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哪個更可怕

「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哪個更可怕

文 / 屠龍叨 無涯鏡讀書匯

「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這兩個概念,摘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上《人類演化的三次智力覺醒》一文。這篇文章寫道:

某種程度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心智革命,是第二次智力覺醒的延續。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革命對象不是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而是對於人類自身生物性約束的突破,或將導致人類演化進入全新的階段。第三次心智革命主要發生在人工智慧與腦科學領域。儘管兩個領域有很大交叉,但路徑有所不同。人工智慧的路徑,是「機器的人化」;而腦科學的路徑,是「人的機器化」。無論哪一個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都會導致人機合一的新物種出現,打破我們對於人的理解。

這篇文章引發本叨的思考。「機器的人化」,先後把李世石和柯潔挑於馬下的阿爾法狗已經作了最好的註解。「人的機器化」,我們這些普通人卻感覺還不太真切。以本叨這個科學技術盲的知識水平,拚命大開腦洞也不過能想到「生物晶元」的程度,即通過植入各種功能強大的「生物晶元」,讓人腦乃至人體在瞬間實現系統性、結構性、靶向性提升。比如,植入一個「生物晶元」,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就華麗轉身變成了才高八斗、博覽群書的歷史學博士,或是一個智商不過70的輕度弱智就鳳凰涅槃變成了智商超過140的天才。

關於「機器的人化」,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暢想和遐想,也有了許多警示和提防。美國1976年拍攝的電影《未來世界》,上世紀80年代曾經在中國大陸引起轟動,相信60後的朋友們都會有印象。後來又有1999年的《機器管家》,2015年的《機器姬》,等等。

關於「人的機器化」,除了《機器戰警》,本叨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影視作品。查了一下百度,說是還有《蜘蛛俠2》、《燕尾服》什麼的,因為沒有看過,不敢亂說。

「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哪個更可怕?這個問題提出的本身,也許就會有爭議。有人會質問本叨說,不論是「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都會極大造福人類生活,怎麼談得上可怕呢?有人會開導本叨說,「機器的人化」可以徹底讓人從勞動中解脫出來,「人的機器化」可以徹底消滅人與人之間先天的不平等,怎麼能用可怕來定義呢?

不得不承認,這些質問和開導很有道理,但是本叨依然頑固不化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依然要對「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冠以可怕這個字眼。

本叨以為,當科學技術發展到能夠改變人的生物形態時,科學技術就是最最可怕的潘多拉盒子了,人類就站在了萬劫不復的懸崖邊上了。

科幻小說大師 艾薩克·阿西莫夫

當1996年克隆羊多莉問世時,人類有足夠的警惕,克隆技術也因此受到極大的限制。機器人鏗鏘走近的腳步,人類同樣有足夠的警惕,比如1950年就有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但人通過技術外裝手段而在瞬間實現脫胎換骨,就一直是一種美好的希冀。因為這種狀況畢竟是在我們的肉身上發生的變化,我們心理上就比較容易接受。殊不知不管是「機器的人化」還是「人的機器化」,最後一定是殊途同歸的,都要導向「人造人」這個魔鬼狂歡的彼岸。「人造人」的實現之日,其實也就是人類毀滅之時。

1931年,英國作家赫胥黎寫下了《美麗新世界》這部小說,設想了600年後人類的生存狀況。囿於時代的局限,以現在的視角去看赫胥黎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想像,大約會有「Out」的感覺。但是赫胥黎對「人造人」前景的描繪,卻足以讓我們觸目驚心。

人類從哪裡來?截至目前我們全是猜測。人類往哪裡去?時至今日我們都是妄想。相對於宇宙,人類太渺小了也太短暫了。也許在大自然的「人設」中,我們根本不可能走向什麼「美麗新世界」,我們的宿命就是像人一樣活著,追求人所能享有的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柚子談科技 的精彩文章:

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身體有什麼信號?

TAG:柚子談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