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記之-赤道往北16度
很早以前,從一本書里看到,說從越南順化到會安,中途會經過峴港。而從峴港到會安的那段路,屬於50個一生中必須看一次的地方。
然後在2月初,收拾好行李,開始了又一段長途旅行。
北緯16度,自北往南的行走。
海雲關(越南語:H?i Van Quan 英語:Hai Van Pass ),位於越南峴港市北面30公里的海邊,是越南主要山脈長山的支脈海雲嶺上的關口。長山山脈的支脈海雲山從這裡插入大海,將沿海平原在此切斷,如果你想北上或南下,則必須翻過此山才能到達目的地。海雲嶺在北南千里路上把承天順化和峴港兩省隔開,長20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沿線一側是巍峨群山,一側是蒼茫大海。
大巴車一直沿盤山公路迴旋向上。三十多度的陡坡與連續的急轉彎讓整個行程驚心動魄。遠處低雲籠罩的小島,冬日沉寂的大海與飄零的漁船又給行程增添了無盡的美感。
越到山頂,空氣越清冷潮濕,車子穿過去的時候,大片的雲霧撲面而來,仿若進入神秘的雲霧森林深處。
行至山頂,山風勁碩,凜冽如刀。寒涼的霧氣吹得人無法暢快呼吸。越戰時期的碉堡孤零零挺立在懸崖之巔,滿身斑駁的彈孔與蒼翠的苔蘚,撫摸上去冰冷粗糙一如過往那殘酷的歷史。
站在海雲關頂遠眺南海,雲山茫茫,萬壑崢嶸。雲霧細密如紗拂過臉頰,腿邊。1號公路,向雲海更深處盤旋。幾十年人世起伏,所謂的家國衝突,殘酷過往,熬不住的,歲月磨滅了它;熬得住的,歲月讓它成為了歷史。
只有高山和大海,屹立澎湃,坐看雲起,萬年不變。
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名字,讓人遐想無限。
山茶半島位於峴港市東北區,距峴港市中心13公里。半島在峴港港口的正中央,造就了一個自然的屏封,猶如一彎半月形的懷抱,為峴港阻檔颱風。半島山腳下的海豚灣,大大小小的漁船靜靜停靠,在天氣好的日子裡,落日餘暉與蒼翠群山呼應,如同一幀光影錯落的油畫。
半島半山腰有座靈應寺,寺內綠樹藤蘿掩映,盆栽無數,舒適幽靜。依山傍海有一尊越南最大的觀音像。同中國舟山,三亞南山的觀音像一樣,通體潔白,衣袂飄飄,眉目婆娑,靜對海灣,俯瞰蒼生。
彼時,碧空如洗,天遙地遠,山海相對無言,只有溫暖的海風吹著。就這麼瞻仰聖潔的 觀音像,不知菩薩是否早已看慣蒼生掙扎,世代更迭,所以才會以無喜無悲的面目靜立天地間。默默無言。
記得蔣勛先生在《捨得,捨不得》書中寫到,帶著金剛經去旅行。一連串的旅行足跡和人生體驗下,都暗含著一層層的禪悟。在某個時間點,某一刻的駐足,就會突然體驗到佛的智慧,然後內心感受到的是一片寧靜與清涼。
每個人都有佛性,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覺悟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都能獲得內心的清涼與自在。因為太多慾念的干擾,心裡的念頭太多了,而不能平靜。比如,擔心,焦慮,恐懼。自負而又不自信,想愛而怕被傷害,前進卻又怕失敗,歡喜時害怕失去,得到時又不知足。人總是自己障了自己的眼睛,迷失在虛幻的表象中,一念無明,不得解脫。
只有心靜,才能跳脫出來探索自己,識破無明,最終看到人生的實相,世界的本質。這其實是一個禪定,修行的過程,漫長的自省,掙扎,觀察,思惟,領悟,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擺脫浮躁,潔凈自愈,打開容納,內心清澈。
臨走時,默默獻了一枝香。
佛說,香飄的每一剎那都是確定的,但是每一個剎那都是不確定的。
一期一會,當下最真。
旅程的大部分時間,路線都是沿著海岸線縱向往來。
