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交所有重要發布被忽視 看四大要點

深交所有重要發布被忽視 看四大要點

這個周五,深交所首次正式對外發布戰略規劃綱要,提出未來3年,深交所要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主場,成為中國科創企業的首選上市地。

新經濟的主場,這是一個靚麗而又宏大的目標。基於對新經濟的重視與支持,證監會要求要對新經濟公司增加制度上的包容性與適應性。而深交所也提出,對創業創新和高科技企業更加包容,顯著提高吸引力。

顯然,制度上的包容性已經是改革的方向重點之一。只有退出渠道暢通,才會有更多資本願意參與創投,從而刺激創業繁榮。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預見,新經濟企業IPO發行上市條件優化已經箭在弦上,今後會有新經濟公司IPO項目在創業板上掛牌。

從最近深交所的動作來看,更是頻頻出手,聯手工信部、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部門,積極推動中小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未來一批國內新經濟的 「獨角獸」將登陸創業板,更多好「桃子」,留給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不是讓海外資本市場摘走。

但是,國內能否接納不同投票權架構、未盈利公司上市,能否強化退市制度,都是亟待破題的制度性改革,而制度調整和修訂證券方面的法律法規又相對漫長,A股的「BATJ」能否儘早到來,仍然需要加大工作,進一步深化改革。

深交所4個發展目標和7個工作重點

先來看看深交所3年規劃綱要提出的4個發展目標和7個工作重點。

4個發展目標

1、 形成領先的創新支持市場體系,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比、中小創企業成長性領先全球新興市場。未來3年,深市新增上市公司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處於領先。

2、 形成領先的創新資本生態圈,重點區域覆蓋率、創新產業鏈覆蓋率和行業組織話語權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

3、 形成領先的市場監管與風控體系,投資者滿意度和重大風險防控率持續改善。

4、 形成領先的市場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市場績效、規則完備性與核心系統安全性等指標領先全球。

7個工作重點

1、 大力推進創業板改革,優化多層次市場體系。

2、 完善深市產品體系,實現股票、債券、基金和衍生品市場均衡發展。

3、 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堅戰。

4、 堅持市場化導向,完善市場基礎運行機制。

5、 推進交易技術的標準化、產品化,提高深交所國際化水平。

6、 全面提高科技監管能力。

7、 建成全國在地化服務網路,吸引標杆型創新企業上市。

綱要重點一

資本市場面臨戰略機遇期,怎麼講?

我們注意到,在深交所3年規劃綱要的導語之後,大段大段地講了綱要發布的政策背景。

「資本市場和深交所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對標十九大「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迫切需要建設與現代化強國相匹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大資本市場。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迫切需要加速資本形成。

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佔比長期偏低,制約了去槓桿的進程,迫切需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為創業創新提供支持,推進產業併購整合。

國內經濟過去八年一直下滑,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了現在7%以下。過去的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和整個發展方式的都難以維持下去。十九大提出,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在邏輯也是一樣。必須向新經濟要經濟增長動能,提高增長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現在降風險、擠泡沫,核心目標是更好為新經濟「騰籠換鳥」,讓新經濟為高質量發展鋪路。

但是,任何發展都需要資金支持,其實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背後,就是股市和銀行。舊經濟的核心是負債驅動型,要害在銀行。只有貨幣放水,才能帶動經濟增長。國有商業銀行更懂得「指令型」信貸資源投放。而新經濟的核心是創新驅動型,要害在股市。股市在資金投放方向,有更多投資者投票。

顯然,銀行和股市,這是兩個天差地別的運行系統,讓國有商業銀行風險厭惡型的人來管理完全市場化的風險偏好型的新經濟市場的是不可行的。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2017年,新增社會融資當中,貸款所佔比重從2016年66.7%上升到2017年的72.6%,表外融資則由6.1%上升到17.6%,而資本市場融資比重則由23.8%,下降到了6.3%。

