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民「養蛙」潮:一場玩家被集體放置的遊戲

全民「養蛙」潮:一場玩家被集體放置的遊戲

有人甚至按照「旅行青蛙」遊戲界面建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空間。 (來源:網路圖片)

愛上「養蛙」遊戲的年輕人。

「旅行青蛙」給記者「寄」回來的一張明信片。

導讀

「呱兒子,你在哪裡,怎麼還不回來?」「蛙兒,你都坐在那裡看了兩小時書了,眼睛不要啦?」「我的蛙給我帶柿餅特產回來了,真能幹!」「我的蛙兒交到新朋友啦,是一隻螃蟹!」

如果你的微信朋友圈裡,有好友發出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感嘆,別急,他們多半是在玩一款叫「旅行青蛙」的遊戲。在近段時間裡,這隻「一言不合就出走」的青蛙俘獲了全國各地玩家的心。

這款不打打殺殺、不氪金(遊戲術語,指花錢買遊戲裝備),甚至單調得有點無聊的「佛系遊戲」,蓋過了風頭正勁的吃雞遊戲、王者榮耀和戀與製作人,登上了APP Store中國區免費下載遊戲首位。

這隻我行我素、不是「宅」就是到處「浪」的日本小青蛙,也征服了我市玩家們的心。在他們當中,既有處於「中年危機」的「60後」「70後」,也有疲於還房貸、車貸、賺奶粉錢的「80後」,更有剛在朋友圈「晒晒18歲」的「00後」。

為什麼大家都愛「養蛙」?全民「養蛙」潮背後,又折射出了什麼?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蘇展 文/攝

當下最流行的問候語:「蛙兒子回家了嗎?」

據說,當下最流行的問候語不是「吃了嗎」,而是「你蛙兒回家了嗎」。而這句話就像江湖暗語,聽得懂的就是「同門」,然後互相發出會心的笑。

誰也說不出「旅行青蛙」火起來的具體時刻,總之到目前不過兩周的時間。但誰也不否認,這個勢頭愈演愈烈:打開微信朋友圈,好友都在刷這個遊戲;打開微博,旅行青蛙標記的話題熱度也始終居高不下。看看公眾號推文,從「人物」到「鳳凰新聞」再到「新世相」「單向街書店」,甚至一些賽艇、理財、戶外類的公眾號都在第一時間推送了相關的文章。如今,在百度上隨便一搜關鍵詞,彈跳出來的結果就有3600萬個。

這款突然爆紅的遊戲,來源於日本的一個小團隊。團隊里只有製作人、策劃人、設計師和程序員4人,男女比例為1:1,平均年齡25歲。由於其中有一人喜歡四處旅行,便萌生了遊戲製作的初衷。

在這個遊戲的設定中,主角是一隻小青蛙,它的日常生活只有兩件事,不是在路上,就是宅在家。宅的時候,它偶爾會看書、寫信、做手工、吃飯。每件事的時間都是隨機的,可能一天都不出門,待在桌旁寫信;也可能出去幾天都不回來。在它不在家的日子裡,玩家們只有通過它寄回來的明信片,判斷它去了哪裡,是寺廟,還是地鐵,或是瀑布旁、森林。玩家們無法控制青蛙出現與回來的時間和地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定時去院子里收收三葉草,這是遊戲里的「貨幣」。然後用三葉草換取相應的食物、護身符、碗、頭巾等道具放在青蛙的桌上或者包里。而青蛙也會根據玩家所準備的東西,決定下一個目的地。每當青蛙回來的時候,它還會特別有人情味兒地給玩家帶回旅行目的地的特產。這些特產,也可以用於招待時不時闖入院子里的小夥伴,譬如一隻叫梅梅的蝸牛。

就是這樣一款很簡單的遊戲,卻俘獲了一堆玩家的心。一時間,這些看上去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年輕人,變身為「操碎了心」的「老媽子」。青蛙出去太久,怕它被蛇吃了;青蛙半天不出門,懷疑它有自閉症;好不容易它在途中交了只螃蟹做朋友,但友誼沒維持多久又獨行了,又開始心疼它孤單。

