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聞一多、胡適等名人是怎樣過除夕的?感覺萌萌噠

魯迅、聞一多、胡適等名人是怎樣過除夕的?感覺萌萌噠

《歲朝歡慶圖》 清代姚文瀚繪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夕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農曆中,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通宵不眠,形成了祭祀祖先、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守歲習俗,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裡,總有一些「追求個性」的人,在除夕這天選擇不同的方式辭舊歲迎新春。比如有詩人在這一天祭詩,有喜歡墨的收藏家在這一天祭墨,甚至有藏書家在這一天祭書。他們為傳統的節日增添了些許不一樣的色彩。

01

除夕之夜賈島祭詩 黃丕烈祭書

唐朝的除夕,家家戶戶燒香、設貢品祭祀祖先神靈,但有「詩奴」、「詩囚」之稱的賈島卻獨立特行,迥然不同常人。他從來不祭祀神靈、祖先,而是祭祀詩。元朝學者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

除夕之夜,焚香而拜上一年的詩歌作品,可見賈島對詩歌的鐘愛與執著。不過,留下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經典詩句的賈島,在仕途上卻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榮耀。

賈島

賈島(779—843),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北京房山)人。賈島童年時家境極為貧困,十二三歲時為生活所迫,和堂弟(即後來的無可詩僧)離開故土。賈島後來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法善寺剃度為僧,法名「無本」。他雖為僧,並不潛心佛事,卻留戀詩書,詩歌創作有所成就。

不久,賈島雲遊到了洛陽,後又來到長安。在長安,喜歡寫詩的他分別兩次衝撞了兩位地方官。其實他這有「碰瓷」攀附精英之嫌:一天,他吟詠著「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古詩,騎著跛驢,沖入長安「市長」劉棲楚的儀仗隊中,劉棲楚是著名的酷吏,把賈島當成瘋子,喝令拿下。賈島為此在牢里呆了一天一夜。

第二次衝撞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一天,他吟詠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詩句,沖入大詩人、權知國子博士韓愈的儀仗隊。韓愈沒有計較賈島的無禮,聽了他的詩句後,建議他把「推」字改為「敲」字。

從此,賈島獲得韓大人的賞識,成為其家座上賓。因為賞識其詩才,韓愈勸他還俗,而且推薦他參加進士考試。

長慶二年(822年),43歲的他終於考中進士,但因為權貴說他是「僻澀之才」而「無所用」,未得到官職。長慶四年(824年),韓愈去世。賈島從此更加鬱郁不得志。不久,賈島和其他九位舉子被扣上「舉場十惡」的罪名,賈島被趕出了長安。

後來賈島因為詩歌才華,來到四川劍南道遂州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任主簿,任職期間,賈島依然手不釋卷,日夜讀書寫詩。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62歲的他被調到了普州(今四川資陽市安岳縣)任司倉參軍。

過了三年,賈島逝世於普州。賈島死後,家裡一文不名,全部財產只有一頭跛驢和一把古琴。

賈島除夕祭詩的「驚世之舉」,到了明末清初被一位收藏家發揚光大。他就是周亮工,只不過他不是祭詩,而是祭墨。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又有陶庵、緘齋等別號,周亮工在南京長大,但他的籍貫在河南。周亮工是明崇禎十三年的進士。

周亮工對詩文、篆刻無所不精,尤其是他的《讀畫錄》以詩論畫獨步一時。其所藏圖書、字畫、硯石、古墨、銅器都很豐富。在眾多的收藏品中,他對古今之墨情有獨鍾。

他創製的「賴古堂寫經」墨,當時就出類拔萃。周亮工喜歡在除夕,遍邀同道好友人,舉辦「祭墨之會」,品酒賦詩祭墨。吳偉業《梅村詩集》中記載:「嘗蓄墨萬種,歲除以酒澆之,作祭墨詩。」

清順治四年(1647)除夕,周亮工在福建邵武,邀請了篆刻家程邃、胡玉坤與匡蘭馨為「祭墨之會」,並寫下了「下榻懷人同拜墨,登樓無客對推書」的詩句,在詩中周亮工有注曰:「客歲此夕,膠西匡九畹、黃山程穆倩、秣陵胡元潤宿予衙齋,為祭墨之會。」

到了乾隆年間,還有一位詩書如命的收藏家,在除夕祭書。他就是黃丕烈。

黃丕烈

黃丕烈(1763—1825),江蘇長洲人。他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考中舉人。後被任命為六部主事。黃丕烈厭倦爾虞我詐的官場,於嘉慶六年(1801),辭職回家,專心治學、藏書。

