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的涅槃與重生

小米的涅槃與重生

懷著對中國製造現狀的失落感和危機感出發,小米在七年時間裡步入一個又一個的跨界領域,最終成就了一個生態自洽、連接一切,又與BAT式互聯網生態截然不同的商業帝國。

文 本刊記者 張興軍 編輯 錢玉娟

如果不出意外,IPO的話題勢將在2018年縈繞在小米公司的上空揮之不去。不管其如何低調面對,媒體、行業乃至米粉們,都在樂此不疲地進行熱議著。

剛剛過去的2017年,小米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破千億的創歷史營收和近億部的手機銷量,讓此前兩年被不斷唱空的小米一掃往日的陰霾。

聚焦小米,不論是被外界熱炒的近千億美元估值,還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雷軍能否成為中國新首富,都表明了小米公司正處於創建七年以來前最好的時刻,而且其未來成長空間,依舊充滿遐想。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未上市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中,有兩家的光芒最為耀眼。一個是滴滴出行,因為擁有阿里巴巴與騰訊的雙重背書,並且攜手了一眾資本巨頭;另一個便是小米科技,這家從MIUI低調起家,在七年時間裡成為一家在智能手機及生態鏈、IoT、新零售和國際化等方面都引領行業的佼佼者。

對於一家仍在不斷創造可能性的動態企業而言,無論何時復盤都難以得出一個百分百正確的結論。但小米所走過的探索之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和製造業轉型的大背景下也具備了樣板的意義。

如果把小米7年的發展比喻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影片,作為行業的觀察者,我們更喜歡用倒敘的方式來按圖索驥、追根溯源,從而進一步探尋這家公司的獨特基因和成長邏輯。

收穫

2018年2月7日,在小米公司的2017年會上,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以復盤的方式總結小米過去一年的「逆轉」式戰績。雷軍首先拋出的「重磅炸彈」,便是「跨越千億營收門檻」。

小米公司董事長、CEO雷軍在2月7日的年會上給小米設了個新目標:10個季度內,國內市場重回第一。

很難想像,跨界者小米用了七年時間就達成了這樣的成就。能夠相互參照的是,在營收過千億的國際科技巨頭中,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國內科技公司中,華為用了21年,而阿里巴巴和騰訊都用了整整17年。

2017年第三季度,這個時間節點對於小米的意義不言而喻。除了實現千億營收,小米手機的銷量也順勢突破7000萬台,均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目標。而截至2017年年底,小米手機的總銷量完成了9200萬台,達成歷年銷量之最。事實上 ,從2017年的第二季度開始,小米的出貨量就開始了顯著回升。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最新報告,2017年Q4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已經上升至世界前四,市場佔比達7%,僅次於蘋果、三星和華為。在市場整體下滑6.3%的情況下,小米的手機銷量逆勢同比增長96.9%。

雷軍在年會上的演講,似乎還不足以將小米近幾年的成長悉數列舉。稍早一些的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亦在演講中披露了小米七年里的深耕與布局,每一次戰略抉擇,幾乎都是在為小米夯實著根基。

七年前,小米開始做的雲服務產品,截至目前其存儲的大數據量已經超過了兩百個PB。

五年前,小米生態雲連接了非常多的智能生態的雲服務。通過龐大而先進的智能硬體生態鏈,建起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並且在國內AI領域率先取得落地產品的成功。

四年前,小米啟動了小米生態鏈的計劃,預期以數十億美元和五年的時間孵化一百家智能硬體的公司,這個計劃用完了四年就宣告完成。據悉,2016年、2017年,小米生態鏈智能硬體公司的連續突破100億元和200億元。 這一數字,在2018年有望改寫為400億元。

三年前,小米又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家居的IoT的戰略,以手機為核心來連接所有的設備。截至去年11月,全球激活聯網的智能硬體的IoT的設備超過了八千萬台。小米手機所搭載的系統全球激活量突破3億人,

作為本土手機及智能產品製造商,2017年小米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其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資料顯示,小米截至目前已經進入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16個國家銷量進入了前5位,9個國家排名市場前3名。根據多家調研機構數據,從去年第三季度起,小米在印度市場就穩居市場份額第一。

雷軍透露,2017年他一共去了三次印度、兩次印度尼西亞和一次越南。「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巨大的市場機會。」這種親力親為的還是市場拓展,讓小米品牌在南亞和東南亞市場所向披靡,迅速站穩了腳跟。

