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革開放40年春運6大變遷

改革開放40年春運6大變遷

新華社記者

新春日近,春運漸忙。把時間的縱深拉長,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春運,我們能發現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

變遷一:從1億到近30億,規模擴大30倍

翻閱新中國春運歷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

春運真正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焦點,還得從改革開放開始時算起。改革的春潮讓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收入的提高讓人們有閑錢旅遊,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開始在春運匯聚。1979年,我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一票難求」成為此後每年春運的焦點。

2018年春運,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40年間,春運規模擴大了30倍。

變遷二:時速從40公里到350公里,高鐵壓縮時空距離

經歷過十幾年前甚至更早春運的人不會忘記綠皮車。那一節節車廂寄託著對家鄉的思念,也承載著歸家路途的艱辛,不僅僅是車廂的擁擠,還有走走停停緩慢的速度。那時,全國鐵路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

如今,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動車組越來越多。從北京到上海大約1300公里的距離,幾十年前幾乎要一天一夜,現在最快只要4個多小時。高鐵將時空距離大大壓縮。

變遷三:從「小窗口」到「大數據」,顛覆購票方式

「買票」是幾十年來春運永恆的主題。但如何買票這些年有了天壤之別。

中國鐵路總公司客運部副主任黃欣以前在廣鐵集團工作,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春運客運服務。據他回憶,那時廣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隊人群能甩出幾公里外。

現在,互聯網包括手機APP售票量佔總售票量的六成以上,大城市超過八成。

變遷四:從「戰場」到「機場」,候車環境天壤之別

「就像打仗一樣,在車站幾十天不能回家,每天在車站廣場和候車室疏導人流,生怕出事。」每當提起當年的春運,已經退休的北京西站原黨委副書記姚鴻仁仍然心有餘悸。

當年春運時的火車站猶如「戰場」,讓現在坐慣了高鐵的人難以想像。如今的高鐵車站已經跟機場差別不大。

變遷五:從「忍飢挨餓」到「網路訂餐」,「互聯網+」上列車

火車吃飯是個大問題。過去的綠皮車,能上去已經不易,要想在車上吃上熱飯熱菜是件奢侈的事兒。隨著乘車環境逐步改善,人們能吃上列車供應的盒飯,更多人選擇自帶乾糧。

據一些退休的鐵路列車員回憶,那時帶什麼的都有,有帶烙餅大蔥的,帶飯盒的,後來帶麵包、火腿腸、速食麵的越來越多,條件好點的甚至帶上燒雞啤酒。

現在,列車上的盒飯越來越豐富,從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開始,鐵路推出了動車組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人們在高鐵列車上的餐飲更加豐富了。

變遷六:從「鍋碗瓢盆」到「快遞上門」,行李越少越輕鬆

無論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回家,總要帶上行李。這些年,人們的行李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往前倒十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裡,那種「你挑著擔,我牽著孩兒,鍋碗瓢盆和鋪蓋卷全帶上」的鏡頭到處都是。

如今,春運中,人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輕,步履也不像以前那麼沉重。

據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監管研究處負責人介紹,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前網購年貨,人還沒到年貨先到。

(據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年關將至!福字對聯狗元素濟南悄然「旺」銷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