黃丕烈所藏的古今善本、秘本、珍本極為豐富,因為他特別喜歡宋本書,自號為「佞宋主人」。他所藏宋版書達100多種,專辟一室為「百宋一廛」而藏之。書是黃丕烈的命根子。

每當他得到一本好書、奇書、善本,他便征圖、征詩,日積月累,編撰成冊。他常自稱為「書魔」、「痴絕」。他父親逝世那年,家裡發生火災,財物盡毀,但他依然熱愛藏書。他曾經說他生平沒有其他嗜好,只是嗜好藏書而成癖。

黃丕烈每當得到一本好書,一定要寫一跋,甚至寫二跋、三跋、四跋、五跋,或者校勘文字,或者辨別版本,或者詳述收藏源流,或者評論該書的得失。其題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喜談藏書授受源流和得書的經過。黃丕烈的這些藏書題跋,具有豐富的文學情趣和史料價值,被人稱為「黃跋」。

不過,到了晚年,為了謀生,黃丕烈不得不轉身為書商。他在蘇州城內的道教聖地——玄妙觀前開設「榜喜園書鋪」,以銷售書籍。一時間,書商、藏書家雲集。除了為藏書徵集圖畫、詩歌和題跋,他還在每年除夕祭祀圖書。他之所以祭書,那是因為他為了生活,不得不忍痛割愛,把書籍賣給別人,猶如生離死別一般。

據沈士元的《祭書圖說》記載:黃丕烈從1801年至1811年,每年於除夕夜在「讀未見書齋」,備好酒肉祭書。1816年的除夕之夜,他又在「士力居」祭書。這兩個階段的祭書,他都叫來畫家、詩人,繪圖題詩紀念。

當時有一名姓吳的畫家,為其祭書題畫,常落款為「道子孫」。黃丕烈的《祭書圖》中題詩很多,其中他的女婿錢大昕以及書畫家瞿中溶的《祭書第二圖》有三首絕句留存於世。其中一首是:「祭書圖作後先論,妙繪同逢道子孫,嘆我風塵淪落久,奇書空向篋中存。」清代詩人葉昌熾有詩曰:「得書圖共祭書詩,但見咸宜絕妙詞。翁不死時書不死,似魔似佞又如痴。」

02

胡適除夕指導羅爾綱

1930年7月,廣西貴縣的青年羅爾綱(1901-1997,太平天國史學專家)從上海中國公學文學系畢業了。畢業後,他成為中國公學校長鬍適的助手,幫助胡適整理其父胡傳的文稿,並向胡適學習考據學。

1930年,胡適辭去中國公學校長職務,回北京居住,羅爾綱也隨同前往北京。根據羅爾綱《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中的記載,1931年2月16日,農曆庚午年的除夕,羅爾綱跟著胡適從上海到北京沒多久。胡適怕羅爾綱思鄉心切,便把他叫到書房,詢問研究的情況。

羅爾綱

羅爾綱告訴胡適,他在大學期間,對中國先秦史做過一些研究,寫了一篇論文,題為《春秋戰國民族考》。因為大學畢業後擔任胡適的助手,白天比較忙,只好在晚上對這篇論文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打算寫一部《春秋戰國民族史》的專著。羅爾綱還把該書的第一章、第二章拿給胡適審閱。

胡適認真地看了後說:「你根據的史料,本身還是有問題的,用有問題的史料來寫歷史,那是最危險的。近年的人喜歡用有問題的史料來研究中國上古史,那是不好的事。我勸你還是研究近代史吧,因為近代史的史料比較豐富,也比較易於鑒別真偽。」

胡適的這幾句話,點醒了羅爾綱。1931年秋,羅爾綱因母親生病回到家鄉,回家後,羅爾綱計划過完1932年春節便北上。但在除夕那天,羅爾綱族兄國香因被任命為貴縣初級中學校長,族兄便約羅爾綱幫忙招收新生,同時還留他在學校里做教員。羅爾綱就暫時留在家鄉,教起了初中國文。

胡適

這時羅爾綱開始接觸太平天國的歷史。1933年春,羅爾綱在廣西貴縣當小學教師,同時兼任貴縣修志局特約編纂,擔任太平天國史部分編纂工作。羅爾綱在從事太平天國史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偽謬的地方,他把那些假的、錯誤的史料,進行了去偽存真的工作,然後再進行研究。1934年,羅爾綱再次回到胡適身邊做學問。

20世紀50年代,羅爾綱從辨偽問題開始,寫下了關於太平天國史的代表作《太平天國史料里第一部大偽書——〈江南春夢庵筆記〉考偽》,後來羅爾綱成為國內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學術權威。