「95後」玩家蔡宇軒,對「潮」的東西曆來很敏感。「我應該是比較早開始玩養青蛙的那一批。我喜歡刷微博,看到微博上有幾個人在玩這個遊戲,就很好奇地下載了。點開來看,覺得挺有意思。現在我每天都在念叨著我的呱兒子,它去哪啦,它怎麼還不回來之類的。我特別希望它出去給我帶不一樣的特產回來。收到特產的時候,心裡真挺高興的。」

「80後」玩家朱瀟揚則經常在朋友圈「曬」自己青蛙的動態。「你們曬娃我曬蛙,挺好的。」小朱說,他給自己的青蛙取名叫「三寶」,有事沒事還會跟青蛙「嘮嗑」。「別家的青蛙出門總會帶點啥回家,你看看你,居然兩手空空就回來了。哎,不過回來就好。」看到久違的「三寶」出現在小屋裡,小朱對著手機屏幕有些無奈地笑著說。

在玩家中,也有「70後」甚至「60後」的身影。吳佳佳是一位母親,兩個孩子中最小的那一個也有12歲了。「我老看著有人放青蛙在朋友圈,好奇去問,然後下載了一個。但這個遊戲只有安卓系統才有漢化版,蘋果系統都是日文版的。沒辦法,我只能一個字一個字查清是什麼意思,再找中文攻略來看。目前,我已經基本搞懂了怎麼養我的青蛙『豆包兒』。它讓我想起了我養我這倆孩子的一些事。」

「養蛙」走紅背後:時代變了,心態變了

值得一提的是,養蛙遊戲前,一個叫「戀與製作人」的遊戲也曾風靡一時。玩家只要一打開手機,就能被4個貼心、善良、高雙商又有特長的暖男包圍,不知擊中了多少「瑪麗蘇」們的少女心。再往前,則是「王者榮耀」火爆異常,超過2億人整天沉浸在5V5對決中,動不動就十幾個好友包個咖啡廳「開黑」、「熬夜修仙」。

後面這兩款遊戲的走紅,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它們有著一切遊戲的通用屬性:讓人迷戀。為了增加玩家的黏合度,遊戲開發者也會做數據分析,在恰當時候激發玩家的慾望,拋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刺激和誘惑,最大限度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創造出一條在線曲線,培養玩家的依賴度,避免被卸載掉。同時,它們也是「氪金」的一把好手,使得不少玩家為了打贏遊戲或者是更好地體驗遊戲,開掛、買道具,投入了少則幾百多則幾萬元的成本。

相比之下,「旅行青蛙」則是一股清流。它打的是「放置用戶」的牌,不需要你多投入時間、金錢、精力,就連佔用的手機內存也小得可憐。玩家想起來了就玩玩,沒想起來,幾天不登錄也不會損失什麼。

這個不引入競爭機制的遊戲的「謎之走紅」原因眾說紛紜,但總體來說與玩家們當下的處境和心態密不可分。

在兩個月前,「養生朋克」這個帶有黑色幽默的詞在社交媒體上火了一把。原因是昔日的搖滾樂隊成員手握保溫杯的圖片被放上網路,繼而引發了網友一頓調侃:「再不羈的朋克,如今也得養生了,端著保溫杯,喝著枸杞水,穿著破洞褲裡面還要套秋褲。」一時間,就連當打之年的「90後」們也紛紛嚷著要「養生」,並且樂此不疲地分享了一系列養生貼士在朋友圈,比如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多騎共享單車,多釣魚,等等。而當社交媒體冒出「佛系」這個概念後,嚷著要「養生」的年輕人,又集體「出家」了。玩遊戲不「殺人」的,叫「佛系玩家」;網購從不評論也不退貨的,叫「佛系買家」;叫加班就加班,面對甲方諸多要求不發脾氣,只會說「都行,可以,沒關係」的「佛系三連」的叫「佛系員工」;還有打滴滴時跟師傅說「您別動我走過去」的「佛系乘客」……「佛系」充分反映了一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態:不爭不搶,隨遇而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生存和鬥爭的慾望越來越低。在這個當口,《旅行青蛙》的出現,恰恰符合「佛系青年」們的需求。不需要佔用太多時間,不需要費太多功夫打怪升級,甚至不需要吸引太多注意力。小青蛙愛走走,愛留留,玩家愛看看,愛刪刪。無論是玩家,還是青蛙,都無需相互投入太多精力。這很「佛系」,也很隨緣。