與加快的國際化進程並駕齊驅的,是小米創新節奏的加快。2月7日小米年會上雷軍透露,小米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總量已達24000多件,授權總量已達5920件,其中全球專利約佔半數。眾所周知,國產手機最大的痛點,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參與高端競爭。而專利申請數量的增長,對小米的國際化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掛一漏萬地羅列小米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這家公司從創辦至今僅僅七年。另一方面,則是它在經歷了備受質疑與詬病的兩年中,走出了連諾基亞這樣的企業都走不出的類似困境。

逆轉

從2017年三季度至今,雷軍在諸多場合都被問到過「小米憑什麼實現逆轉?」這樣的問題。要知道,一家規模級的公司在從頂峰墜落之後,又能夠迅速崛起的案例並不多見。

在2月7日的小米年會上,雷軍說的答案是:「因為我們一直 『用望遠鏡看創新,用顯微鏡看品質』。

在今日頭條的認證號上,雷軍解答稱,是因為「全世界人民都喜歡高品質、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更早一些,雷軍認為最為關鍵的原因在於整個公司在2016年「進行了全方位的補課」。

這三個答案,從價值觀、方法論和戰略定位的角度,詮釋了小米是如何走過的這一年。顯然,2016年煉獄般的蟄伏才是關鍵。因為雷軍輕描淡寫的「補課」,在小米內部無異於一場變革。

事實上,後來複盤小米這兩年的「低潮」,原因並非只是源於對手。一方面,在極速發展之後,在取得輝煌的成績之後,就連雷軍自己都對未來充滿了樂觀,媒體紛紛聚焦雷軍對2015年手機銷量的目標——1億台,處在彼時資本、人才扎堆的智能手機的叢林之中,小米的這一目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個產業鏈不是想解決就能解決的,雷軍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感喟,手機行業在經過充分競爭之後,幾乎產業鏈上的每一個領域都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巨頭,從處理器到屏幕,都存在著世界級的選手。

「沒有大家配合做不出好產品,千萬別低估了平台廠商對整機廠商的影響。」意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和小米與Ov等廠商之間的差距後,雷軍迅速應變。在研發和供應鏈層面,雷軍親自主導;在渠道方面,總裁林斌大規模布局線下店,並發動全國群眾開小店狙擊Ov等對手;生態鏈和工業設計領域,由劉德主抓和迅速推進;而在國際化方面,則加快印度市場的迅速卡位,並引入塔塔集團投資。

小米之家全球首家旗艦店在深圳正式開業。這家旗艦店佔地面積650平方米,是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小米之家,同樣也成為深圳的新地標。

眾所周知,供應鏈問題幾乎是所有手機廠商的最大痛點。小米2015年、2016年的億部銷量目標未能完成,主要原因是受制於供應鏈。據媒體報道,為了解決小米劃時代的全面屏產品MIX的屏幕供應問題,雷軍曾數次親赴三星總部「要屏幕」,以解決這一最大的「痛點」。與此同時,組織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大大改善了供應鏈與生產交付。隨之而來的,是此前因為買不到而對小米「差評」的用戶們的「回歸」。

公敵

一般認為,小米的崛起,事關智能手機行業的重構。

因為iPhone的誕生,蘋果一躍而成為手機行業領頭羊,而曾經的手機行業霸主諾基亞則因戰略過於保守和轉型過於緩慢而致其迅速步入黃昏。在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還未覺醒之時,小米憑藉「互聯網思維」迅速佔領了賽道。新舊兩種手機力量之間,自然面臨著重排座次。

回看小米誕生的這幾年,除了華為在繼續鞏固其優勢之外,聯想、中興和酷派都面臨著被淘汰的窘境。在這種背景下,小米順勢而為迅速佔領了高地,難以避免地成為「焦點」。

小米進入的,是一個既有的格局與秩序。可想而知,那些曾經在這個秩序中擁有話語權的玩家,面對來勢洶洶的小米,態度十分謹慎。最初的幾年時間裡,小米成了他們口中的「邪教」,「風口論」、「七字箴言」等被被無限聚焦放大,試圖找到小米的弱點與失敗的可能。

然而,眾多預判人士口中「小米將曇花一現」的論調沒能出現,相反,後者正在用自己的邏輯去論證如何「基業長青」。

早在2012年,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在網路上與小米展開罵戰,公開質問「(如果小米虧損,)如何做到40億美元估值?」

而在兩年後的2014年12月,周鴻禕向全體員工發出內部郵件,宣布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現金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正式邁入了做手機的行列。

作為進入手機行業的遲到者,周鴻禕稱互聯網從來沒有藍海,現在做手機是打規模戰,只要有成熟的產品設計和供應鏈,有可控的成本和穩定的品質,加上互聯網企業在用戶體驗上的不斷創新,就能成功。周鴻禕的這一邏輯,似乎一下子就解答了自己曾對小米的質疑。

