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泉劍憑啥位列古代十大名劍?

龍泉劍憑啥位列古代十大名劍?

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是對抗的武器,還代表了地位、身份、品味等多個文化符號。龍泉劍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其鍛造技藝從2600年前傳承至今。2006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劍,不同於西洋劍的地方,除了外觀有所差異,最主要的特點,是中國劍不僅僅被當成博擊的武器。

古代,中國人配劍,除了用作防身的武器之外,更是一種身份和品味的象徵;現代社會,有人會把劍懸掛於家里或辦公室用以「鎮宅」,意思是可以阻擋某些不吉利的東西入室,據說有靈性的劍,在主人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會發出警告。因此,中國人習慣上把劍稱為「寶劍」。

龍泉劍(原名龍淵劍),是距今2600年前的一把名劍。根據古籍記載,中國最早的劍是由青銅製成,春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發現了青銅和鐵的不同,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劍,因為龍淵的名氣,他鑄劍的地方也被命名為龍淵。到唐代,因避諱唐高祖李淵的名字,就把龍淵改為了龍泉,也即現在的浙江省龍泉縣。而以後這裡出品的劍,通稱為龍泉劍。

中國古代的劍文化

雖然中國傳統的劍是古代最早出現的冷兵器之一,但在公元7世紀後,隨著新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大規模運用,劍開始淡出戰爭的喧囂,承載起文化的內涵。

在古代中國,有兩件東西可以做為權力的象徵,一個是印,另一個就是劍。

古代中國的社會等級非常嚴格,為了顯示自已的社會地位,一些高官和貴族喜歡以劍作為隨身的配飾,以炫耀自已的身份、地位或是品味。同時,對於佩劍也有嚴格的規定,如戰國時期就曾規定:皇帝20歲開始佩劍,地方行政長官30歲開始佩劍,貴族官員40歲開始佩劍,而普通百姓,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佩劍……

從宏觀上來說,劍是中國男子的一種精神象徵,尤其是在中國的武俠文化中,它包含了許多抽象的內容:豪情、自由、正義、力量,等等,武林高手,憑藉一把寶劍,就可以來去自如、快意人生,似乎劍可以為人打開另一個世界,斬斷一切阻礙。正是因為這諸多的精神象徵,古代中國人認為劍是有獨立的靈魂,通常會將一把好劍當成是自已的人生知己。因此,即便是一些文人,如哲學家孔子、詩人屈原、李白等,也常常身佩寶劍,以彰顯自已的志向。

鏈接:

尚方寶劍——尚方,是古代專管供應製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屬名,尚方寶劍是指收藏在「尚方」的劍,也就是皇帝御用的的劍,代表了至高的權力。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為彰顯大一統的豐功偉績,秦始皇嬴政特召集天下制劍名匠,歷時三年鑄成一對寶劍,上刻「定秦」二字,意思是「天下由秦而定」,他自稱「始皇帝」,即第一位皇帝,並認為秦朝的政權能千秋萬代延續下去。而這對定秦劍,也成為最早的代表皇權的「尚方寶劍」。通常,皇帝把尚方寶劍交給某人,也就是讓他代替自已行使權力,甚至包括生殺大權,可以先斬後湊。而不論誰持有尚方寶劍,其他人都要像對待皇帝本人一樣聽命和效忠。

龍泉劍,劍文化的代表

由於劍是王侯將相、士族顯宦的重要佩飾,要求劍的製作工藝更為精良,龍泉劍從品質、外觀到名氣等各方面顯然更符合當時的審美,因而流行於社會各階層,深受名流的喜愛,被廣泛用於進貢、饋贈等,而「龍泉」一詞也幾乎成為了劍的代名詞,唐代詩人李白也在詩中誦道「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意思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會身佩寶劍,願意報效國家,為國殺敵。龍泉一地也因盛產寶劍而聞名。

