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寶藏》完美收官,入選特展的九大國寶分別是?

《國家寶藏》完美收官,入選特展的九大國寶分別是?

歷時兩個多月,

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緩緩講完。

昨晚,

《國家寶藏》迎來國寶之夜收官盛典,

九大館長再次齊聚國寶舞台,

現場揭曉最終進入特展的9件國寶名單。

它們分別是?

故宮博物院

石鼓

年代:

尺寸:高約90厘米,直徑約60厘米。

簡介:石鼓共有十塊,為花崗岩質。在唐初時發現於陝西天興(今陝西鳳翔)三畤原。此後宋大觀中遷於東京(今開封),金人破宋,輦至燕京(今北京)。數經遷徙,文字磨滅殘損甚多。東京時曾以金色填字,運燕京後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無字。

石上刻大篆書記敘遊獵的十首詩,故也稱《獵碣》。詩皆四言,同《詩經小雅》中的「車攻」一首有相似處。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組石刻文字。自唐代韋應物、韓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後大顯於世。

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代、漢代、晉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數說。後經金石學家們從其內容、字體和書法風格等多方面的考證研究,認定是秦國遺物。在主張秦國遺物的意見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獻公等說,確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

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年代:西周中期 孝王

尺寸: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 。

簡介: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河南博物院

雲紋銅禁

年代:春秋時期

尺寸: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

簡介: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雲紋銅禁中「禁」字有禁戒飲酒之意。由於周朝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他們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台稱為「禁」。目前出土的雲紋銅禁全國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這件體積最大、時間最早。

湖南省博物館

皿方罍

年代:

尺寸:器蓋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

簡介: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出土。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呈廡[wǔ]殿頂形;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

罍身全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共裝飾八條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其造型、裝飾風格來源於商代宮殿和宗廟建築。

該皿方罍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雕刻精美,富麗堂皇,是中國晚商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被譽為「外形與內涵」兼具的「神品」,堪稱「方罍之王」,是中華燦爛文明和湖湘文化源遠流長的絕佳見證。

南京博物院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年代:

尺寸:縱80厘米,橫240厘米

簡介: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1856年毀於太平天國戰爭中。

後考古工作人員將收集到的琉璃塔拱門構件進行修復展示。拱門正中的玻璃上還雕刻著600多年前大報恩寺琉璃塔的模樣。拱門上裝飾的動物分別為大鵬金翅鳥、龍子龍女、飛羊和白象。這種動物造型,叫做「六拏具」,這是藏傳佛教美術的一個特有造型。

陝西歷史博物館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

年代:

簡介: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闕樓儀仗圖》在墓道的東、西側各有一幅。闕樣式為「母子三出闕」,屬帝王級規格。闕樓圖絲絲入扣,雕樑畫棟分外很是華麗。工匠以林木、山巒為背景,襯托出宮殿宏偉高峻、莊嚴厲穆的氣勢。

闕樓圖後面松接著繪有一幅分列有序、陣容整齊的大型儀仗隊伍的《儀仗圖》。儀仗隊由196人構成,分為步行儀仗、騎馬儀仗戰車隊等三部分。

衛士均戴襆頭,穿圓領長袍,腰配箭囊。其後在三輛奢華的車前,分列著十幾名侍臣,舉遮蔽風、日的傘扇。所以,這幅壁畫可以說是太子大朝時的情景再現。

這兩幅壁畫場面之宏偉,人物之眾多是唐墓壁畫中極為罕見的。作者將闕樓的比例體現得當,繪製寫實。儀仗圖雖人物眾多,結構複雜,但整體布局卻顯得井然有序,陣容嚴整。畫面色彩也艷而不雅,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戰藝術價值。

湖北省博物館

雲夢睡虎地秦簡

年代:戰國—秦

尺寸: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簡介:雲夢睡虎地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

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年代:良渚文化

尺寸: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

簡介: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

整體圖案採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節琢刻一組象徵性的神人獸面圖案,這種簡化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誇張的鳥紋,而鳥也是通天的靈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此玉琮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稱「琮王」。不僅如此,與之同出的玉鉞、玉權杖等在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莊重且獨一無二的,說明它們無疑是已拉開文明樂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權的象徵。

遼寧省博物館

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年代:

尺寸:縱26.3、橫253.8厘米

簡介: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後裔王方慶進獻其先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並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法書真跡,武則天命弘文館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內府,並令中書舍人崔融撰《王氏寶章集?敘》以紀其事。

王方慶所獻原跡無傳,現僅存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書摹本十通。因署有「萬歲通天」年款,又稱《萬歲通天帖》。王羲之墨跡早在北宋時期就不易獲致,唐摹本日漸稀少。

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從中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之間書風的傳承關係,為研究我國書體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此摹本在流傳過程中曾兩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見火燒的痕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看展覽 的精彩文章:

2017年,這些考古成果為華夏文明史按下「刷新」鍵

TAG:博物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