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吃個飯也要給押金
馬西嶺商場小販中心增設了自動化歸還托盤系統,食客歸還托盤後,可拿回五角錢押金。(海峽時報)
最近看新聞,新鮮事不少。其中一件就是國家環境局正探討如何讓小販中心和食閣的食客自動歸還托盤,而想到的方法是向食客收取押金。為了簡化大家掏錢的麻煩,當局又想到用免現金的方式收取押金,那意思就是叫你用卡嗶嗶嗶跟你收押金,等你歸還托盤的時候再嗶嗶嗶還你押金。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不過據媒體觀察,好像沒有太多人響應,很多人寧可不拿托盤,省卻麻煩。
服務業不能不近人情
其實,這一措施令人難以理解。每一種行業,尤其是服務業,提供客人或者用戶相關服務的必要器具,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為什麼會因為「歸還」的問題,想出那麼多不近人情的「點子」呢?
(聯合晚報)
在本人看來,自助餐飲業提供托盤,其實跟提供碗盤、叉匙筷子,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幫助食客用餐的工具。當然,有些餐飲食品不是那麼必要用到托盤,但還有很多是需要的啊,例如一碟飯再加一碗湯,或者一大碗熱湯食加上筷子湯匙,少了托盤,莫非叫人來回跑兩三趟?不用托盤,會不會增加打翻的風險,尤其是對老人和小孩。這麼一想,就知道提供托盤根本是必要的服務配套。
那為什麼會因為人們不歸還托盤就想出這種餿主意呢?前不久,有人指出很多地方托盤沒有清洗,甚至發出腐臭味道,影響衛生和食慾。如果是因為這樣的報道而急於找出解決對策,於是想出收取押金的點子,本人覺得那真是本末倒置,倒果為因。
首先,目前的社會風氣是,食客不主動歸還餐具,留置餐桌上,用餐的高峰時間不僅影響每張桌子客人入座的轉換速度,也有礙觀瞻,無論小販中心或食閣每張桌子杯盤狼藉,本地人習以為常,卻不免令不小心在錯誤時段造訪的少數遊客花容失色。
應通過社會教育培養用餐習慣
既然國情如此,正確的解決之道應該是通過社會教育,潛移默化,就像我們很久以前推行的禮貌運動、不亂丟垃圾運動等等諸多社會運動,逐漸移風易俗。本地人曾經搭電動扶梯也亂站一通,後來逐漸會站立一邊,難道是靠罰款改變的嗎?
動輒想出押金的手段,可以看出官方思維習慣的明顯痕迹,就是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交通問題是最明顯的。這一招因為長期使用,甚至成為國家級的手段,於是也被很多本國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發出「要不然怎樣」的大哉之問。
然而政策措施要看對象,像社會風俗的問題,罰款等等手段固然有一定效果,卻未必可以移風易俗,變化氣質。國人過了長堤或者出國之後就亂丟垃圾的現象所在多有,就是證明。如果為政者本身就沒有耐性用時間去換取本質性的民情變化,只想到押金、罰款這類手段,不是說明自己很沒有創意又沒有文化內涵嗎?
其次,為什麼托盤骯髒不洗乾淨?這與無法換取大家合作歸還一樣,是管理能力與文化的問題。人們去麥當勞用餐完畢會主動倒掉垃圾歸還餐盤,為什麼在食閣不會?這都需要文化上的探討和設計,豈能靠金錢速成?官員說等大家養成習慣就取消押金,但是要靠金錢推動養成一種習慣,難道不是很負面的事情嗎?就像用金錢要幫孩子養成好習慣,肯定不值得鼓勵。
第三,食閣和小販中心清潔工作長期人手不足,也是影響衛生和秩序的根本性問題,正確做法是一邊解決人手問題,一邊培養民眾自律,豈可只想到用錢勉強大家。
罰款城市變押金城市?
新加坡作為一個罰款城市(Fine city)有一定的歷史沿襲,建國之初很多政策要求立竿見影,人民教育程度也比較低,不容易講大道理。然而今時今日,如果還只知道靠錢解決問題,這樣的官員實在只能打一個C的等級給他或者她。
鼓勵大家主動歸還的不僅是托盤,人們不歸還的還包括碗碟、杯子,要不幹脆要求小販,凡是買面的,要碗裝必須押金,買飯的,要碟子必須押金,買飲料的,要杯子也必須押金。那麼大家自然不能拒絕用餐,也必然乖乖歸還,取回押金。這就皆大歡喜了嗎?
這當然會變成世界級的大笑話。那麼為什麼官員會認為托盤要押金,碗碟可以不要?顯然思維出了問題啊!
本人認為,對官員的考核,必須是不動錢的腦筋,也能解決問題,而我相信託盤或者餐飲場所的衛生和秩序,一定有更好的解決之道,如果一直找不到好方法和正確的方法,就換人做做看吧。呵呵。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