得而知,因為命運可能已經不是他們自己能把控的了。

五、A股的出路:刮骨療傷,休養生息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永遠救不活一個沒有造血能力的A股。當前A股的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內傷,不是一次手術、一次急救所能解決,必須靠堅持不懈的改革來休養生息、強身健體。

第一,清除病變基因。改善體質是上市公司自己的事,但這需要監管機構的監督和倒逼,手段看上去複雜,其實最重要的一條,通過嚴刑峻法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該退市的退市,該罰款的罰款,該禁入的禁入,A股需要徹底的清理,投資者需要一個乾淨的市場。

第二,引入新鮮血液。股市的初心是讓更多優質的企業上市,讓投資者能夠分享這些優質企業的紅利,一切改革都不能忘了這個初心,除了把老公司監督好,更重要的是通過IPO和定增來引入新鮮血液。IPO應該常態化,不應被當做調節市場的工具。

IPO註冊制應該加快,過去企業主要是傳統行業,質量也比較統一,所以發審委是可以適應的,但現在企業越來越複雜,監管機構去審核和判斷的難度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如儘快交給市場,讓市場力量來篩選。應該認真考慮把新三板改造成全新的第三家交易所,實現改革倒逼,增量推動。

第三,培養優秀醫生。推進註冊制的同時必須進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能看透公司體質的好醫生,代替監管者來篩選好公司。

所謂好醫生,就是成熟的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怎麼能培養他們?監管者要做的不是上課培訓那麼簡單,而應該真正讓他們為自己的簽字負責,出了風險必須付出代價。

國外的配售制度是個很好的參考,當券商保薦的公司不好的時候,他會失去他的客戶,受到市場的懲罰。長此以往,市場機構就會逐漸成熟,成為一個市場化的發審委,更有效率,還能節省大量的行政資源。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拇指處點贊

您的肯定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商參閱 的精彩文章:

我賣掉北京500萬的房產,在老家生活的這兩年……

TAG:政商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