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日時期日本軍隊裝備的武器,戰場上極少出現,繳獲要記大功

抗日時期日本軍隊裝備的武器,戰場上極少出現,繳獲要記大功

二戰日軍分為海軍、陸軍,各自師團編製,裝備大不相同。其中威力最大的有大和的艦炮,自殺式人操魚雷,威力最小的,可以是一把軍刺。在這裡,僅僅羅列一下二戰中常見的日軍單兵輕武器裝備。

軍刀

眾所周知,日軍是少見的幾個到了二戰還佩戴軍刀的現代化軍隊,一方面是日本人有武士道的文化傳統,一方面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歐美,而一戰時期的歐美軍隊,有將領佩戴指揮刀的習慣,指揮刀來自於騎兵部隊廣泛使用的馬刀和古典騎士的佩劍。

日軍軍刀和武士刀是有本質區別的,日本武士手工打造武士刀,視其為個人身份,家族傳統,榮譽的象徵,武士刀和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並稱世界三大名刀。而日本軍刀是1934年至1945年間,日軍發動侵略戰爭中量產並裝備軍隊各級指揮官的制式指揮刀。

日本軍刀以傳統太刀為原型,發展出94式軍刀,後演化出98式,95式還有將校式。

當然一些具有武士家族傳統的日本軍人會帶自己打造的武士刀上戰場。飛行員帶這些金屬鍛子上飛機影響羅盤導航,裝甲兵帶它們進戰車行動不便,論刺殺效果不如加了軍刺,長近兩米,如同長矛的三八大蓋,論劈殺效果,不如抗日軍民的大刀片子,說實話實戰中日本人的軍刀是非常雞肋的物品,但是,一些變態的日軍也將其發展出了變態的用法,比如——百人斬比賽。作為一件軍品,不能殺敵,而是為屠殺百姓屢建奇功,實在臭名昭著。

2. 南部九四式手槍

九四式八毫米手槍,是日軍在1934年裝備部隊的專門為戰車乘員,汽車兵,飛行員等非直接戰鬥人員所裝備的自衛手槍,精準度高,重量輕,便於攜帶和射擊。

該槍的缺陷有兩個,一個是威力不足,僅限於自衛,一方面是在不關閉保險的情況下,如果上彈上膛的話,特別容易走火。因此對非專業人員和使用習慣不好的人員來說非常容易誤傷。

3. 南部(大正)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

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軍用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彈,因此又稱為南部十四式。號稱是東方的魯格,實際上只是一個外形類似魯格,粗劣的仿製品,甚至算得上是對精良的德國P08魯格的侮辱。

這支槍的缺點是撞針容易斷,彈夾容易掉,經常卡克,扳機護環不夠大,極寒地區戴手套的士兵手指伸不進去。

因為該槍皮槍套外形類似烏龜殼,所以也被抗日軍民戲稱為王八盒子。

4. 壹式將佐手槍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軍在東南亞攻城略地,攻勢兇猛,佔領了很多國家地區,軍官需要參加各種受降儀式,而王八盒子背在身上很難看,所以,專門為此開發了一種便於佩戴,小巧好看的壹式將佐手槍,外形類似比利時勃朗寧M1910,這種槍配發給高級將領,因此並不多見。

5. 30年式刺刀(三八軍刺)

又稱99式刺刀,是為日軍制式步槍三八大蓋專門設計的軍刺,長度達30厘米,假裝在長達一米二的三八大蓋上,長達一米五,簡直就是一個長矛,因此侵華日軍在單兵肉搏拼刺刀的時候佔盡了優勢,30年式刺刀也從此臭名昭著。但是,刺刀肉搏這一套老掉牙的東西在遠東諾門坎和太平洋戰場上,面對蘇軍的裝甲坦克兵團和美軍的自動化火器,就只是笑話了。

6. 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

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開發研製,1905年(明治38年)裝備部隊的制式步槍,其設計思路仿造的是德國的毛瑟步槍,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金屬防塵蓋,所以得綽號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有兩大特點,一個是長,一個是穿透力強。

歐洲的一戰主要是塹壕戰,過長的步槍在塹壕中非常掣肘。因此各國都在努力縮短步槍長度,並且努力開發速射武器,而日本還停留在傳統的單兵肉搏單挑的思維模式,面對的東亞各國實力極弱,並不需要大火力自動化速射武器,同時也有節約資源的考慮。所以,日本人努力把槍往長了做,三八大蓋全長一米二,當時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不過也才一米五左右,插上刺刀就是長矛一支。