峴港市區,極少的高樓大廈,放眼望去,越南特色的低矮瘦長小樓林立堆積,視野空曠。韓江自北向南將市區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就是綿延幾十公里的海岸線。
這裡來自歐美和韓國的遊客眾多。所以沿街店鋪牌子,各種語言摻雜。廉價的本地米粉小吃店,零星的一兩個食客。一條狗安靜地趴著睡覺,老闆娘望著行人發獃。也有一些英文名字的小飯店,偏歐式風格的裝修,菜單既有歐美的西餐前菜,正餐,甜點和酒品,又有越南和中式的米面炒飯。一些布置得很休閑的酒水吧,有獨行的旅行者安靜上網,也有三五成群的日韓遊客低聲聊天。
街邊有帶著笠帽的婦女挑著竹筐賣水果。釋迦果,紅毛丹,芭蕉,芒果,榴槤,菠蘿蜜的香氣飄散。馬路陳舊但是乾淨,車輛不多,行人大多騎摩托車。
對於生活在繁華城市的人來說,這裡一點也不時尚,甚至說是帶著落後的土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感覺。但就是這種尚未被開發的古舊感,每年吸引了大量來自發達國家的遊客來此旅行,度假。感受前工業時代的原始與質樸。
在路邊,樹上,海灘,隨處可見一支支還未燃盡的香。人們信仰虔誠,禮敬萬物。像很多東南亞國家一樣,古老的城市裡,還保留著祭祀和儀式,人們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神靈,因而獲得心的安穩。當地人大多穿著樸素,舉止安靜,待人友善。很多人辛苦地工作,所獲也是微薄。
雖然他們不富足,但是還保留傳統,努力地生活,順應自然與天命。內心有敬畏與信仰的支撐,所以生活也許貧窮,但是並不貧乏。也許他們長久習慣於不發達的狀態,反而不會有多餘的感觸。反而是見到了生活對比的遊客,心裡才會產生強烈的落差。
其實很多的脆弱不堪,不幸福感,都是因為對比過多,失去平衡。
在占婆博物館,古老的建築遺迹擺放在展台上,沒有圍欄,也沒有玻璃罩遮擋。遊客可以非常直觀地近距離看到那個已經失傳的歷史時期,匠人們精雕細琢的智慧結晶。
法國殖民時期遺留的粉紅大教堂,依然安靜地矗立在繁華街角的一隅。日日與當地人每日生活相互浸潤。街道狹窄,觀看教堂需要走上一段路。路邊的榕樹,怕是有百十年的歷史。不同於國內的歷史遺迹周邊大範圍改造以獲得更多商業價值,這裡顯得太不起眼了,沒有現代化的停車場,沒有門禁,沒有紀念品商店,普通得如此日常。
也許,人心如同城市,隔海相望的我們,到處都是挖坑刨路,暴徒揚塵地推倒重建和現代化,到處都是拆遷改造和搭蓋高樓,尊崇和引進各種快餐店,購物中心,奢侈品店,是一種可怕又可悲的事情。沒有了傳統的平衡,社會浮躁,放眼望去,只有蓬勃野心,沒有風月心情。
人們總是貪婪繁華厚重的事物,以人力創造的種種事迹居功自傲。殊不知返璞歸真才是自然。
來到峴港,不得不提的就是美溪海灘。
正是越南冬季,海風呼嘯,風高浪急,海水變得渾濁,失去了夏日時的清澈。人跡罕至的沙灘,幾隻椰子船散落在一排破舊的遮陽棚旁邊,已被風沙腐蝕。遠處有足球隊在沙灘上訓練,絲毫不懼寒冷。遠道而來的韓國遊客,在風裡裸露胳膊,赤足在海浪中拍照。艷麗輕薄的衣裙翻飛在風中,背景是陰沉的大海,畫面鮮明而寂寥。
海浪泛著泡沫裹挾著細沙洗刷岸邊,千百年都未曾變過。岸上的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對於廣闊無垠的天與海,不過是如白駒過隙一瞬間。
走出狹小逼仄的城市角落,時間和空間被無限放大,個體置身於自然,也不過細小如沙,非常卑微。人類社會的那些價值觀,意識形態,對自然來說毫無意義。洪荒自然,斗轉星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身處空曠之中,任何人都是自然的一份子,任何人不必覺得自己有多與眾不同,或者有多特別,多重要。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只有在遼闊中,才能感覺到生命狀態與平常不同。
只一剎那間,心變得無比通透平靜。