2013年,在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格力電器董明珠「炮轟」小米雷軍重營銷輕售後,「靠價格競爭,太重視營銷而售後服務不佳。」兩人在主持人陳偉鴻的慫恿之下,還玩笑式地進行了一次「十億」賭約。或許董明珠怎麼也不會相信,小米的銷售額能夠在五年內超過格力,要知道,後者是國內空調領域首屈一指的玩家。

另一位沒把小米放在眼裡的大佬是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2014年,楊元慶在「正和島兩會沙龍」上直言「小米是一個好的教材,但是他還不是對手」。在楊元慶看來,在傳統行業,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市場化積累的階段,這個基礎需要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積累。

成立僅僅4年的小米為何成為業界大佬指責的對象值得深究,因為它所遭遇的輕視、忽視乃至敵視背後,都是一個行業被重構的殘酷。

探討近十年中國的商業史,小米和雷軍的名字註定是無法忽略的存在。在吳曉波的《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一書中,雷軍的名字出現了41次,而小米出現的頻率則達到了49次。吳曉波認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求與「互聯網+」的新潮流催生了一批頗有作為的企業與企業家,他們在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上都開創出了迥異於前代企業家的新「玩法」。而在2016年的另一個重要場合——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吳曉波在接受專訪時更是直言,「小米是過去六年我認為表現最為亮眼的中國公司」。

傳統行業面臨新興互聯網衝擊的早期之時,他們對像小米這樣的潛在競爭對手大都是不屑一顧的。某種程度上,這種不屑又往往埋下了被顛覆與被革命的伏筆。但不是每個曾經批判過小米或雷軍的人,都有勇氣真實面對這個後起之秀對整個行業以及他們自己所帶來的衝擊。

自洽

從誕生之始,小米就是一家獨特的公司。這種獨特之處,也導致沒人能夠清晰地對其予以解讀。和互聯網巨頭相比小米獨具傳統製造的基因,而和傳統的手機廠商相比它又顯得更加互聯網化。

那麼雷軍口中獨特的小米公司,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又是什麼樣的生態體系,最終形成了這家公司的護城河?事實上,在小米誕生的前五年時間裡,幾乎沒有人能夠說清這家公司的具體模式是什麼,其中可能也包括雷軍自己。

「我不厭其煩地講解小米模式是在促進整個工業界的革命,其實完全可以不說的,相信我這個話今天說出來肯定很多人會罵。我覺得十年後,你會發現小米真的改變了中國,至少是在工業界。」雷軍對於他也沒法讓更多的人理解小米的做法,頗有些無奈。

但慶幸的是,小米最初確立的方向,讓它能夠無須轉舵便可擁抱一切風口。懷著對中國製造現狀的失落感和危機感出發,小米在七年時間裡步入一個又一個的跨界領域,最終成就了一個生態自洽、連接一切,又與BAT式互聯網生態截然不同的商業帝國。

小米幾乎以每年孵化一個生態的速度在不斷繁衍,其速度無比驚人:以小米手機、電視和路由器為核心的智能生態,以民營銀行為代表的金融生態,小米商城和小米之家搜構建的新零售生態,以及其計劃投資50億美元所布局的100家生態鏈企業共同體。

事實上,任何單一的產品架構都難以撐起千億美元以上的估值,小米的價值正在於移動互聯時代的無死角布局和生態自洽能力,最終實現了各個子生態之間優勢疊加,互為背書。

分析人士在解構小米時將其一分為三,在其看來,未來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機(含小米平板)、小米電視(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體核心產品線是「第一個小米」;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於「第二個小米」;而小米計劃花50億美元投資的智能硬體100家公司將成為「第三個小米」。

這種劃分,的確能夠說明小米的部分生態特徵,但憑藉其開放性,正演繹出更多迭代而生的「小米」。例如,智能家居開啟的IoT戰略小米,以線上小米商城、米家有品和線下小米之家所構成的線上線下新零售的小米,以及依託累計激活的三億台設備而布局的文娛自製內容小米和以消費金融、民營銀行建設為特徵的金融小米。而且,這些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小米,又在彼此關聯中發生化學反應,不斷產生新的勢能。

「當擁有了這些優勢之後,我們在人工智慧的時代,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在雷軍眼中,早在四年前就布局深耕的生態鏈,不僅讓小米積累了強大的硬體生產製造能力,同時也讓這家公司顯得非常獨特。

雷軍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中還曾直言,小米生態鏈戰略是「用小米做手機成功的經驗去複製100個小小米,提前布局IoT」。更深層次,小米卻是為繞開BAT這三座大山,開闢自己的生態戰場。

