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因為惰性影響了血糖控制?(中)
治療惰性從哪來?
研究發現,治療惰性在高齡和病程較長的病人中更常見。例如,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治療惰性的產生都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因素難以改變的話,大家應該積極改變主觀因素,努力減輕或消除惰性。總結見下表。
表 治療啟動或升級潛在的障礙
醫療保健人員 | 患者 | 醫患雙方 | 健康醫療體系 |
時間限制 缺乏糖尿病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訓 指南推薦發生變化 高估/低估患者治療依從性
| 不願意接受治療 由於治療複雜而不依從治療 擔心低血糖、體重增加
| 醫患缺乏溝通 當患者未能按時複診時,醫生缺乏有效的隨訪計劃 衛生專業人員之間溝通不足
| 缺乏對醫生在複雜慢性病管理上所花時間的補償 新藥費用高 資金不足 對慢病管理不善帶來的後果認識不足,缺乏慢病管理效果的評估和獎懲機制 |
醫生的治療惰性
近幾年一直在強調,對於新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及時予以強化治療,對於血糖的長期管理很重要,很多患者通過早期強化治療,儘快解除高血糖毒性,胰島功能可以得到部分恢復,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暫時停葯,單純依靠生活方式干預就可以控制好血糖,這種狀態甚至可以持續幾年,這被稱為臨床緩解。然而,臨床上仍然有很多醫生對強化治療存在抵觸心理,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缺乏認識:有的醫生仍然沒有充分認識到積極控糖的重要性,以致於面對無癥狀的患者時不願意去增加治療。
2)缺乏信心:有的醫生是因為所在醫療機構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或是對較新的治療手段缺乏信心,所以擔心積極治療潛在著風險。也有的醫生是對患者缺乏信心,擔心患者無法按要求去進行血糖監測、飲食、運動和藥物調整。
3)缺乏時間:
很多醫生半天門診要看幾十個病人,根本沒有時間去向患者講解對糖尿病控制不佳的後果,更沒有時間去說服患者服用更多的藥物或轉為更積極的治療方案,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將患者轉到糖尿病教育護士那裡,但更常見的做法是,患者不願接受新方案時醫生就會繼續沿用原來的方案,這種情況在基層醫療機構更為普遍。
患者的治療惰性
這兩年在健康管理方面有個熱詞,叫做健康素養,這指的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養包括了三方面內容——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國家衛生計生委曾做的調查顯示,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9.48%,即每100個人中能夠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能夠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決策的人還不足10人。患者的治療惰性很多時候與其健康素養水平低有關。研究發現,治療惰性在高齡和病程較長的病人中更常見。
(
1)
來自「手裡」的原因:很多患者並非不願意聽從醫生的建議去進行積極的治療,而且無力承受疾病的負擔。首先,糖尿病管理中需要患者自費的開銷很多,即便是有醫保的患者,胰島素針頭、血糖儀及血糖試紙仍完全需要自費,一些新型藥物也需要部分自費。其次,糖尿病人群的主體為中老年,很多患者要面臨失業、退休等問題,導致經濟來源減少。最後是我國居民的醫療保障仍較為有限,儘管近年來我國社會醫療保險覆蓋率逐漸增加,但「深度」還很不夠,很多患者(尤其是基層)病情需要使用的藥物無法獲取或是無法報銷(或需部分自費)。
(
2)
來自「心裡」的原因:糖尿病管理是場持久戰,這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長期患病很容易產生厭煩、悲觀、絕望等不良情緒,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群抑鬱症發生率增加,而抑鬱的存在會影響患者的血糖管理。近幾年時常有演員、歌手因為抑鬱症自殺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其實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予以關注和關愛的人群。前兩年流行一句話,「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應當多和患者談心,很多抑鬱症患者正是表面看起來很開心,其實內心正忍受著抑鬱的折磨。
(
3)
來自「外來」的原因:有些患者因為得不到有效的糖尿病教育,完全不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些什麼,一些患者抵觸增加藥物或是改用胰島素治療,僅僅是因為他們對治療缺乏正確的認識,比如不知道積極治療對於防治併發症非常重要,不知道堅持生活方式干預是控制血糖的基礎,或是擔心治療會導致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然而,目前醫院提供的糖尿病教育大多是免費的,這就容易影響教育的質量和持續性,據郭曉蕙教授介紹,CDS已經在嘗試新的教育模式,比如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有償教育,但投保者可以報銷。
有些患者則害怕成為別人談論的對象,這種情況在年輕患者中尤為突出,還有些人為了控制體重或是不被別人發現,而選擇漏打胰島素或是自行減量;還有些患者的主要顧慮是擔心因為患病而影響上學、失去工作或是失去戀人,我經常收到一些糖友的來信,有的是已經和戀人進展到談婚論嫁,卻因為擔心對方或對方家長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後的表現,感到苦惱、憂慮甚至是畏懼,有的是戀人得知自己患病後表示願意一起去面對,但最終卻因為對方家長不同意而分開,還有的是因為長期患病而「被」離婚。
TAG:糖尿病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