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中醫古籍談小兒養護法

讀中醫古籍談小兒養護法

生兒容易養兒難

俗話說:「生兒容易養兒難。」對於如今新一代的80後的父母來說,育兒問題更是令他們頭痛,常常因為生活中的疏忽,導致寶寶的健康出現問題,這正是傳統文化缺失帶來的後果。數千年傳承,小兒的撫養保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典籍和經驗。參考宋代兒科名家陳文中的《小兒病源方論》以及明薛鎧的《保嬰撮要》,略加評釋,讓家長們一起補一補「育兒課」。

《保嬰撮要》:」巢氏云: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若藏於重幃密室,或濃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

小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形體尚未充實,臟氣尚未完備,一方面需要注意保暖、避風寒,但另一方面又需要注意讓孩子接觸到大自然的氣息。為什麼要用」舊絮護其背「呢?主要是因為舊絮柔軟,不似新絮那樣生硬,新生的孩子需要一個像在母體中那樣柔軟溫暖的環境。另外,孩子適當的吹風,曬太陽,有利於激活孩子的免疫系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就是一部裸機,很多軟體需要出生後安裝或者激活,就像咱的電腦和手機有電腦管家和手機管家那樣,出廠的時候就已經安裝好,但是當手機或電腦到我們手中的時候,咱們開機的時候需要激活其保護系統。人也如此,出生之前,已經安裝好了免疫系統,出生之後在出生後呼吸到第一口空氣建立起與宇宙環境的聯繫,而接下來的時間則是去一層一層激活孩子的防火牆的過程,所以」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對博士夫妻,因為擔心孩子出生之後受到細菌、病毒等的侵襲,所以孩子出生之後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無菌的環境,但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接觸社會、接觸外人之後各種疾病接踵而來,為何?防火牆沒有打開唄,作的。即如前人所言:」藏於重幃密室,或濃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所以有空帶孩子去郊外接觸一下大自然,去鄉下的泥堆打打滾都是好的,小的時候」臟「一點,長大之後時候就清爽幾分。

」衣服當隨寒熱加減,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邪易傷「。中醫認為,背部為太陽經所過。太陽經為一身之表,通俗點說,就是身體最外面的一層屏障。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有分布,如果護理不周,外來風寒侵襲,就容易導致小兒生寒熱而咳喘等疾病。細心的家長們,可以給寶寶多備個小坎肩,護住後背。那麼,如何知道孩子暖不暖呢?這裡提供一個小竅門:摸一摸小兒手指末,如發涼,說明不夠暖,要注意加衣。護暖也應有度,如果過暖,寶寶背部出汗多,毛孔張開,陽氣外泄,反而更容易受風感冒。家長們要經常用手摸摸孩子後背,看看有無出汗,如汗出得多,就得減衣服。

」乳哺亦不宜過飽,若宿滯不化,用消乳丸治之。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如今家庭飲食豐盛,小兒出現過量餵食的情況非常多見,臨床上經常見到因此而積食不化,間接導致容易咳嗽、痰多、受寒、便秘等,甚至引起疳積,所以還請各位家長、老人在餵養上一定要得當,量不宜多,少量多次為最佳原則。尤其飯後給孩子做一下腹部的按摩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對於很多容易食積的孩子我都會交代飯後給孩子揉一揉肚子。

另外小兒啼哭未定,勿使飲乳,小兒哭鬧時,常有空氣吸入腹內,此時吃奶常會引起腹脹、嘔逆等不適。而且啼哭時一般是心神不寧、膽氣不順的時候,若體內氣機不暢勉強進食,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要應暫停餵奶,稍作安撫,待其安靜再餵食。

《小兒病源方論》中還強調,養兒須肚暖頭涼心胸涼。

所謂肚暖,俗曰:肚無熱肚。肚者,是胃也,為水谷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經云:胃熱,能消谷,必能飲食,故肚宜暖。肚腹為脾胃之所,臍周是身體元氣之處,一般這個區域最容易受涼,古代小兒可以不穿衣服,但臍周一定會有塊肚兜,就是這個道理。出門在外,家長們可以給寶寶準備個「肚暖」,寶寶睡覺時圍上肚兜或肚圍,蓋好肚子,是防止小兒受涼的好方法。

至於頭涼,經云: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頭腦為髓之海。若熱,則髓溢汗泄,或囟顱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俗曰:頭無涼頭。故頭宜涼。頭為諸陽之會,是人身體最不怕冷的地方。細心的人會發現,人熱的時候,頭上最容易出汗。若頭部過暖,陽氣易隨汗外泄,造成多汗傷陽,故小兒平時戴帽不宜過厚。整體的保暖方面,應「重腳輕頭」,保證寶寶足暖、頭涼,切忌把頭捂得嚴嚴實實的,尤其是在室內。這樣才能讓寶寶神清氣爽,對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也有好處。

除了頭涼,還要」心胸涼「。其心屬內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外俱熱也。其證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故心胸宜涼。胸為心之所在,中醫認為心主火,心胸之處包裹太緊則容易出現火熱,而生煩悶、夜啼等症,不應過暖。注意寶寶的衣著不要過於厚重、過緊,晚上睡覺時,切忌被子過厚,壓迫寶寶的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和心臟功能。

另外足暖也非常重要。經云:足是陽明胃經之所主也,俗曰寒從下起,此之謂也。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要盡量保證寶寶的鞋和襪子是乾燥的,如果濕了,要及時更換。中醫認為濕屬「陰邪」,潮濕會加快、加重寒冷。另外,盡量讓寶寶穿純棉的襪子,不要選擇不透氣、不吸汗的尼龍襪。

還需要注意的是:勿令見非常之物。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雞鳴犬吠,或見牛馬等獸,或嬉戲驚觸,或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則精神中散故也。小兒正在生長發育期間,神氣未定,血氣未充,如果看見比較古怪的東西,容易引起驚嚇,造成心神不寧,會出現睡覺不安穩、神驚、不思食的情況。所以請注意避免帶孩子去一些陌生、偏僻、陰森的地方,特別是現代社會奇形怪狀之物頻出,往往容易導致小兒驚嚇,家長們須多加註意。

對於哺乳期的孩子,乳媽媽更需注意。《保嬰撮要》云:」須令乳母預慎七情六淫,濃味炙 ,則乳汁清寧,兒不致疾。否則陰陽偏勝,血氣沸騰,乳汁敗壞,必生諸症。若屢用藥餌,則臟腑陰損,多致敗症,可不慎歟!大抵保嬰之法,未病則調治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母親的乳汁來源於乳房,乳房為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所以寶媽的七情六慾都有可能影響到寶寶的健康。所以寶媽們需要保持一顆清凈祥和的內心,飲食也需要寒溫相宜,不宜食用過於寒涼或者過於辛辣刺激食品,用藥也須謹慎。已經不在哺乳期的寶媽同樣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逐漸能夠感覺到周圍情緒的人的情緒變化,也有了自己的情緒變化,你要相信,你的氣場也須在外人面前不值一提,但在孩子面前非常強大。

總體而言,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如嫩草之芽,養護和餵食方式要理性、細心、合理,否則會給小兒身體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病症。古人云:「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希望各位家長多從傳統理念中學一學育兒經,愛他,給他最好的健康呵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門國學經典誦讀 的精彩文章:

TAG:靈素門國學經典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