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嗎?春節差點就不存在了

你知道嗎?春節差點就不存在了

你知道嗎?春節差點就不存在了

路邊的燈籠掛了起來,身著紅裝的人多了起來,滿街滿路散發著的年味也就濃了起來。

春節來了。與西方很多節日充滿張狂、摻雜著欺騙不同,中國的傳統節日頌揚的是感恩和團圓。

春節,當吃好喝好玩好已成為日常以後,很多人對春節的期待,就是團圓,就是一大家子聚在一塊,吹吹說說一年的辛酸苦辣,聊聊想想明年的藍圖夢想。

那麼,春節的歷史,你知道嗎?

春節,歷史悠久,最早起源於殷商時代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展和完善,整個節日,有著深深的中華農耕文明烙印。

農耕文明早期,人類為謀求生存、溫飽和發展所進行的勞作,是非常辛苦的。長時間的臉朝黃土背朝天后,身體需要休息,精神需要撫慰。

「新春到,好熱鬧,天天戶戶放鞭炮,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一頂新氈帽……」這可能就是反映人們對物質生活追求最直接的民謠了吧,因為此時秋收以後倉內糧滿,圈裡豬肥,冬耕相對清閑,自然有了放鬆和消費的資本。

而五花八門的祭祖、祈福、懸掛桃符、張貼門神等活動,則折射出人們對精神撫慰的渴盼,所以挑選對聯一定要找個好口風,要有寓意,對未來有期待和追求。

春節,為什麼又稱為過年呢?

民間有很多種說法,神話傳說更是多種多樣。但可能比較靠譜的一種是,中國古人對未來的一種祈盼和追求,《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古人把「年」放在「禾」部,以示的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因為谷禾在中國大部分地方,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也就慢慢被引申為歲名了。

過年,標誌著新一輪春種、夏忙、秋收的起始。農業文明時期的過年,從頭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小年(雲南大部分地方稱為掃塵)開始(也有的地方從喝臘八粥開始),直到新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才算結束。

在秋收以後、春種之前的冬閑時期,安排這麼一個內容豐富的盛大節日,對於平日里物質以及精神都相對較為匱乏的古代社會,真是恰其時也!

春節,其實是個新名字,她最早的名稱是元旦。

在漢武帝時期,隨著新曆法「太初曆」的誕生推廣,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如今的公元紀年(即陽曆),雖然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傳入中國。直到民國時期,才被決定使用,但夏曆(即農曆、陰曆),同步使用。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與會代表經過討論,決議: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把元月一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因為通常在立春前後,被正式定為「春節」。

春節,命運多舛,我們差點就過不能過春節了。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同時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所署時間為「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曆,也是首次使用具有現代意義的「元旦」一詞。

隨後,孫中山下令,改用公曆紀年。但延續了上千載的正月初一過年習俗,卻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不曾被民眾捨棄,只是這一天不能再被稱作元旦了。

1913年7月,袁世凱採取折中的方法,批准以每年舊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並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起開始實行。這也就是春節一詞的來歷。

1924年,因為春節是袁凱所提出,孫中山提出過廢除春節的建議,但因為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準備隨後的北伐戰爭,無暇他顧,這個建議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1929年,總是標榜喜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蔣介石簽署政府正式文件,嚴禁民間在農曆正月初一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相互拜年等一切舊的民俗活動。這實際上就是要徹底取消春節這個歷史久遠、且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

不過,這個通告一經發布,立馬引發反對國民政府擅改民俗的抗議風潮,而民間,依然我行我素,該怎麼過正月初一還是怎麼過正月初一,民間過年的「年味兒」是越來越濃。

事實證明,有著深厚文化積澱且依然生命力旺盛的傳統民間節日,是絕不可能隨著一紙禁令就煙消雲散。蔣介石「不許過春節」的荒唐禁令,不僅當時被嗤之以鼻,也在歷史上留下了笑柄。

而更有意思的是,蔣介石在1934年也過了春節。當年除夕,正在福建浦城的蔣介石攜宋美齡在郊外山中散步,發現一株怒放的白梅。蔣介石細心折了幾枝,晚上點起紅燭時,把梅花放在一個竹筐里送給宋美齡,作為新年禮物。

宋美齡後來對旁人說:「你們或許明白我何以願意和丈夫在前線共嘗艱苦。他具有軍人的膽略,又有詩人的溫柔呢!這種溫情,貫穿於整個民國世界。

節日,是一種紐帶,是文化傳承、親情凝聚的一種載體。正是因為感恩和團圓的節日主旋律,才濃厚了每一個家庭的親情,凈化了社會的風氣,凝聚了國人的仁義禮智信,才在世界的幾多「文明古國」中,惟一一家延續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歷史。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里最重要的節日,是很多民族都喜歡,並隆隆重重慶祝的節日,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還在節日里加入了民族傳統和民俗文化,形成了更加濃郁的民族春節特色。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天遠地遠,回家過年」。今年過年,您打算怎麼過呢?如果是少數民族,您家的年俗又有哪些更綿長的記憶,更緬懷的追尋?

如果說過年回家就是對靈魂的一次深度探訪,親友的溫暖問候,愛人的兩情繾綣,那麼,追憶往昔也是憧憬未來的一種方式,我們追尋歷史,也是希望我們一步步走向春節的腳步更加的歡快,輕鬆。

(綜合百度、360等網路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埃有話 的精彩文章:

TAG:塵埃有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