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爛片之王的絕殺

爛片之王的絕殺

「我來告訴你,鏡頭之外的故事」

2017年9月22日,《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登陸院線,豆瓣2.0,史上評分最低的電影誕生。

從作品上映院線、到起訴豆瓣、被眾網友圍攻、最終無奈撤檔,只用了短短四天,導演畢志飛品嘗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四天前,他還是中國為數不多首部作品就能上院線的新人導演;四天後,他因為豆瓣最低2.0的分數和十一線敘事結構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他又回來了。2月9日,《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前一周重新上映。

一般人知道這個消息後,輕蔑一笑也就過去了。

但我總感覺哪裡不太對勁,一部全網口誅筆伐,上映4天就撤檔的電影,為何又要堅持在競爭更為激烈的春節檔重映呢?

或者說,為什麼有一些眾所周知的爛片,票房成績反而還不錯呢?

歷史事件發生的背後總有可循之規律、可解之因果。

一切都要從1916年說起。

大白鯊到底吃不吃人

1916年7月,美國新澤西海岸。陽光、沙灘、金髮女郎,這是附近有名的度假聖地。

但這一切都被一具衝上岸的屍體所打破。身軀血肉模糊,被撕成了兩半。

「海里有鯊魚,快上岸!」

警方很快封鎖了現場,開始勘察。但鎮長擔心流失來海灘度假的客源,從中阻撓,試圖否認此事。

事情爭議越來越大,一度佔據了美國新聞報紙的頭條,真相才得以解開。

行兇的是一頭幼年大白鯊,7月1號到12號間共有5人遭遇襲擊,4人遇害,海濱度假區被迫關閉。很長一段時間,這一地區都處於鯊魚襲擊的恐怖陰影之下。

——費城詢問者報

1974年,彼得·本奇利以這個發生在新澤西海濱的真實故事為原型,寫出了轟動美國和西方世界的長篇小說《大白鯊》。這本書先後印刷發行了九百多萬冊,被列為美國70年代十大暢銷書之一。

同年,環球公司花了 17 萬 5 千美元買下了小說《大白鯊》的改編權,交給了當時還是小咖導演的斯皮爾伯格。

彼得?本奇利 和中文版《大白鯊》

小咖斯皮爾伯格在這裡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傲嬌體質,先是跟老闆表示不滿,說這種片子拍出來沒什麼意思,然後闡述了一堆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想拍一部能留下印記的片子,不是在票房榜上,而是在人們的心裡。」

最後扛著機器頭也不回地拍片了。環球公司一開始還擔心小皮同志會不會把情緒帶到工作上來,動不動皮一下。但很快,環球公司就發現自己多慮了。

口嫌體正直的斯皮爾伯格,拍起片來認真到可怕,拒絕了水箱拍攝,而去采真實外景。相比原計劃,時間延期了 4 倍,開銷增加了 3 倍。

在環球公司狠狠抽自己耳光,瀕臨爆發的情況下,電影《大白鯊》出世了。

《大白鯊》有多麼成功想必都有所耳聞。首周就拿下了 700 萬票房,前面還要自打耳光的環球公司,那個夏天后面就只在做一件事,忙著數錢。

1976 年 6 月,《大白鯊》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它影響力遍布全球的同時,基於《大白鯊》故事的真實原型,關於如何對待鯊魚的問題被擺在了檯面上進行討論。

一些人因為電影患上了對於鯊魚的恐懼,甚至開始極度仇視鯊魚。在美國東海岸掀起了幾十場釣鯊魚比賽,對鯊魚進行無情的獵殺。

但實際上,除了一些極少數意外情況,鯊魚不會以人類為捕食對象。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宣傳普及,如何正確認識鯊魚,保護海洋。

——《鯊魚海洋》

推薦這部紀錄片,對鯊魚有個新認識

《大白鯊》既促使了獵鯊活動的產生,又推動了鯊魚保護和海洋保護行動。

因為此事,好萊塢創造了一個概念——「事件電影」。指由媒體和民眾持續參與討論,具有社會影響的的電影。

《大白鯊》是第一部被記錄的事件電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在後來的事件電影中,開始陸陸續續地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無法獨自觀看的電影

同樣在1975年,在《大白鯊》的風頭下,其他電影的票房都顯得黯然失色。其中有一部糅合了易裝癖,亂倫,同性戀等多種元素的電影,在那一年的電影市場上連浪花都沒拍響一下,就死在了岸上。