槍管長,外加不斷改進的彈藥,三八大蓋擁有低伸平穩的彈道與終端彈道,有效射程達800米,是當時中正式步槍的一倍。尷尬的是,子彈射程遠,穿透力過強,停止作用卻有限,往往命中目標後形成一個貫穿傷,不會留在體內,所以不會造成太大的傷亡。另外在近戰時特別容易穿透敵軍而誤傷友軍,所以日軍陸軍操典中明確規定,肉搏戰中,需要將子彈退膛,所以在很多抗日神劇中我們得以看到這一情節。

7.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

是日軍在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為制式裝備的一款輕機槍,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被設計為向右彎曲,在中國獲得綽號「歪把子」。

這應該是歷史上公認最差的輕機槍之一。

首先,支架高40厘米,而當時的全世界標準都是30厘米,所以日本兵趴著射擊的時候,比別人多高出一個頭,簡直是活靶子。其次,採用奇怪的漏彈斗供彈,而每次只能五發五發地填裝,填裝了半天,最大載彈量只有30發,還要一排五個一排五個往填彈斗裡面放。第三,結構複雜,容易損壞。

8. 九六式輕機槍

因為十一式輕機槍臭名昭著,效果十分坑爹,因此日本官兵一直要求有新武器將其取代,因此九六式輕機槍誕生,這是仿造當時大名鼎鼎的捷克ZB26輕機槍設計生產的一款武器。最初其6.5毫米子彈缺乏穿透掩體的能力,於是在1937年後又採用7.7毫米子彈加強火力。實戰證明,這款武器即耐用又可靠,被看做是二戰中日軍最先進的機槍,一直被使用到戰爭結束。

9. 九二式重機槍(啄木鳥)

1932年研發生產的一款重機槍,採用92式7.7毫米子彈,氣動原理,風冷散熱,射速400 - 450 發/分鐘,有效射程800米。

這支槍唯一的缺點是有點重,連三腳架重55.3 公斤,機動性不足。但是當日本人把它放進碉堡、工事,形成一個固定火力點,就比較麻煩了。

10. 九七式手榴彈

日軍自行研發的破片手榴彈,但是擊發方式為撞擊其底部的敲擊器,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日軍投彈時要用它在頭盔上敲一敲這一幕。這種手榴彈有兩個缺點,殺傷力不足,同時引信不準確,非常危險。

11. 八九式擲彈筒 (膝蓋迫擊炮)

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榴彈發射器。射擊範圍為190米至700米間,可發射十式手榴彈、八九式擲榴彈、九一式擲榴彈、煙霧彈、燃燒彈。擲彈筒比迫擊炮更輕更小,便於攜帶和隱藏,雖然精確性不如炮擊跑,但是有效彌補了手榴彈和炮擊炮殺傷力、射程上的空白地帶,如果被經驗豐富的射手操作,則是一種成本低廉,威脅巨大的武器。

美軍將其命名為膝蓋迫擊跑。

GIF

12. 九二式步兵炮

1930年服役的日軍對地火炮,一般作為大隊支援火力,也被稱為「大隊炮」。這門炮非常小,騾馬,甚至人都能拉著走,便於運動、隱藏,而高低射角居然從-10°度到+75°,既可以平射,也可以相當於迫擊炮,所以適用範圍極廣,是一款成本低廉,卻非常務實高效的武器。

13. 百式衝鋒槍

日本人是有衝鋒槍的,自行研發了百式衝鋒槍,然而其戰術思想是以節約彈藥為本,所以,這種武器未得到大量裝備。

14. 九七式狙擊步槍

根據三八大蓋改造的狙擊步槍,加裝光學瞄準鏡。採用6.5mm有坂子彈。

這款武器設計上並無突出之處,但是一個巧合使其在實戰中令人畏懼,當6.5mm子彈的小口徑的彈頭經過約24寸長的槍管時,火藥燃燒充分,槍口幾乎不殘留閃焰,因此,射手躲在暗處射擊時,人們根本看不到任何光亮,這支槍成了十足的「冷槍」和「毒舌」,特別是在太平洋的叢林里,令美軍痛恨不已。

二戰的日均武器大多透著逗比和邪性的特點,然而,在二戰中,日本人擁有完整的軍工體系,能夠自行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各種軍火,並發動侵略戰爭,其野心和實力不容調侃,至今依然如此。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國防強軍,需常備不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智文化 的精彩文章:

劉邦兒子為何要封自己的妹妹為王太后呢?
曹爽掌天下兵馬,還有天子撐腰,為何不敵數千人馬的司馬懿?

TAG:文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