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乃是「趙國長城」,唯一能抵禦住秦軍鐵騎的將軍
秦始皇嬴政在滅六國的過程中,算起來真正的敗仗一共吃過兩次:一次是滅楚之戰,聽信李信的嬴政被楚軍殺的大敗;還有一次是肥之戰,桓齮的秦軍死了十萬多人,在趙國吃了癟。而這讓秦軍在趙國吃了癟的人,就是戰國四名將之一的「李牧」。
李牧比起白起、廉頗自然是沒那麼出名,但李牧打起仗來可含糊,剛開始李牧駐守雁門郡,防備趙國邊上的匈奴,那時候的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強悍,一直在趙國邊境騷擾,是否頭疼。李牧呢,對待匈奴卻是一直堅守不出。
趙王一看李牧無所作為就將李牧換下,哪曉得沒了李牧,趙國在邊境是屢戰屢敗,趙王無奈只能繼續讓李牧領兵。李牧回到邊境,依舊是老辦法,敵進我退,敵攻我守。
別看李牧一直在避戰是怕了匈奴,其實,李牧只是在避其鋒芒、養軍蓄銳,激起趙軍戰意,好一舉擊潰匈奴。果不其然,李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幾千人左友爾,兩翼包抄,滅了匈奴十萬多人。滅了襜襤(chānlán),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趙國邊境再無匈奴之擾,無愧為「趙國長城」。
李牧一戰成名,但讓李牧千古留名的卻是一場肥之戰。
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將桓齮率秦軍進逼邯鄲,繼續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業,當時秦軍已深入趙國後方,斬首十萬趙軍,直逼趙國國都邯鄲。
李牧臨危受命,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李牧領軍之後,依舊是使用了堅守不出的戰略,消磨秦軍士氣。秦軍出戰在外,難以長久為計,桓齮就率軍攻打肥下,誘趙軍救援,哪曉得李牧知己知彼,採用了「圍魏救趙」之法,直指秦軍大營。
一場大戰之後,秦軍大營失守,桓齮返回救援,李牧料事如神,正面阻擊配合兩麵包夾,殺得秦軍落荒而逃,十萬大軍化為烏有。
這一戰之後,李牧「不戰則已,一戰必勝」的名聲響徹各國,更是打出了殲滅戰的經典範例。
可惜的是,一代名將,終究還是逃不過帝王權術的猜忌。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此次帶兵的是秦國大將王翦,同為戰國四名將。李牧絲毫不遜色,就著地利人和,南守北攻,北破秦軍,南拒韓魏,可謂是護國之良將。
然王翦看到了李牧的作用,使出一招反間計,買通郭開。郭開何許人也?那個誣陷廉頗使其出逃的人啊,沒啥別的本事,就是陷害忠良特別難受,李牧終究還是逃不過郭開的掌心,昏庸的趙王直接革了李牧的職。
李牧哪肯啊,為了趙國的社稷,只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一下就出事了,更加引起了趙王的懷疑,設計抓獲了李牧,直接把李牧給斬首了。
李牧死後,短短三個月,邯鄲被攻破,趙國亡國,成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墊腳石。
但使趙國李牧在,不叫秦軍破邯鄲。可憐一代忠臣良將,最終還是沒有落得好下場。想若是李牧在,定能保趙國無恙,秦國一統又談何容易?
關注一下
一起漲姿勢~
TAG:戲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