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申報》透析清末時期的奢儉觀
原標題:從《申報》透析清末時期的奢儉觀
我出生於1999年9月10日(八月初一),穿越百年,是1899年的9月5日(八月初一)。
這一天《申報》共14版,大致內容如下:
版面 |
主要內容 |
第一版 |
頭版社論和政治新聞 |
第二至四版 |
政治,軍事,社會新聞 |
第五至八版 |
商業廣告 |
第九版 |
申報附張 |
第十至十二版 |
官報,申明告白,廣告 |
第十三至十四版 |
京報全錄 |
本期《申報》頭版社論是《論近今俗尚之奢》,闡述了在中國傳統社會發生深刻裂變的歷史階段,與之密切聯繫的諸多傳統觀念,如奢儉觀等發生了時代性的嬗變。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就順便又翻閱了不同期次的《申報》,發現多次談及「奢」「儉」之辯,如下圖所示。綜合論之,大致可分為三種觀點:黜奢崇儉,黜儉崇奢和奢儉並重。
序號 |
刊登時間 |
論題 |
01 |
1895-04-23 |
論理財以節儉本 |
02 |
1895-05-28 |
論務本 |
03 |
1895-09-03 |
論近今俗尚之奢 |
04 |
1896-01-11 |
滬上宜禁奢崇儉說 |
05 |
1896-10-30 |
箴官 |
06 |
1896-11-15 |
中西奢儉辨 |
07 |
1896-11-26 |
論風俗之壞由於不能崇儉 |
08 |
1897-04-20 |
中西一貫之道論 |
09 |
1897-07-27 |
論嫁娶之禮宜崇節儉 |
10 |
1899-06-13 |
論國勢貧弱皆由俗尚之奢 |
11 |
1901-12-03 |
勤儉為富強之本說 |
在此過程中,我又參閱了一些相關文獻,發現迄今為止,學術界相關研究基本以「崇奢黜儉」取代「黜奢崇儉」為核心展開。如此考察雖不乏一定合理性,但仍不免失之偏頗。事實上,清末社會的複雜性客觀上決定了這一價值觀近代演化的複雜性,僅僅囿於經濟領域的理論詮釋很難把握其內在實質,只有將其置於當時社會語境下作社會文化式的探討,其真實深刻的歷史文化意涵才能全面凸顯。
觀點一:黜奢崇儉
本期《申報》上的頭版社論《論近今俗尚之奢》便是明顯的崇儉觀點,文章開門見山就議論到:從來富國之道,在乎足民,而足民之原在乎崇儉,儉者,美德也。
然後指出,民知儉才是正本清源,致使國富之道:所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國雖貧,實不能謂之貧也,乃現在民間窮乏情形,幾與府庫之支絀無異。推原其故,皆由不能節儉所致。
文章結尾又呼應說:俾民間皆知儉約乎,民知儉,則民用足,民用足,則國不虞其貧矣。正本清源,是所望於有位之君子。
讀罷文章,問題來了,當時為何會產生這種思想呢?在本期報紙第一版的左邊有一篇名為《暫停索地》的文章(如下圖),大致內容為由於義大利王國強佔大清帝國三門灣,現在水師大臣伯天樂氏和利安諾侯爵商議郵船事務,想請大清國每年補貼經費若干,可見當時財政壓力之大。
在本期報紙的第二版右側有一篇名為《軍費日增》的文章(如下圖),主要通過陳列歐洲各國每人要交輸的軍費來表現歐洲列強軍需日增其額,文中「觀其不惜民財」同樣指出清政府意識到財之揮霍,財之缺漏。
同時,官吏「尚奢」的風氣也日盛一日,吏治日漸趨於腐敗,客觀上也要求提倡黜奢崇儉來清正官德。1896年10月30日《申報》頭版言論《箴官》就曾指出:今日不崇儉之病,尤以宦途為特甚。其飲食必珍饈,出行必裘馬,第宅必金碧,姬妾必珠玉,以至於貪墨,而舉凡寡廉鮮恥,忍心害理,隳([huī]:毀壞;崩毀)綱黜紀,殃民誤國之事皆緣之而起。也就是說官吏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舉止言行上都有近於奢靡,霍亂綱紀,而殃民誤國的事情的緣由也在此。
不僅如此,民間貪圖享樂,生活趨於奢侈的惡風陋俗又從反面將「黜奢崇儉」引推到輿論的風口之上。本期頭版言論《論近今俗尚之奢》中就提到:近又盛行麻雀竹牌之戲妓館中,遂多一進款,每場抽洋銀十二元。滬上妓館奚止數百家,每家少則一二人,多則四五人,若么二妓館有多至二三十人者,雖不能每日每人皆有麻雀之局,然約以千人算之,則已有一萬餘金矣。而又有煙茶酒菜之資,車馬衣服之費,無不以有用之錢,填無窮之壑,安得官斯土者以儉表率,一挽頹風。如此奢靡之風與當時積貧積弱的國家態勢形成鮮明對比。正如《論嫁娶之禮宜崇節儉》之感嘆:「風俗至今日可謂奢侈極矣。」針對如此惡風陋俗,《普通學報》提倡節用以改良風俗。1而時論將其根源也歸之於吏德墮落,可以說是洞察細微,剖析深刻。