與此同時,隨著小米的護城河不斷加寬,選擇積極主動與小米結盟的強者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小米的戰略投資筆筆值得稱道:3億美元入股愛奇藝,10億美元投資雲計算、入股世紀互聯,12.66億入股白電巨頭美的集團,與華誼兄弟共同投資新聖堂影業,以及與四川新希望等共同發起成立四川首家民營銀行。

一位互聯網從業者在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評價小米時認為:「沒有辦法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小米階段性的成就,它是新零售與新製造時代的新物種。」

例如,在新製造領域,小米自主研發的手機晶元澎湃S1在2017年年初就已經成功量產商用,由此成為全球僅有的四家同時具備手機晶元和手機整機自主設計、製造能力的企業之一。而在工業設計領域,小米有13款產品在2018德國iF國際設計大獎中獲獎,其中還包括四款手機獲得設計獎項。而在「全面屏」概念的引領方面,小米亦成為國際市場的佼佼者。

在數以億計的米粉心中,每一次產品發布會都是他們的節日。

而基於新零售,小米的打法就更值得稱道。線上,與天貓、京東等電商達成戰略同盟的同時,小米商城卻依然能夠佔據所有電商平台的最大銷售份額;線下,坐擁生態鏈優勢的小米之家的異軍突起,讓小米從OPPO、vivo的圍城之下逐漸突圍。

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電視目前排名前三的渠道依次是小米網、京東和天貓,但是小米之家的出現正在迅速打破這一格局。王川預計,最晚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之家就會超越上述三者成為小米電視最大的銷售渠道。

實際上,小米新零售的價值也正體現於此。由雷軍在公開場合最先提出的「新零售」,意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流通效率,將質高價優、貨真價實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以此實現消費升級的創新零售模式。事實上,此後馬雲、劉強東,乃至王健林等商業大佬們在提到這一概念時,幾乎異曲同工。

某種程度上,小米二字已經成為一個凝聚數億消費者的龐大社群,它代表的是開源、共享時代的新生力量,也詮釋了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

初心

在知乎上,有一條「如何評價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帖子,網友們對此的觀點基本一致:小米從MIUI開始,一直到做了很多產品,它讓曾經門檻頗高的智能手機不再遙不可及。

業界熟知的小米的另一個口號,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記得在2014年小米創辦三年多的時刻,《創業家》雜誌社社長、創業黑馬科技董事長牛文文在他的《願景的力量》卷首語中說:「一個提出使命和願景的小米,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牛文文同時認為,提出了「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的小米,也一舉將互聯網思維最大的bug予以消解。

「雷軍把小米的夢想和這個時代中國人的夢想統一起來,抓住了與時代共振的東西:把中國創造帶給世界。」牛文文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小米的這一願景和阿里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華為的「豐富人類的溝通和生活」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小米員工的工牌上有八個字「因為米粉,所以小米」,小米內部人士說,這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小米用戶至上企業文化的寫照。

顯然,在更高層面解決了小米因何而生的命題之後,其未來的成長空間也就不再受制於小富即安的局限。於是我們看到了,過去數年,哪怕是對小米最為樂觀的觀察者,都沒想到其今天達到的高度。

2011年《創業家》雜誌曾在「雷軍和小米手機的三國殺」一文中設想,如果小米手機成功了,將是中國第三家百億美元級別的公司。三年以後的2014年,另一家商業雜誌《中國企業家》用「一個字頭的誕生」來探討小米即將與BAT並列的可能,並言之鑿鑿地預言,小米將成為BAT之後的第四把交椅。

如今回看,這些預言似乎有些保守。百億美元的估值目標,小米用了不到三年。而今天的小米已經成為僅次於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第三極。就在不久前,路透社等海外媒體斷言,2018年小米科技的上市將是世界範圍內資本市場的大事:「如果小米上市成功並拿下超過900億美元的估值,那就將事實上取代百度參與的BAT,形成新的ATM中國互聯網上市企業三巨頭。」

或許以《基業長青》中對優秀企業往往是「能提出超乎利潤之上的終極追求」的標準來判斷,才能夠真正理解過去七年所有的樂觀預測都沒追趕上小米蛻變速度的現實。客觀上,也可以說小米完成了一次「倒逼製造業升級」的使命。以小米為代表的本土企業,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廠商對標,並引導產業鏈的玩家們共同參與了中國製造業轉型的過程。

「我不奢望大家現在都能理解小米的模式,我只希望10年、20年之後,當大家提到中國零售效率、製造業變革時,記得有『小米』這麼一個名字就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雷軍與小米的初心,已經遠遠超越了商業層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信息雜誌 的精彩文章:

2018,房企還能持續狂歡嗎?

TAG:中國經濟信息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