但令人稱奇的是,一年後,這部電影成為了全美午夜場票房的無冕之王,默默收入了一個億。

這部電影名叫《洛基恐怖秀》,是目前公認的第一部邪典電影,不服輸的它甚至做了另一張海報來diss《大白鯊》。

JAWS原意為嘴,也是大白鯊的專屬用詞

《恐怖洛基秀》海報上「姿態不同的一張嘴」

不過,請別誤以為這部電影有多棒,實際上電影本身是無厘頭的,一個人看估計剛打開就要關掉。

這部電影的正確觀影方式,必須要跟著粉絲去午夜場才能體會一二。

那裡有一套觀影的規矩,例如:觀眾最好穿著奇裝異服入場,男生穿黑絲者甚佳;觀影的同時可以把你帶來的大米、衛生紙等諸多用品用力投擲,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打把雨傘來進行規避;每個人物出場都必須用髒話發出親切的問候等等。

——《洛基恐怖秀》

說白了就是好玩。但卻靠著口口相傳,逐漸發酵,形成了某種特定的文化。這種玩法和我們躺在沙發上看春晚是一個概念,一邊刷微博一邊評論,讓人有一種公眾事件參與感。

2015年,洛杉磯政府將每年的10月30日被定為「洛基恐怖秀之日」。

——《洛基恐怖秀》

無獨有偶,2003年,同樣有一部邪典電影在午夜場被複活。而且還是一部爛穿地心的電影,被稱為「爛片界的《公民凱恩》」。

這部電影叫《房間》,它的導演托米·韋素毫無影視經驗,但特別財大氣粗。

業界一般選擇租用設備,而他則選擇全都買下來;由於分不清35毫米膠片和數碼之間的區別,於是就把兩套設備都買了下來;有現成的小巷不用,一定要在攝影棚布個巷景增加成本,管這叫做好萊塢化。

對了,他的所有啟動資金都是自己賺下來的,由此可見他對於電影的熱愛。

——《災難藝術家》

在導演托米·韋素熾烈的熱愛下,《房間》終於成為了美國史上最爛的電影,與畢導並稱一時瑜亮。

這部電影同樣爆火了,和《恐怖洛基秀》一樣的玩法,觀眾們自行組團比賽背誦電影台詞,cosplay電影里的角色,拿著勺子扔向銀幕等等。

甚至這種影響力由下往上滲透進了真正的藝術圈內。

2017年,詹姆斯·弗蘭科自導自演的作品《災難藝術家》,講述的就是邪典電影《房間》拍攝的全過程。這部作品讓詹姆斯·弗蘭科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並提名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金球獎上,詹姆斯·弗蘭科邀請了原型托米·韋素一同上台,然而托米·韋素正要發言就被弗蘭科無情推開了……

事實上到了這裡,因為通訊的發展,社交互動越發便捷,媒體推波助瀾,網友一鍵狂歡,引發對一件事情的討論、讓電影變成熱點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或者說,這些電影已經不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事件電影。

少數人也開始敏銳地洞察到,原來爛片也能引爆這種討論狂歡,原來觀眾是可以不為電影本身而為其他的事物買單的。

資本,開始抓住了這個機會。

明知是爛片可還要…

我們在什麼時候會去看一部明知是爛片的電影?

答案是,當這部電影名氣夠大的時候。

你周邊所有人都在聊這部電影,媒體鋪天蓋地在抨擊這部電影,而你身處一個知識盲區,無法加入到與世界的對話。

說白了,這時候30元的電影票買的不是電影,而是一次公共事件的參與機會,一次聊天的談資。

基於這個原理,一些電影的熱點在上映前就會事先張揚出來。製造一些電影相關的新聞或者事件,在網上引發爭論,誘使你購票觀看。

舉個例子,《無問西東》上映前兩極分化的評論;《後會無期》上映前先火起來的主題曲《平凡之路》;《小時代》上映前對選角的猜測。

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營銷手段。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畢導的作品《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你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豆瓣最低2.0」到「碰瓷豆瓣」再到「神曲風波」,還有海報設計、敘事結構,每一個都充滿了槽點,並且被大眾所熟知。

有多少人知道張藝謀下部電影叫《影》呢,但你對《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卻耳熟能詳。

再舉個例子吧,《富山春居圖》,現在豆瓣2.9,也不差太多。

上映第一天就惡評如潮,緊接著,兩天破億。

「聽說《富山春居圖》是超級爛片誒。」

「卡司這麼強還爛?走,看看去。」

1.個人是欣賞畢導的,他只是沒天賦

2.中國第一部事件電影,應該是《武訓傳》

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

3.我放了《災難藝術家》和《鯊魚海洋》的資源在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故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真故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