此外,文中明確指出,通商之後,效仿西方的現象層出不窮,潛意識認為的西方享用十分奢侈:況自通商以後,局面一新無不取效西法,以為西人享用之奢,中國不及萬一。其實這只是觀其表象,華人這種舍本求末的效仿方法無疑是鄙陋的見識:不知西人不費無益之錢,飲食求精潔,未必其貴重也。衣服有常度,不必其妍麗也。雖土木之興精益求精,堅益求堅,不惜所費然,必有利之可圖,而斷非為一身一家之計也。華人效西法,不求其本,而求其末,致驕奢淫佚費用漸不能支,西人則斷不肯染華人之習,其智不已出華人上乎?這就道出能夠奢侈的背後必有節儉的強大支撐與延續,即使不惜巨費,也必有更加切實的利益驅使,並非目光短淺地只顧眼前。
統而觀之,當時嚴峻的社會現實,內憂外患的局面讓「黜奢崇儉」成為時論關注政治的首要議題。概之呈現為圖如下:
那麼,換一個角度,黜奢崇儉的意義也十分顯著。以1896年11月26日《申報》上刊登的《論風俗之壞由於不能崇儉》為主例分析。首先,「儉」有利於修養道德。文中描述道:「處今日之時勢而欲思變化人心,蕩滌污俗,要莫急於崇儉去奢。大抵儉之一字,足以養廉恥,足以勤學。」此外,當時著名實業家張謇也提到:「儉為美德。」2 其次,「儉」有利於整頓吏治,移風易俗。「為今之計,欲挽迴風俗,當以崇儉為第一義。官儉則無枉法貪賄之事,民儉則無盪檢踰閑之習。官儉則自無貪,農儉則農家皆有蓋藏。苟一切之人皆能崇儉而去奢,則四方盜賊酷之弊,而吏治清矣。」此外,在1901年12月3日刊登的《勤儉為富強之本說》也指出:「去官吏之奢,懲官吏之惰,則有事之官吏,固可望其儉且勤,而致力於國之富強。」再則,經濟的層面上,「儉」有利於近代創業,促進商業發展。《論風俗之壞由於不能崇儉》可證:「尚儉則商務自有起色。」
觀點二:黜儉崇奢
與上述相反的定論則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趨勢,認為傳統「奢儉」觀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如落後於時代、有礙思想進步、遏制經濟發展等。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傳統「崇儉」觀具有明顯等級守舊特徵,已脫離時代發展的軌道。譚嗣同認為:「崇儉是封建統治階級以姦猾桀黠之資,憑藉高位,尊齒重望,陰行豪強兼并之術,以之欺世盜名的資本。」中國守舊閉塞無知無欲的國民只知道「崇儉」,而以享樂為浪費,為恥辱。在世界各國相互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必定不能苟延性命。
譚嗣同(1865.3.10—1898.9.28)
而從傳統的奢儉觀念思想本身來說,本就存在有礙于思想進步的弊端,當時大多被「陋俗」冠以斥之。梁啟超認為:崇儉乃「上古不得已之陋俗」,痛斥那些 「食不熏肉,妾不衣帛」式守財奴藉「崇儉」之名壅塞全國之財,斷絕廛市之氣, 稱這些人實為「世界之蟊賊,天下之罪人」。3梁將「儉」與「陋」聯繫起來看,言論帶有明顯近代色彩,可以說對傳統「奢儉」觀負面影響作了深刻批判。
事實上,傳統的崇儉觀對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也具有一定的遏製作用。傳統的自然經濟形式讓「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思維定式制約了傳統工商業的發展與進化。「崇儉」之俗導致開物成務,利用前民,勵材獎能,通商惠工,一切制度文為,經營區畫,皆當廢絕。4如此「崇儉」導致人人貧窮,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貧極窘之中國禦侮「敗亡之由,咸此而已矣」。如此言辭切中傳統極端「奢儉」觀的痼病。
當時頑固派違背歷史潮流,受到了維新派思想家的批判。譚嗣同就曾明確提出 「黜儉崇奢」論與之相對立。但要指出的是,在譚嗣同這裡,「崇奢」不是指向個人消費方面的奢侈揮霍,而是主張把財富投入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是一種生產消費方面的「奢」,其本質在於為達到富國富民的目的,以「崇奢」來刺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以「黜儉」來反對落後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他認為治者所視「崇儉」實為一種「賊德」、「禽道」。