03

梅貽琦正月給三對新人證婚

梅貽琦

西南聯大在雲南省昆明存在八年之久,當時眾多國內知名教授們也在這裡度過了八個春節。其中,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的春節最為獨特,在1943年的正月,他連續給三對新人證婚。

根據梅貽琦的日記記載,1943年除夕(2月4日),梅貽琦家裡準備了牛肉、羊肉和餃子,請來幾位親朋好友及其子女和幾位同事,到家裡聚餐。

正月初四下午三點,梅貽琦參加了徐毓枬、姚谷音的婚禮,並為他們證婚。徐毓枬是誰?如今很少人提及,但在當時,他卻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徐毓枬(1913-1958),江蘇無錫人,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他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學生。1940年,徐毓枬從劍橋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來到西南聯大任教。1949年,他編寫了一本名為《當代經濟理論》的小冊子,這是當時國內唯一一本用規範的西方經濟學範式寫作的教科書。徐毓枬還是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最早翻譯者,這本書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印刷出版。

吳浦月

就在為徐毓枬和姚谷音證婚完畢後,當天晚上六點,梅貽琦趕去為宋汝紀和吳浦月證婚。吳浦月是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妹妹,吳晗當時是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而吳浦月的丈夫宋汝紀是經濟學家。根據梅貽琦的日記記載,這對新人的婚禮比較隆重,來了六七十位賓客,大約花費了1萬多元,梅貽琦認為這場婚禮太奢侈了,實際上可以節省一些的。

不過,梅貽琦有所不知,吳浦月的幸福來之不易。吳浦月讀小學時,父親便把她許配給義烏縣一位王姓地主家的獨生子。正在北京學習的吳晗寫信給父親表示反對。但父親不肯退婚。吳晗沒有氣餒,當吳浦月小學畢業後,他從北京回到老家,帶著妹妹去了杭州,讓她考入杭州女中學習。

吳晗

第二年暑假,吳晗從北京回到老家,邀請妹妹的「未婚夫」來家裡做客。王某來了後,吳晗不動聲色,讓吳浦月和王某分坐桌子的兩邊,吳晗居中而坐,對他們進行考試。吳晗拿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讓他們翻譯成白話文。吳浦月很快交卷,而王某隻硬著頭皮翻譯了幾句,而且漏洞百出,吳晗把兩份試卷交給父親,說王某配不上妹妹,是個紈絝子弟。但父親依然不肯退婚。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晗到西南聯大教書,他把妹妹接到昆明上學。不久,其父病逝。王家在吳晗的堅持下,無計可施,不得不同意退婚。面對如此曲折的經歷,吳浦月和宋汝紀結婚時,作為大哥的吳晗才想要好好操辦一下他們的婚禮。

當年的正月初十正好是2月14日,梅貽琦又為一對新人證婚。新郎是婁光後,新娘是喻嫻令。婁光後是南開的學生,南開「南敏」排球隊隊員。喻嫻令是人稱南開「老主任」喻傳鑒的二女兒。喻傳鑒是南開中學第一屆學生,多年的南開中學教務長。喻嫻令從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一直活躍在教育戰線上。當年,婁、喻的婚禮比較隆重,宴席也是西餐,大概花了一萬五千元。宴會結束後,大家去看了他們的新房,梅貽琦因為身體不舒服,就提前回家了。

04

十多位教授除夕在聞一多家打麻將

就在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忙著證婚的那一年春節,西南聯大的其他教授們也在為春節忙得不亦樂乎。據浦江清教授(1904-1957,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的《無涯集》記載,1943年春節,他和朱自清等同事,吃了年夜飯後,眾多教授們圍在一起打了一夜的麻將。

浦江清

1943年臘月二十九日(陽曆2月3日),當年有「清華雙清」之稱的朱自清和浦江清開始商量如何過春節。第二天大年三十上午,朱自清請浦江清吃了烤年糕。下午,浦江清和西南聯大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的同事們在一起包餃子,當天的年夜飯就是吃蒸餃,還有兩碟菜和少許美酒。因為菜太少,聞一多送來了一碟雞肉、一碗蘿蔔球,這讓大家非常高興。

吃完年夜飯後,大家興緻勃勃地聚在聞一多家打麻將,他們一直打到天亮才回家。這次除夕麻將,中國文學系的教授們幾乎都參與了,這或許是歷史上學歷和知識水準最高的打麻將名單:浦江清、朱自清、羅常培、羅庸、魏建功、胡適、楊振聲、劉文典、聞一多、王力、唐蘭、游國恩、許維遹、陳夢家……

朱自清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聞一多的助手何善周給大家安排了豐盛的美食:早餐是煎餃,午飯是燒肘子、炒豬肝、冰糖白果等。吃完午餐之後,浦江清等人興緻不減,又打了一天的麻將,直到天黑後才散去。