從這個角度看,顯然貸款(間接融資)比重越來越大。2013年以來,新增信貸的近40%,都被用來償還利息,而銀行佔據了絕大部分。假如現有信貸規模保守估計200萬億計算,如果信貸分配有一半是由股市分配,股市規模從現在的近54萬億,可以直接再增長40多萬億,接近翻番。

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市場確實處於戰略機遇期,對整個社會而言,還貸利息減少很多,顯然是實體經濟去槓桿的重要一環。而且股市裡的資金分配是市場化配置,比銀行信貸指令型分配更加有透明度和可預見性。

綱要重點二

創業板要建設成為新經濟主場

從上述分析來看,新經濟體現的是一整套全新的經濟發展邏輯。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是新經濟形成的最基本前提。而資本市場更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技術進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資本市場就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也因此,2018年以來,不管是證監會,還是兩大股票交易所,都不約而同地表露出了要「助力新經濟」的態勢。如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2018年的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此次,深交所也在綱要中明確表示:「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初具規模,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仍不匹配。特別是近年來創業創新活動深入開展,創新型企業大批湧現,深交所需要適應新形勢,加快改革創新,壯大發展規模,全面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支持能力。」

同時,深交所更直接明確提出,深交所要對創業創新和高科技企業更加包容,吸引力顯著提高,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主場。

新經濟的主場,這是一個靚麗而又宏大的目標。怎麼才算完成?深交所的回答是,未來3年,深市新增上市公司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處於領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比、中小創企業成長性領先全球新興市場。

綱要重點三

更加包容,更多「獨角獸」將登陸創業板

基於對新經濟的重視與支持,證監會要求要對新經濟公司增加制度上的包容性與適應性。而深交所也提出,對創業創新和高科技企業更加包容,吸引力顯著提高,力爭成為中國科創企業的首選上市地。

顯然,包容性已經是改革的方向重點之一。深交所既然給自己定位是支持創新企業發展的首選上市市場,更是中國新經濟的主場,那麼必然和創投緊密連接,幫助創業和風險投資實現融資。生態圈建設,包括創業,天使,ABC輪到上市融資的整個投融資體系,幫助各類資本在二級市場上有退出渠道。只有退出渠道暢通,才會有更多資本願意參與創投,從而刺激創業繁榮。

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預見,IPO發行上市條件優化已經箭在弦上,今後會有新經濟公司IPO項目在創業板上掛牌。從最近深交所的動作來看,更是頻頻出手,聯手工信部、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部門,積極推動中小科技企業直接融資。

上圖,2月初,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攜手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推出的首期「風眼·北京獨角獸走進深交所」,現場還有400多名來自各大機構的專業投資人。來自北京的康力優藍、深鑒科技、大艾機器人、銀河水滴、百分點、中科聞歌六家優質獨角獸企業進行了現場路演。

綱要重點四

制度改革要加快奔跑

在中國新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真正得益多的卻是美國的資本市場。2017年,今年中國國內的上市公司的家數創新高,與此同時,中資企業到美國紐約上市也迎來高潮,而且中資企業在紐交所、納斯達克的總市值創歷史新高。但是,如果再進一步細看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新經濟公司選擇去紐約上市。

顯然,很多國內企業承擔著更高的上市成本、捨近求遠跑到紐約上市,說明它們有現實的需求,且這個需求是在現有融資體系里得不到滿足的。深交所要想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主場,就要吸引這些企業到國內上市。

寫到這裡,特別想分享三個案例。

1、特斯拉年報,連續虧損14年,2017年四季度虧損創紀錄。股價持續攀升。

2、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都是雙層股權。

3、美國最熱門的生物醫療創企「Theranos」估值一度高達90億美元,5年後歸零。

國內能否接納不同投票權架構、未盈利公司上市,能否強化退市制度,都是亟待破題的制度性改革,而制度調整和修訂證券方面的法律法規又相對漫長,A股的「BATJ」能否儘早到來,仍然需要加大工作,進一步深化改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券商中國 的精彩文章:

日本這款便簽紙驚艷世界,每撕一張都讓人驚喜,網友都驚呆了

TAG:券商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