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魚病治療時常見致命錯誤一

魚病治療時常見致命錯誤一

戳上面的

水族圈

關注我們哦!








來源:

jackliu98




魚病治療時常見致命錯誤


1:下藥前大量清潔、更換或移除濾材。

這會引起硝化細菌大量流失,造成水質急劇下降,水中高濃度的氨氮和亞硝酸鹽讓病魚呼吸困難(常伴隨水體渾濁、白濁、帶腥臭味、魚扎堆不動或呼吸急促)。下藥後,藥物也會引起水質進一步下降,氨氮和亞硝酸濃度進一步增加;同時藥物進入魚體後可能會引起魚呼吸系統功能下降,雙重因素造成魚快速窒息死亡。



筆者發現這種下藥後魚隔夜死亡或蒙眼的慘劇不是個案,很多魚友和水族店都沒有意識到治療前或中大量更換、清潔或移除濾材會造成水質急劇下降並引起魚窒息死亡的嚴重後果,尤其是許多人喜歡下藥前清潔濾材並大量換水,誤以為這樣改善了水質,結果卻讓整缸魚全軍覆沒!!!







基於不少用戶的「無意識錯誤」做法,一些產品說明書中都單獨列出一條:下藥前和後5天內禁止大量清潔、更換或移除濾材,僅通過適量換水、爆氧和減少餵食量來維持良好水質。日常清潔更換濾材與換水在時間上最好錯開一周以上,以免造成水質急劇下降,引起魚氨氮/亞硝酸鹽中毒窒息死亡或出現蒙眼、腫嘴等癥狀。

若治療魚病前水體渾濁、白濁或帶腥臭味,不要馬上下藥(否則會引起魚大量死亡,原因同前),也不要馬上下硝化細菌(企圖通過它改善水質),因為市售常見的硝化細菌大多是「肥水劑」(含高濃度的有機物、氨氮和亞硝酸鹽,用了會讓水質更差),高品質的硝化細菌施用後會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引起魚更加缺氧。此時合理的做法是:立刻小心換水1/3左右,並對水體爆氧,待魚癥狀緩解,狀態明顯好轉,水質顯著改善後才下藥治療。

有些魚友擔心過濾材料太多會大量吸附水中藥物故而移出濾材,但沒有考慮到濾材上粘附的大量益生菌會因此流失而引起水質急劇下降。過濾材料(包括活性炭、珊瑚沙、磁環、海綿等)確實會吸附部分藥物,引起水中藥物濃度降低,但可通過適量增加藥物劑量來彌補部分被吸附的藥物。








2:

換水、升溫、下鹽、下藥同步進行。

結果第二天發現魚死了。

這是不少魚友甚至水族店常犯的錯誤。



換水、升溫、下鹽、下藥同步進行,會使水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病魚往往無法適應這種水環境劇變而死亡(非因外部的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體發作而死)。


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先適量換水(通常1/3左右),後根據不同病癥狀況選擇是否下鹽【對因水環境波動大引起的魚病建議下鹽,比如治療立鱗、白身白尾爛尾、蒙眼、白點時下鹽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對細菌感染引起的體紅潰爛,比如招財魚紅斑爛身,不建議下鹽,下鹽反而會刺激致病細菌生長繁殖更旺盛令魚病加重,降低了藥物效果。注意:自然界的細菌大致分2種,在觀賞魚常見的千分之2~5的全時鹽浴濃度範圍內,有些細菌隨鹽浴濃度增加繁殖更旺盛,毒性越大,有些則反之】。



換水下鹽2小時以上後再下藥(目的為讓魚先適應換水引起的水環境變化,下藥12小時以上才緩慢升溫(每天升溫2度左右為宜),並加強打氧(因為升溫會讓水中的溶氧濃度降低,同時令魚的新陳代謝加快,藥物進入魚體的濃度越高,藥效越強,充沛的溶氧能提高魚對藥物的承受力)。







特別說明的是:一些的藥物半衰期很長(或者說藥效時間長),在無強光的作用下,半月後水中藥物仍能保持殺菌濃度(所以不用每天下藥,僅換水後才補點流失的藥物)。有些藥物,如青黴素,下藥後數小時就光解、水解失效了。




特別提醒:水溫越高,鹽與藥物的濃度則要酌情降低;水溫高且同時下鹽了,則藥物要酌情降低濃度(禁止隨意加大劑量使用);魚的狀態越差,鹽與藥物的劑量更要降低些,且不要同時刻施用。藥物的毒性越大,在已下鹽的水體中施用時必須減少劑量(最好先換水一次);無鱗魚,例如魟魚、招財貓魚等對鹽與藥物比較敏感,施用時必須謹慎,鹽與葯最好不要同用。鹽和葯同用時,最好爆氧,可大幅降低意外的發生。



無論治療任何魚病(氣泡病除外),爆氧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既有助於改善水質,又能讓病魚感到更舒適(病魚的呼吸功能通常比正常時差),自愈能力增強。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對水族圈最大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七彩神仙的混養經驗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