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龍伯:崩漏知要

馬龍伯:崩漏知要

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160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初起為熱,迫血妄行,治宜清熱止血;久則氣血耗傷,轉而為虛,治宜補氣攝血;纏綿過久,多轉成虛寒,則又宜溫寒補血。要之,不可偏執一法。(編輯/小謝)

崩漏證治漫談

作者/馬龍伯,馬明良整理

一、崩漏的病理機制,總不外乎受各種因素直接或間接損傷沖任,使二脈不能約束其經血。

根據臨床觀察,本證可分虛實兩大類,以屬虛、屬熱者為多,屬寒、屬瘀者較少。其臨床表現,證之典型者,固然不少;而錯綜複雜,虛實互見者,亦頗多見。如脾腎兼虛,肝氣鬱滯者、氣虛血熱,兼有瘀滯者。即使同一患者,因其病程之久暫不同,病情即轉變,如初起為熱,迫血妄行,治宜清熱止血;久則氣血耗傷,轉而為虛,治宜補氣攝血;纏綿過久,多轉成虛寒,則又宜溫寒補血。要之,不可偏執一法。

二、崩漏之唯一證候即為出血,所以治崩漏首要在於止血。

但止血之道,並非一味固澀,必須針對病情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手段不同,目的則一。倘一味固澀則難免留瘀,輕則病情容易反覆,重則愈治癒不止。蓋瘀血不除,新血不得歸經也。所以崩漏之治法,先宜止血以塞其流,尤其是量多勢急之時,更須大補元氣以防虛脫。但必須注意勿使留瘀。在血止或基本血止之後,則當治其因,以澄其源。當此之時,多因失血過多,血虛生熱,所以治其因還須兼清其熱。源清之後,則應補虛養血以復其舊。這種三期分治之法,在臨床上具有一定價值,萬勿忽視。

三、鞏固療效以免前功盡棄,亦為主要之一環。

一般用八珍湯、四君子湯、河車大造丸等,均為有效之方。並常用雞冠花60克(紅白均可)、生黃芪60克、老母雞一隻,二葯入紗布袋裝訖,多加水,與雞同燉。每餐佐湯一小碗,對鞏固療效,作用良好。

四、崩漏治癒,往往月經周期尚不能恢復正常,多出現後愆不以時下。

如不治療,恐一旦來潮仍大下不止。尤其青春少女,育齡婦女,促其恢復月經周期,更為重要。一般在血止療效鞏固之後,出現月經逾時不來,可用雞血藤60克,益母草60克,熟地30克,當歸30克,川芎10克,制香附15克,蜜丸9克重,日二次,連續服用,每有卓效。

如食慾不好,可用雞血藤60克,益母草45克,茺蔚子30克,當歸30克,川芎10克,制香附15克,蜜丸9克重。日二次,持續服用,效果良好。二方均可按比例減量改為湯劑,對苦於服丸藥者用之。

五、有人認為治崩漏出血不用當歸,吾不敢贊同。

由於六十年來所治崩漏,不論是需要四物化裁者,或適於補中加減者,或應投歸脾以及當歸補血者,其中當歸一向是照用。並不影響療效;尤其是傅青主治老年婦女血崩之方,用生黃芪、當歸各30克,桑葉14片(約4.5克),三七粉10克(分二次沖),熱象明顯者加生地30克。歷用甚效,可見治崩漏不用當歸之說,不太足信也。

六、脾腎虛一肝氣鬱所造成之崩漏,臨床上屢見不鮮,並無偏陰虛或偏陽虛之表現,直須平補肝腎,兼事扶脾。

常用拙擬固經湯:桑寄生30克,川斷12克,烏賊骨12克,生龍牡各20克,綿黃芪20克,焦白朮20克,干生地20克,炒白芍10克,醋柴胡6克,炒茜草6克。有時配地榆炭,仙鶴草,炒槐花,側柏炭等。效果相當滿意。

又有陰血虛、熱偏盛導致之崩漏,下血量雖不多,但長期淋漓不止。滋陰則血更難生,補血則陰虛益匱(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必生於無形之氣),寒涼直折,又恐陰血難免耗傷,常用拙擬龜板清陰三草湯:

炙龜板30克,生地20克,旱蓮草15克,鹿含草20克,生阿膠12克,仙鶴草30克,生龍牡各20克,烏賊骨12克,焦白朮20克,白芍炭12克,炒茜草10克,炒黃芩10克,柴胡6克,三七粉3克分沖。有的經年累月淋漓不斷,一劑之後,其血即止。

更有青春期少女崩漏,有的療效不易鞏固,好好患患,反覆無常,用拙擬三草牡蠣棗楂湯:仙鶴草30克,旱蓮草30克,益母草15克,生牡蠣30克,大棗30克,山楂炭30克。效果顯著。此皆僥倖偶中,只不過愚者千慮之一得耳。

七、崩漏證治,辨瘀血至關重要。

倘犯虛虛之戒,則後患不堪設想。血一離經,即為死血,滯聚成塊。如果真是瘀血佔據經隧,新血不得歸經。由血瘀導致之崩漏,必有血瘀的臨床表現,如形氣充實,小腹脹痛拒按,痛過於脹,所下之血塊多而且大,血塊下後痛感覺減,口燥唇乾,舌質暗紅髮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息沉澀而實,或脈來沉弦而澀。

倘不見血瘀脈證,只是下血塊多,乃為出血過多,一時未能流出體外,而死血滯聚,非屬氣虛而為血熱,若認為血瘀而施以攻逐,則無異落井下石。所以,是瘀非瘀必須參合脈證,決不可一見血塊,即認為瘀,慎之。

八、崩漏證治,注重胃氣,這一點亦極關重要。

古人曾說過:「平人之常,氣稟於胃」,還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的表現,亦即正常人之知飢能食,消化正常;另一方面是指在脈象上的反映。無論何脈,總必緩和,否則即為「真臟脈」。真臟脈是無胃氣的表現。

以血崩暴下陽虛血脫之重證為例,其脈以細小為順,洪大為逆。若胃氣尚存,病雖嚴重,每能有救。蓋藥物入胃所以能生效勝邪者,必賴胃氣之施化也。因此,在治療當中,必須隨時注重胃氣,照顧胃氣,不使有傷。滋而不膩,補而不呆。證雖有熱,萬不可純用寒涼之葯以止血。證屬血瘀,亦不可專用峻歷攻伐之劑以破瘀,避免損傷脾胃的沖和之氣。不然,恐病未盡除,則人先殆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要當中醫高手,必先掌握「套路」

TAG:中醫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