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兒五歲開始自主閱讀,啟蒙識字,這是我們的三個招兒…

女兒五歲開始自主閱讀,啟蒙識字,這是我們的三個招兒…

在小朋友不會說話前,我就是個話癆,天天不停地跟她說話、念書,有時候還要演故事;等小朋友會說話後,她就是話癆,還是個必須隨時有回應話癆,基本上這個時候我們就把漢字作為認知的一部分放到了日常閱讀、遊戲中…

本文由花友@Judyliu發佈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我是個凡事喜歡早早做計劃,計劃又特別愛扛著大目標的媽媽,在小朋友出世前,就先給自己的各種啟蒙培養計划進行提前學習,定基調了。無論是英語啟蒙還是漢語啟蒙,我們都開始得比較早,就是想把一個相對高的目標分散到更長的時間裡,這樣任務量少沒難度,大家還生活美好。

中文啟蒙和英文啟蒙的目標都是想五、六歲時能夠自主閱讀,自主表達就好了,寫字不要求(我覺得孩子手部肌肉發育及大腦認知與動作協調發育可能還達不到,在這之前鼓勵用畫畫的形式來發展手、眼、腦的協調一致,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上學,寫字沒完沒了,所以不想太早讓孩子去體驗小學生活,不過幼兒園大班就讓我的願望落空了,這是後話)。

在小朋友不會說話前,我就是個話癆,天天不停地跟她說話、念書,有時候還要演故事;等小朋友會說話後,她就是話癆,還是個必須隨時有回應話癆,基本上這個時候我們就把漢字作為認知的一部分放到了日常閱讀、遊戲中。

我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漢字結構與含義的發展及繪本閱讀難度來分階段進行漢字的識認(現在這麼看好像很系統,不過那個時候起主導作用的是小朋友的認知水平決定媽媽教什麼,怎麼教)。

我家小朋友最早認識的字是「王」, 家中有一個布偶玩具老虎,腦門上頂著一個「王」字,我爸和我家保姆經常給小朋友講老虎大王如何如何,這個字從音、形、義上就解決了。1-2歲時我們都重在閱讀,學說話,漢字認識得非常有限,大概就是「X單元」也是早期認字的成就之一。

正式開始有意識地教漢字和最後全面完成,是從兩歲半開始,直到五歲半。我的計劃是先積累一批常用字、獨體字,這些字要音、形、義全面掌握,然後進入「造字」階段,其實就是加偏旁,學會根據字形(偏旁)猜測字意,根據另一半猜讀音(漢語拼音我們是進小學學的),會「造字」還要會「拆字」,一來二去,把漢字音、形、義三大要素解決就算通關。

攻略分享:

1、關於第一批常用字、獨體字的積累

漢字其實和英語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完成信息的溝通交流,孩子也是先聽後說,然後才接觸抽象符號:字。有一批小朋友熟悉的字做基礎,才能在認字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更遠。

常用字的選擇:全部圍繞小朋友自己,因為彼時她的認知水平僅限於和她自己相關的事物,所以以小朋友、我們家為核心信息,認識的諸如「X小區」、「X單元」、「XX路」,「X樓」,全家人的名字,最要好的小朋友的名字,1-20數字(阿拉伯數字),愛吃的水果,故事裡常有的動物,口頭語總愛說的「回家,再見,吃飯,喝水、洗澡」什麼的。

獨體字:這一批是刻意選的,都是一些偏旁部首字和以後容易造字的字,如日、月、水、土、人什麼的,當時為了定選哪幾個字,還特別去問我爸當初我學查字典時他們是怎麼教我的,呵呵,《新華字典》也幫了不少忙。

2、關於「造字」和「拆字」

造字和拆字,基本上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倒也不必刻意去做,但都是以小朋友為核心開始的。 小朋友學會了一堆身體部位的字:肚子、腿、腳、胳膊、腰,就跟她說「月」是這些字的家,小朋友自己說就是我的身子,趁機解釋說要是沒有肉,這些都沒了,「月」就是告訴這些字都帶肉哦,後來讀書中遇到了「背,骨,胖,腹」就比較好理解了

小區里有很多樹,上面都釘著小牌子,寫上樹名,通過這些小牌子,木字旁的字、偏旁含義也搞定了。夏天去游泳池、海邊玩,天天洗澡,把三點水搞明白了。用這種辦法,解決了最常用的偏旁,「你們」 單人旁、「推拉提打」 提手旁、「土堆垃圾」 提土旁、「蜻蜓蝴蝶」 蟲字旁等等,規律一找到,小朋友的興緻就會非常高,學起來會非常快。

形和義可以用拆字、字集合來完成,音就借鑒了一下phonics的辦法,告訴小朋友漢字各個構成都有自己的任務,偏旁告訴你是什麼(猜字意),另一半就是它的名字(字音),但這個不能完成準確讀音的任務,我們開始識字任務後,繪本閱讀就是二人共讀,漢字的準確讀音在這裡完成。

3、識字的鞏固與拓展

把漢字學習的基本方法確定後,做的最多的就是把這些放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刻意地有「學習」時間,「學習任務」。而且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也不是截然分開的,現實中所有的活動都是打包一起同時發生的,只是媽媽要根據小朋友的情況決定做其中哪一個。

我們經常玩找一找、找得快、找得多的遊戲,出門時找路牌上的字,在家用報紙、海報、圖書來玩找字遊戲。「快」 和 「多」 這兩個指標促使孩子在遊戲開始前主動記憶,進入遊戲後就是不斷的強化鞏固了。

學習了偏旁部首後,遊戲就拓展到同偏旁的字,再進一步拓展就要說說找出來的字的字意,這個結合繪本閱讀效果特別好。

另一個遊戲是學新字時常用的畫圖遊戲,其實就是把漢字的象形功能再演示一遍,這個方法對於解釋一些稍微抽象概念的字很管用。 比如我們學習「國、園、圓、團,圈」的時候,一個封閉的圓圈讓小朋友很快就記住了。「家、宗、宋、窗、窮、寨、賽」 畫了一個尖頂房子,從家拓展到很多人居住、聚集,這個辦法藉助了《說文解字》字典,還有圖書館的對外漢語教科書。

單個的字學習後,組詞、結句是下一步。我們玩「找一找」遊戲時,讓小朋友自己當目標字,找一堆出來後,再要求去把爸爸媽媽找出來,意思就是和目標字一起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字找出來,在目標字前面的是爸爸,後面的是媽媽,用「一家親」的方式完成組詞、連帶學習任務,以後會有兄弟姐妹、三姑六姨、親朋好友,這個時候就可以造句了,不過一般到造句時小朋友都不怎麼需要遊戲來幫忙了。

總結下來,就是以小朋友的認知水平為核心、漢字基本要素學習為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學習任務,最重要的爸爸媽媽們要「蹲下來」,以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設計識字啟蒙,適時調整,最終總會水到渠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花生網 的精彩文章:

原版DK兒童科普分級閱讀系列,等了兩年它終於來了!
9歲女兒成了「別人家孩子」,我們的秘訣就是「親力親為自己來」…

TAG:小花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