龍泉劍的特點是劍身紋理細密、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這與其鍛造工藝有關。

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就有了鍊鋼生產。人們把鐵放入爐內在受熱中滲碳,到達一定溫度後拿出來煅打,這就是最早煉成的鋼,而且反覆加熱煅打的次數越多,鋼件越硬。所以,在以後的生產過程中,工匠們都有意地增加煅打加熱的反覆次數。在古法龍泉劍的鍛造過程中,要求工匠從選擇鐵礦石開始做起,把礦石冶煉成炒鋼,再將炒鋼原料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以減少鋼鐵中的雜質,使成品組織均勻緻密,最終使鋼鐵滲碳成鋼。成品也往往會以鍛造出的花紋層數銘文,如「卅湅」便是三十層,「百鍊」便是一百層。通常來說,3到5公斤的炒鋼要經上萬次鍛打,才能打出一把1公斤左右的龍泉劍劍身。每一錘下去,火星四濺,每一次摺疊,都在提煉,這就是「百鍊成鋼」。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即使這樣,煉出的鋼含碳量仍然很低。用低碳鋼製成的劍,劍刃仍不鋒利。為了提高劍身的剛性、硬度、耐磨性及韌性等,「淬火」就是一種最佳的辦法。從現代冶金學觀點來看,古代鑄劍的淬火技術與現代的熱處理過程有相似之處。也就是在劍坯燃燒到750-800攝氏度時,放入適當溫度的水中降溫,而水溫的高低則決定著成品的優劣,這是事關成敗的一步,此前與此後,可以經曆數萬次的反覆鍛打與磨礪;惟獨這一步,卻只有電光火石的一次機會。瞬息之中,便可決斷一切。一招不慎,就前功盡棄。鑄劍師與打鐵匠的差別就在此一剎那。

鑄劍師「淬火」要尋找所謂的「仙水」,實際上是含有特殊微量元素、有利於化學反應的泉水。相傳歐冶子鑄劍的湖邊,有七口井,井的排列形狀,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座,於是歐冶子就在鑄成的龍泉劍上刻上了七星圖案。所以,龍泉劍也被稱為七星劍。龍泉縣之所以盛產名劍,也正是因為當地特有的鐵英沙,和含有某種微量元素、特別適於淬火的龍泉水。

除此之外,傳統古法手工鍛造的龍泉劍還要經過20多道工序,中間很多環節都要靠鑄劍師的經驗。另外,評判一把劍的優劣,還要觀察劍表面的花紋,以判斷鍛打的精細程度,和銜接是否牢靠,這些都需要精細的研磨才可以看到。龍泉縣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特別適合磨劍,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劍,愈發寒光閃閃。龍泉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所以才有了「十年磨一劍」之說。

鏈接:

百鍊成鋼——中國成語,拼音為bǎi liàn chéng gāng,本意是鐵經過反覆錘鍊才成為堅韌的鋼,比喻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才能變得非常堅強。

十年磨一劍——中國的一句古詩,拼音為shí nián mó yi jiàn,本意是十年才能磨礪出一把好劍,比喻要經過長期刻苦的磨鍊才能做出成就。這裡的「十年」並不是指十個年頭,而是長時間的意思。

龍泉劍的前世今生

史書中的龍泉劍是中國的第一把鐵制劍,也代表了當時金屬冶煉的最高工藝。秦漢時期,龍泉的鑄劍業就專為皇室鑄造寶劍,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公元10世紀後,龍泉古城內劍鋪林立,鑄劍業盛極一時,是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當時龍泉古城有一條街,就叫劍鋪街。在此後和數百年間,龍泉一地始終出品龍泉劍,並隨著道教、佛教盛行。在中國道教中,道士所用的法器,通常是龍泉劍,而佛教崇尚武術,這從側面也推動了對鑄劍的需求。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鑒賞家所青睞。1978年,在工藝美術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劍的製作人曾當眾用一把龍泉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香港「萬劍山莊」至今還收藏有三把清代的龍泉劍。

2006年6月,「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130多年歷史、一脈相傳的沈廣隆劍鋪成為項目保護單位,其第四代傳人沈新培被選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並獲得政府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龍泉劍作為為「國禮」曾贈送給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外國元首和客人,現在的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也都出自龍泉。

可以說,在中國的文化中,劍是王者的威嚴,是將軍的功名,是兵家的利器,是俠客的江湖,更是一代代工匠匠心精神的傳承,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個閃亮的重要元素。

(本刊編輯部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中國chinatoday 的精彩文章: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

TAG:今日中國chinato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