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審美力的缺乏,是一種新的無知

審美力的缺乏,是一種新的無知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紅遍大江南北,國人無不對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匠心與巧手嘖嘖稱讚。

然而接下來小編引述前兩年的一則新聞報道可能會令讀者大跌眼鏡:遼寧朝陽市景區內一處清代壁畫被「修復」得面目全非,網友戲稱動畫片《大鬧天宮》都比這畫得好。記者調查發現,之前的施工單位並不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接寺的勘察、設計資質,聘請的畫師對壁畫的「修復」,是直接重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作,效果令人咋舌。下圖是「修復」後與「修復」前的對比,我相信大家會在留言區怒噴了。

修復後的壁畫

修復後的壁畫

壁畫修復後被指「紅配綠」

修復前的清代壁畫

修復前的清代壁畫

修復前的清代壁畫

修復前的清代壁畫

且不說修復者繪畫功底如何,修舊如舊是文物修復最最基本的常識,所以這樣無審美功底的文物修復者自然受到大眾的批評。

審美的缺乏,已經是社會人文素養的常態,那為何在這個時代里,我們長期處在粗鄙的氛圍中?

中西合璧,這是石家莊的一個影視城

萬達在全國開發的萬達文化旅遊城

美盲的危害要比文盲更甚

吳冠中曾說:美盲的危害要比文盲更甚,因為文盲可鑒定,美盲是跨界的;文盲坑自己,美盲還禍害別人。無論是藝術作品、裝潢設計還是衣著品味,這幫人看不懂、容不下,還極容易按著自己的習慣和思維去搞搞破壞,把美的東西毀個底掉。這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朋友圈裡看到這麼個故事,說有一位朋友特別喜歡研究茶道,他家裡的一具一壺、一茶一水都極其講究,他平時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

前些日子,他不遠千里,跑到浙江宜興買了把上好的紫砂壺。回到家裡後,還托別人給做了一個小火爐,結果東西放在家裡,沒過幾天就不見了。

他在家裡翻騰了半天沒找到,跑去問他母親後才知道,他母親嫌東西擺在家裡麻煩,連爐子帶紫砂壺一起收拾起來放地下室了。他給母親講了半天,這東西怎麼怎麼好,要好好對待,但他母親只覺得這東西佔地方,燒水還不如電水壺方便,幹嘛要浪費精力在這上面。明明端起杯子就能飲茶,端起碗也能飲茶,幹嘛那麼作,講究那麼多。

一切看似多餘,但這就是懂與不懂的差別,不懂的人永遠覺得審美是物質與財富上的瞎講究,只有懂美的才明白它是一種生活上的選擇和發現。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審美,因為審美,就是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儀式感,花能悅己,書可怡情。通過這種儀式感,去領略美,發現美,製造美,你才能更好的感受生命的厚重與人生的樂趣。

全世界最大的王八建築,坐落在白洋淀

審美之盲,盲其一生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譬如面對大海,詩人們寫出了數不盡的詩歌,現在呢,如同小品中戲言:「大海啊,真TM大!」因為不懂,所以生活便少了欣賞美的底蘊。

木心說:「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

無數低劣的生活場景一直在提醒我們,不要以為人們都長著眼睛,但實際上保留視覺覺醒的人太少太少。

那麼這種缺乏對美的認知的,究竟為什麼那麼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中國當下社會呢?其實,我們不妨來重新認識一下什麼叫美。

審美是什麼?審美是看見一個東西時,內心產生與過往經驗的比對。在人的諸多能力中,審美是一個完全靠後天習得的能力,它的確不在基因里遺傳,但卻極易受到群體性的裹挾影響。

這就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堪回首的「閏土」童年照片的原因。為什麼後來大家逐漸進入大學,再走向社會,甚至走向國外,就變得比原來更具審美力了呢?實際上不難看出,只有看過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後,我們才真正會懂得美是何物。

日本著名設計師隈研吾在北京的一個老宅子改造的茶室。但它最近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充滿了中國特色的氣質。

審美力的缺乏,是一種新的無知

百年前,民國巨擘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吶喊,引領著積弱之下的國人。而時過百年的今日,審美的缺乏,幾乎成為絕症。在自媒體時代,大量無篩選的低劣粗鄙的信息縈繞傳遞在每個個體之間。倘若我們自身不具備審美,很有可能盲從並且助惡俗為力彰,故審美的引導才是迫在眉睫的事。

某些文化廣場的設計

某些民間地方的小寺廟場景

不好意思,本來是要和大家聊聊審美的,結果讓大家看了這麼多光怪陸離乃至「辣眼睛」的生活照片,罪過,見諒,明天爭取給大家發篇美圖文章緩緩哈。

部分圖片 | 源自遼瀋晚報 / 一席

Tel:0571- 8608 77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印池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式院落 小而美的盛景

TAG:月印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