那些讓人們執著的,糾結的,放不下的的愛恨情仇,慾念得失,人世沉浮,生離死別,其實都是滄海一瞬,不值一提。那些自負,嫉妒,憤怒,貪婪,怨恨,後悔,恐懼,傲慢等情緒,都是把自我看得太重而生髮出的。而心靈自由的必經之路是放下我執。
旅途的中間一日,早晨突然晴光初現,海天呈現出宣傳畫里的那種碧藍,讓人驚喜。然後遠處的烏雲很快捲土重來。
峴港市區往西40公里處,有著越南迪士尼之稱的巴拿山遊樂場。從山下去往山上的城堡,要乘坐世界上最長的纜車。
正是冬天的雨季,陰雲密布,山上氣候寒冷,雲霧冷凝,所有的建築,植物,道路都被包裹在潮濕里,滴著水。在巴拿山頂濃得化不開的雲霧裡,法式城堡猶如幽靈隱沒,優美的雕塑猶如披上一層薄紗,安靜唯美,藤蔓鮮花如同童話里描述的一般茂盛,纏繞著城堡,霧裡看花,猶如去到了神秘園。
城堡,酒窖,雕塑,教堂,馬卡龍與法式料理... 這裡像極了阿爾卑斯山的浪漫小鎮。遙想當年法國貴族在這裡避暑,香頌低徊,紅酒飄香,玫瑰人生,醉生夢死...... 文化的融合,讓這裡有了別樣的美。
沿著美溪海灘一直往南二十多公里轉到秋盆河內河入海口處,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會安古城。
這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占婆時期。一直到16世紀,這裡都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交流中心。後來由於權力鬥爭,古城一度被廢棄。直到上世紀,聯合國重新對古城進行修繕,這裡才重新回到眾人視線中,成為了一個可以追溯歷史,欣賞美景,品味藝術,探訪技藝,嘗遍美食的風情古鎮。
由於古代貿易交流的緣故,中國、日本、南洋,甚至歐洲的商船經常出入會安港,在會安經商的中國人及日本人很多,因此,當局允許在這裡分別建立華人和日本居住的單獨街道。如今的古建築群里,還留存有很多中式,日式建築。尤其以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作為五幫會館的中華會館最為有名。
每棟建築窗前門前,都掛有很多日式燈籠。色彩艷麗,紋飾典雅,看得讓人挪不開眼睛。
漫步街頭,隨手一幀,便是美景。
街頭有妝容精緻的韓國女孩,穿著越南傳統服裝奧戴回眸一笑拍照的,有背著行囊穿行世界的背包客,有推著嬰兒車獨家的歐美家庭,還有沉默內斂看風景的日本人。英語,俄語,西班牙語,韓語,中文,日語混雜在叫賣聲,音樂聲,遊覽車鈴聲中,讓人恍惚置身於縮微世界中。
各式各樣的酒吧,甜品鋪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循著品類豐富的菜單,找到自己喜愛的食物,就這麼對著街道看一看來往行人,古舊牆壁,一叢繁花,幾盞燈籠。那一刻,時光如同滴漏咖啡一樣慢了下來,所有背景聲音被自動過濾掉,只剩下一幀幀溫柔的場景自眼前略過,彷彿年代久遠的長鏡頭電影畫面。。。
河對岸,傳來了優美的女聲。聲音婉轉低回,圓潤清澈,如同陳年的美酒,如同夕陽下泛著磷光的河面。
是在這樣的異國街頭聽到了那首經典的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 那一刻,所有的色彩都黯然失色,唯有深情吟唱的歌聲,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音樂,有時候就是這樣,無論你來自哪裡,去往何方,一曲響起,駐足停留,情感相通,曲終人散,禮貌告別,各奔東西。睡也記不起曾經的音容笑貌,只有美妙的曲子,縈繞在記憶深處。
夜幕初臨,古城最美的一面嶄露頭角。
非常多的燈籠,依次亮起,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在漸黑的夜幕下,絢麗得有點不真實,如同幻境。
如果這是一個美妙得足以讓人沉醉不知歸路的甜蜜之夢,那麼,你會不會因此寧願一直沉醉下去,不願醒來?