第二種觀點,則是與遊戲本身的設定有關。小姜,供職於我市某網路遊戲企業,是一名遊戲設計師。她分析認為,像「旅行青蛙」這種毫無目的的玩法,正是放置類遊戲的最大特點。遊戲創作者中村也在一次接受採訪中說,《旅行青蛙》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玩家手機里有很多其他遊戲要玩,因此「不想妨礙用戶的遊戲與生活」。但據記者觀察,奇妙的是,被綁定習慣的玩家們,遇到了放置類遊戲,彷彿感情被架空,讓他們徹底放下了對輸贏和成功的追求。放置類遊戲讓玩家處於一種「在而不得,得而不從」的微妙關係里,即一種不會束縛住卻無法徹底放手的關係。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蛙影射了玩家成長的歷程,或喚起了感情聯想。徘徊在三十而立門外的楊洋,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北漂」。跟過劇組、干過娛記,雖然薪水相對同齡人而言還不錯,但他卻時常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別人養蛙養出了溫馨,我越養蛙越覺得那是我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風景,一個人給朋友寄明信片。好不容易途中遇到『蝴蝶』、『螃蟹』這樣的玩伴,但旅行完畢,最終還是分道揚鑣回到自己的世界。」

「養蛙後我一直有個疑問,蛙兒子跟我一樣是單身狗,到底是誰幫它拍的照片?」1月29日晚,孫歡在自己朋友圈內放了一張青蛙「貝貝」寄回來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她的蛙兒子面對著古寺,姿勢正是文藝青年們愛用的45度角仰望天空。孫歡38歲了,但她一直未婚,因此也成了父母心頭上的牽掛。

「養蛙的過程中,我常常自嘲跟蛙一樣是單身狗,但我又很清楚地認識到蛙比我瀟洒。到中年了,很多時候不能說走就走,很多事情也不能說放就放,對人生也還有很多羈絆和不甘心。當然,養蛙的過程,也讓我對父母之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父母之愛就是一場感情剝離的過程。紀伯倫的詩里說過,兒女並不是屬於父母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我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我們而來。父母可以庇護孩子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孩子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我們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孫歡說。

專家:觀照內心,恢復與現實世界互動

廣西師範大學講師孟德峰這幾天也關注著「旅行青蛙」的「爆紅」現象。他認為,目前,針對人類情感方面的遊戲相對較少。之前的「戀與製作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類遊戲關注人,尤其是城市中上班族的心理需求。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的「空巢青年」是越來越多。這個群體情感方面的需求量較大,加上工作節奏快,工作專業性強,平常與人交流的機會就更少了。「旅行青蛙」和「戀與製作人」的出現,能夠讓人安安靜靜地、比較私密地去關注一個虛擬生物並寄託情感。

同時,孟德峰也指出,在這場「養蛙」潮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網路傳播出現的從眾和跟風心理。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一些時尚的東西都會主動接觸,他們這個群體的內心真實情感需求未必有這麼強烈。一旦熱潮過去,這一部分玩家就會轉投其他的更刺激、回報更多的遊戲。

桂林市心靈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心理諮詢專家莫有芳表示,養蛙遊戲的創意,正好貼合了當下社會部分人的心理需求。網路和網路遊戲普及開來後,越來越多人都習慣了線上交流,而忽略了線下面對面的溝通。尤其是中青年群體中,「低頭族」日益增加。大家可以自如地在微信、QQ上說話,使用大量的表情包表達此刻的心情。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不知道說些什麼好。不少人都說,自己在養蛙遊戲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儘可能買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放在桌上;兒女出去了,父母只能守在家裡等待他們回來。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回來了,孩子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寫信、看書、上網……莫有芳建議,網路遊戲也可以成為拉近家人關係的繩索。對於年事不太高、基本會用智能手機的父母,青年人甚至可以跟父母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加強溝通和感情交流,傳遞對父母的關愛,而不僅僅是把一些感動和感悟留在心底,畢竟父母還是很希望以各種方式融入到兒女的生活圈當中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寵物店員工暴力對待小狗 揪耳朵狠抓下巴
中消協:非「海淘」商品服裝質量問題相對突出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