結合《申報》概言之,如譚嗣同這般維新派關於奢儉的觀點為:第一 ,奢與儉並無固定標準和可靠的依據,奢儉的劃分具有相對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人為,屬於妄生分別;第二,「崇儉」說危害社會;第三,「崇儉」說實際上與歷代經濟政策相矛盾;第四,生產領域的「奢」害私而利眾;第五,「崇奢」興機器可使人皆蒙惠;第六,「崇奢」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第七,「人人皆可奢 , 物物皆可貴」是社會進步、人性自由發展的理想社會的標誌。
觀點三:奢儉並重
相對於前兩種偏激化的定論,清末「奢儉並重」觀也體現出明顯的理性色彩。它綜合而述,依據社會實際,從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出發,充分利用中外思想資源,對「奢儉」觀作了比較平實的理論詮釋。
首先,此觀點注意到了中西均重道德,中西均有「奢儉」觀。一方面,相對於中國的五倫,在1897年4月20日的《中西一貫之道論》中指出:「西教之中未嘗不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諸大端,以為人生之本。」另一方面,在奢儉觀學論本身上,起初認識到了中西奢儉觀皆有偏頗之論。在1896年11月15日《中西奢儉辨》這一文中提到西方尚「奢」,中國尚「儉」,視中西較量為「儉」與「奢」的較量,主張以「儉」勝「奢」,將道德作用泛化。後來的理論就逐漸理性,中西均有「奢儉」觀,只不過是「西國之人儉,中國之人奢」,而「中國之人奢」更側重於具體實際。革命黨人熊希齡也指出考察各國兵力的強盛情況,西方推崇德治,東方則推崇實踐,究其根本還是兩國的勤儉懸殊,「故以勤儉而敵驕奢,未有不操左劵者矣。」5由此可知,「奢儉並重」觀中外已逐漸成為時論共識,蘊涵著融合中西「儉」德以富國強兵的深意。
第二點,「奢」與「儉」具有相對性,不宜絕對化。在1895年9月3日《論近今俗尚之奢》這一篇文章中明確指出:處富有之時,而民俗奢侈,猶可說也。字裡行間透露出居安思危,不宜追求奢侈豪華之意。
第三點,「奢」與「儉」需因時而異,有所側重。嚴復指出:過於強調節儉而不用,則務富之本旨荒矣。況無享用,則物產豐盈之後,民將縵然止足,而所以勵其求益之情者不其廢乎!約而論之,財如粟然,其專尚支費而不知母財之用者,獲而盡食者,其獨重母財而甚嗇支費者,罄所收以為子種者。是故理富之術,在一國之母財、支費,相酌劑為盈虛。6從中可以看出他認同崇儉,又提倡積極消費。這充分體現出對傳統以等級定「奢儉」準則的突破,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體現出歷史的進步性。
嚴復(1854.1.8-1921.10.27 )
第四點,奢儉並重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實業家張謇積極擴大投資,大辦新式企業,以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現出尚「奢」的一面。同時,他注重節儉,把節儉列入家訓、校訓及企業規章之中,成為他對學生、家人和職員的重要要求。7 對於自己,則是培養良好道德和積累更多發展資金,又賦予崇「儉」以近代資本主義精神。
張謇(1853.7.1-1926.8.24)
概而言之,無論如何詮釋,清末綜合而論的「奢儉並重」觀涉及到豐富多彩的理論蘊涵,反映了時人關注社會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愛國激情,彰顯出他們認識日趨成熟與自覺適應社會發展的積極心態。
不論是關乎奢儉的何種觀點,都是在那樣一個時代下智慧的結晶,它們產生於急劇變化的歷史時期,也就不免產生重大而深刻的歷史現實影響。
這首先有助於中國近代經濟理論與倫理架構的形成。從整體上來說,這些論斷並沒有對傳統「奢儉」思想予以全盤否定,大多立足於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若對於「奢」,時論強調以古今、經濟、地域等而非等級來判斷,此乃對那種建構於傲慢的等級社會之上的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深刻革命,表現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這無疑有利於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形成。
其二,促進了吏治的改良、風俗的正清、近代倫理道德的重構。中國傳統「奢儉」觀具有明顯等級意識,清末時論並未否定其對於官德建設的積極價值,《申報》言論中大多主張政府官員崇「儉」,做民之表率,這是對傳統「奢儉」思想積極合理內涵的創造性繼承,而且當時的一些思想還將澄清官德與改良社會風俗聯繫在一起,這毫無疑問有利於近代倫理道德的重構。