翌日,去逛了古城另一邊的集市。這裡是最有當地生活氣息的地方。各種新鮮的蔬菜瓜果,當季水果,色彩豐富,口感甜美。叫不出名字的香料,有的還帶著採摘的露水,菜農們把幽綠的葉子捆紮在一起,等待售賣。坐在花叢中的婆婆,身量瘦小,滿臉皺紋,看到買花人,笑容異常親切和藹。
上天沒有給這個國家優越的經濟條件,卻賜予這裡的人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綿延的海岸線,肥美的土地,溫暖的氣候。這裡的水稻香甜可口,蔬菜沒有經過化學肥料和催化種植,還保留著天然的口感。對於習慣了催熟劑與添加劑污染食物的我來說,這份天然的賜予,實屬難得。
這裡人的飲食非常清淡,米粉湯色清澈,香氣撲鼻,撒上幾片紅色牛肉和翠綠小蔥,便是一碗人間美味。西葫蘆,生菜,南瓜,即使生食,做成沙拉,佐以油醋汁,就已經非常清香脆爽地可口。自然的賜予,讓人心存感激。
在會安街頭,邂逅了一位街頭畫家。不知為什麼,放眼美術畫廊眾多,看了那麼多幅各種風格的畫作,唯獨對這個街角不起眼的小畫攤的畫吸引。
攤主是一個穿著略顯落魄的年輕人,一直在街角支著一個畫架,安靜作畫。先用鉛筆構圖,勾畫框架,然後粗線條勾勒,加上大片的色彩暈染,一幅朦朧寫意的會安風景圖就這麼誕生於眼前,帶著撲面而來的水汽。
有很多人停留觀看,也有一些人買走喜歡的畫。我買畫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紳士的中年人停留了好久,非常認真地觀看。隨行的翻譯在低聲告訴他這個年輕人畫的風格和寓意,以及對繪畫的感想。我問他這麼多大大小小的畫廊,為什麼選擇街頭畫家的畫作,連裝裱都沒有,這個來自蘇黎世的遊客說,年輕畫家的才華,天分和繪畫風格吸引了他,藝術沒有高下,僅僅非常喜歡而已。
除了這位用畫筆感動我的街頭畫家,古城深處的攝影店鋪也深深打動了我。那些極具越南風格的高清人物,景物攝影,每一幀都那麼傳神地捕捉到了靈魂。
行走在路上,遇到很多樸實的人,平凡的人。萍水相逢,感受到每個人身上散發的星光和溫暖,然後散夥兒,再見,再也不見。
見到了生活的更多面貌,依然內心向暖。
生如芥子有須彌,心若微塵藏大千。
有人問:人生是什麼?
有人回答:人生就是腳下的路。
是一連串的生命體驗,更是一次靈魂的遠行。
人在風裡,風要去哪裡
迷一樣的浮世 每一步都未知
一路在祈禱 一路繼續前行... ... ...
TAG:拾光惜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