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有什麼不好?
這是靜之兄第330篇原創,累計原創70萬字
01
一位朋友,昨天給我留言,談到孤獨。我把他的原話摘抄如下:
先生的《45歲退休,這有什麼問題?》文章我看了不下20遍。我今年43,決定明年去泰國生活,買了那裡的幾套房子,收收房租,做個包租公,也夠生活。有時候我還是會有點茫然,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些焦慮。提前退休的方向不會變,我身邊沒有像我這樣的人,有時候我還是要給自己多一些肯定的信念。按照內心的想法去做便是了。
這位朋友,很有勇氣,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就去追求,活得還是明白的。不像我們很多人,這也想要,那也想要,結果自己到底要什麼,卻什麼都不知道。不過,我們也能看出,對於走一條別人未嘗走過的路,還是有些忐忑,需要自己給自己打雞血。
02
朋友的忐忑,主要有兩個:一是未來不確定,二是孤獨。
我們先痛快的把不確定的問題解決了,再來談孤獨的問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不用考慮太多。對於任何人來說,未來都是確定的,都將走向死亡,這一點,根本不需要我們操心。不確定的,只是何時死亡。
但何時死亡,並非操控在我們的手裡,由天命決定,我們能做的,就是「夭壽不二以俟天」。什麼意思呢?換成白話,就是做好自己,順從規律,生死不貳其志。舉個例子,對於未來,我們能做的,只是不作,不寄情於不良嗜好,這是我們唯一能控制的。除此以外,都是天意。
既如此,我們就不必替老天擔憂了。老天的事情,讓老天累著去,我們只管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就夠了。再說了,即使想替老天分擔,它也不讓啊,臨了還不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明白人,就做明白事。知道能且應該操心什麼,這是明白的第一步。
03
接下來,我們來重點談談孤獨的問題。
關於孤獨,我有兩點看法:一是孤獨是永恆的存在;二是人生成敗,主要區別在面對孤獨的不同態度上。
04
我們先看第一點:孤獨是永恆的存在。
台灣的著名作家蔣勛寫過一本書,名叫《孤獨六講》。其中,他講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誠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又孤零零的走。最多像《再別康橋》說的,只是「揮一揮衣袖」,但最後也「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一點,想必是歷代帝王將相們恨之入骨的,但也沒有辦法,生命本如此,非人力可左右。
孤獨是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一種永恆的存在。我們常講,「孤零零的一個」。孤獨,就是一。一是道,是天,是天地萬物。生命的遊戲,就是從一開始,一生二、二生三,以至於萬物,再拍馬返程,回歸本原,損之又損,以至於「九九歸一」。
孤獨從來不離左右,只是因為我們習慣向外張望,經常看不見它而已。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在。孤獨是我們的良知,是天地賦予給我們明辨是非的法寶,但只有在安靜的時候,它才能出來。在喧囂的時候,它會靜靜的躲在一個你看不見的角落。
知道這點,我們還用害怕孤獨嗎?
05
再看第二點:人生成敗,主要區別在面對孤獨的不同態度上。
既然孤獨是永恆的存在,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是是否孤獨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孤獨的問題。
成功者喜歡孤獨,擁抱孤獨,擅長孤獨;失敗者則討厭孤獨,迴避孤獨,不懂孤獨。
蔣勛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圓滿,需要直透本質。只有敢於孤獨,才能穿透各種虛假的名相,直接抓住生命的本質。
王陽明的心學,講來講去,只是一個孤獨。無論是知行合一、必有事還是致良知,核心都是「獨知」:別人信不信沒關係,關鍵是自己信不信自己;別人知不知沒關係,關鍵是自己知不知自己;別人讓不讓自己開心沒關係,關鍵是自己能不能自得其樂。
孤獨是種本領,也是種自信。厲害的人,都會強調「慎獨」,在孤獨之下審視自己,找自己的問題。善惡自心知,一句「憑良心」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實打實的自省功夫。你的心,是良心還是私心,只有孤獨的自己才知道。
06
《道德經》講,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老百姓討厭孤獨,而帝王卻獨享孤獨。大家看,帝王們稱自己為「寡人」、「朕」、「孤」,這可不是自謙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暗自的驕傲:俺與天地同德,且孤獨著呢。
帝王們不僅自己獨享著孤獨,還提防他人覬覦孤獨。普通老百姓,誰要膽敢稱呼自己是寡人或者朕試試?不給你加個造反的帽子還了得?不僅如此,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膽敢孤獨的擁有思想的人,有幾個不被滅掉?帝王們害怕的,是老百姓喜歡孤獨。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三寶,都是孤獨。儉就不用說了,很好理解,就是一嘛;慈是仁,是萬物一體,還是一;不敢為天下先,並非字面意思不敢做天下第一,而是以不敢之心,小心翼翼的為天下先。這個不敢指的是不妄為,做第一,還不孤獨?
千百年來,古聖先賢們為我們爭取的,不過是孤獨的權利。這個孤獨,得來不易。我們現在不用擔心脖子問題,就可以擁有孤獨,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怎麼還會害怕孤獨,把寶貝拱手讓人?
07
失敗者不敢面對孤獨,迴避孤獨,甚至討厭孤獨。原因有三:一是不懂孤獨是生命的本質,二是不敢全然的接受自己,三是並非真正想成功。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再討論。
全然的接受自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只習慣於聽好話、受表揚的人,被美言所控制,只是一個巨嬰,根本無法立起一個獨立的靈魂。
人在孤獨的時候,就像赤裸裸的光著身子,任何的缺點和不足都會在良知這面鏡子前一覽無餘,躲都沒法躲。而喧囂的時候則不然,可以帶著各式面具演戲,可以很自然的掩飾自己內心的匱乏。
不敢全然的接受自己,所以害怕孤獨。我們就像「皇帝新裝」寓言里的那個愚蠢的皇帝,不敢接受自己孤獨的本質,總要扯幾塊布來遮掩自己的問題,哪怕扯的是空氣。
08
缺點和不足並不是指我們少了什麼,而是多了一些非生命所需的東西,這就是王陽明所講的私慾。這些私慾,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顯露在良知之下。做人成功,高不過聖人。聖人只是心無私慾,只存天理。我們迴避孤獨,其實恰恰說明我們並非真正想成功。
我們常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很多人生不順的人,一副凄凄慘慘戚戚的樣子,讓人好不憐憫,總想施手幫他們一把。可是,他們並非真正想成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敢面對孤獨。
成功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本身就是少有人可以達到的。孤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一條大道,寬且直,可以直達成功,只是看起來少有人走,比較孤獨,所以人們不喜歡。人們反而喜歡一些花里胡哨、千軍萬馬在擠著過的「捷徑」,而這些所謂的「捷徑」,真要用心,哪怕用膝蓋去思考也知道是錯誤的。這還真應了老子的話:「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說著想成功,卻做著與成功背道而馳的事情,結果可想而知。連孤獨都不能接受,還有什麼資格妄言成功?
09
德不孤必有鄰,人生很奇怪,越是害怕孤獨,就會越「孤獨」,越是喜歡孤獨,就會越不「孤獨」。
君不見,那些囔著「寡人」的帝王們,哪個不是家天下?而那些大搞「酒池肉林」,好不喧鬧的「桀紂」們,哪個不成為真正的「獨夫」?
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孤獨前行,聖人相隨,失去的或許只是聲色犬馬的生活,得到的卻是人生的智慧,好好享受吧。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