其三,加速了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與互動。清末的「奢儉」觀是古今中外思想交融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它的內涵主要是傳統文化近代發展的結果。事實上,「奢儉」具有諸多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合理思想內涵;同時,它也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刻影響,也是積極吸收西方近代思想的產物。奢儉觀的中西之辯實際將中西文化融匯起來,有助於中國人思想觀念及價值觀的近代化,也使國民性質改造的歷史主題更加凸顯,更加深化。
第四,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化。從內涵上而言,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財富,「奢儉」觀本身具有其具體歷史的合理性,清末時論對傳統「奢儉」 觀有廓清之功,使它的合理內核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涉及的領域極廣,包括經濟領域,並泛化於政治、社會、道德、文化諸方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化。
穿越百年讀《申報》,我真切地感受到作為一份大眾報紙,《申報》在那樣一個時代的擔當與包容,它是一個歷史剪影本,也是一個歷史助推器。它讓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在中國傳統社會深刻裂變的歷史階段,與之密切相聯的傳統觀念的近代嬗變。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儉與奢的認同感迥異,或偏激,或理性,但其遞進色彩明顯,一脈相承,日趨完善而成熟,並顯現出不同的特性。
思想觀念的傳統與現代之爭,折射出清末思想家與人民在那樣一個諸多危機交織的時代下,實行救亡圖存,促使傳統思想文化「新陳代謝」的努力與堅持。晚清《申報》時論中的觀念雖已成為歷史,但蘊涵其中的積極價值對當代政治道德、公民道德、經濟倫理建設等仍彌足珍貴,值得我們認真反思,並加以合理地繼承與發揚。
注釋
① 丁守和 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 (第3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頁
②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1頁至第82頁
③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二)〈史記 貨殖列傳〉今義》,中華書局出版社,1989年,第37頁至第44頁
④ 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年,第323頁
⑤林增平,周秋光:《熊希齡集 (上冊)》,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83頁
⑥王栻:《嚴復集(第4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年,第880頁至第881頁
⑦蔣國宏:《張謇的崇儉思想及作風》,載於《史學月刊》,1998年01期
參考文獻
1.趙炎才:《清末時期奢儉觀的學理透視》,載於《學術研究》,2006年第10期
2.謝孝明,肖永明:《譚嗣同奢儉思想的「破」、「立」論》,載於《思想戰線》,2009年05期
3.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年
4.王栻:《嚴復集(第4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年
5.趙炎才:《晚清奢儉消費思想的歷史演化》,載於《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6.景東升:《論晚清儉奢觀的嬗變》,載於《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責編:王思涵
校對:張鴻茹
TAG:我愛讀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