兩年後,聞一多又度過了一個極有意義的春節。1945年2月,西南聯大學生「悠悠體育會」組織了「聯大路南旅行團」,去石林附近的尾澤鄉旅行,請聞一多教授參加。聽到這個消息,聞一多的兒子聞立鶴、聞立雕以及聞一多的好友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宗璞)、馮鍾越也纏著要去。

聞一多

正月初二(2月9日),聞一多帶著這四個孩子等人開始了路南(路南彝族自治縣)之行。正月初三開始步行游山逛水。他們先去石林,再尋訪瀑布大疊水、小疊水。在路南,聞一多等人逛了龍潭廟會,和彝族人民舉行同樂會(聯歡會),看了彝族人民表演阿細跳月舞等節目。

那些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深深地打動了聞一多。回昆明後不久,他便用聯大劇藝社及昆明文協等文藝團體的名義把少數民族歌手接到昆明演出,盛況空前,轟動一時。

這次旅行時還有個朗誦會。大家在尾澤小學的操場上圍一個大圈,聞一多先發表講話,接著大學生們朗誦詩詞。完事之後,學生們給聞一多照了一張相片。這就是人們最熟知的聞一多口銜煙斗照。

補白 魯迅怎麼過春節

魯迅早年是不重視過年的。他的日記里,每到過年,都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不僅是他,即使許廣平女士,也曾說過:「向來,我們無所謂元旦,也無所謂節日的……總是隨隨便便地度過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魯迅不重視過年。

1927年是魯迅比較慘淡的一年。1926年離開北京後來到廈門,呆了三個月又去了廣州。在這年春節三天前的日記中,魯迅寫道:「廣平來並贈土鯪魚六尾。」大年初一,他又寫道:「廣平來並贈食品四種。」這一年春節前後,許廣平幾乎每天都到魯迅那裡去,對魯迅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

1928年春節,是魯迅與許廣平以及三弟周建人一家在上海團聚的第一個春節。年前、年後幾天,除「同三弟及廣平游市」並逛書店,以及與友人往來應酬外,魯迅還以看電影作為過年的慶祝方式,而且接連看了三個夜晚。

1929年臨近春節,魯迅雖然仍以逛書店、看電影為娛樂,但仍然給許廣平買了禮物。魯迅「往內山書店」,在書店「得《草花模樣》一部,贈廣平」。過年時,魯迅還描摹「草花模樣」的日文休閑畫冊送給許廣平。除夕當晚,魯迅邀來柔石,與周建人兩家同吃年夜飯。

1931年和1932年春節,由於淞滬戰事爆發,魯迅都是在避難中度過的。1933年春節,形勢稍微平和一些,年底又得來一筆及時的稿費,魯迅很高興,所以對過年格外珍視:「蓋如此度歲,不能得者已二年矣。」

為慶賀除夕,由許廣平「治少許餚」,特邀老朋友馮雪峰到自己家吃年夜飯。飯後,53歲的魯迅興緻甚高,「買花爆十餘,與海嬰同登屋頂燃放之」。魯迅原本很討厭爆竹,更不燃放。這次卻帶著四歲的海嬰,爬上四樓樓頂,一連放了十多種煙花爆竹,在他坎坷的一生中,實屬罕見。這是因為,他覺得對孩子來說,「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了。」

1934年春節,魯迅給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親從北京寄來的一盒糟雞和九件玩具。大年初二,魯迅寫了一篇《過年》,充分肯定了過年及其習俗,對人們過舊曆年表現出的「格外的慶賀」,「比去年還熱鬧」,「比新曆年還起勁」。在文章末尾,魯迅說:「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炮,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炮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1935年春節,魯迅興緻更高,除夕之夜他寫信對友人說:「十多年前,我看見人家過舊曆年,是反對的,現在卻心平氣和,覺得倒還熱鬧,還買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大年初一又寫信給另一位友人,說自己「今年卻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買花炮,夜則放之,蓋終年被迫被困,苦得夠了,人亦何苦不暫時吃一通乎。」

1936年春節前後,魯迅寫了六封和過年有關的信。他給母親寫信說:「上海這幾天頗冷,大有過年景象,這裡也還是陰曆十二月底像過年。」他也邀請蕭軍「在舊曆年內,邀些人吃一回飯」。大年初六,他邀請黃源「往陶陶居夜飯,並邀胡風、周文二君,廣平亦攜海嬰去」。這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春節聚餐。

文字 | 高中梅

圖片來源網路

實習編輯 | 程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記者帶您探訪北京3家「最書店」,感受它們一店一品、書香四溢的文化氛圍
這兒的年貨買不夠——京郊最值得去的8個年貨大集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