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索與感悟-語言、文字與文化

探索與感悟-語言、文字與文化

探索與感悟-語言(語音)、文字與文化

易中生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因為要交流,要表達自己的意念,也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信息,所以語言是歷史形成的在群體交流中達成共識的交流工具,因語言有群體性、即時行和地域性的限制,它不方便保留和擴散,它就要藉助另一種工具——文字來保留和擴散,這在更大的範圍更久遠時間保留下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就成了文化,而傳統文化就是主要以文字為載體得以流傳和擴散。

現代漢語是歷史形成的多民族多群體參合的語言,包括普通話和方言。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

語言(語音)與文字

語音有群體性、即時性和地域性的特點,所以它又是特色鮮明的這一個,記得有一古名人說,現在學聖賢之言是學糟粕,意思是後人所學的都是藉助文字記錄下來的,而文字可以記下大概,而很難記述當時的情景和聖賢所想所行,也就是記下的是經過選擇的,而選擇因記錄者的角度觀點心情的不同而不能準確反映,所以說糟粕有點過,但說是真實記錄一定是言過其實。

語音鮮活但不能超過群體往外往後傳,所以所形成的歷史人文對後世幾乎沒有影響,而文字的出現,就有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用,為人類的文明而積聚和傳播文化財富,使得社會才可能踏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清看得更遠。

文字(漢字)與語音

我們常說,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與語音沒有必然聯繫,正因為不表音所以對同一個字或一個詞可以在不同時候不同地域可以有不同的讀音,但並不影響對這個字或詞語表達的意思的理解。文字不變的本義始終把握著後代產生的新詞新義的演變。而語音古今和地域群體有變化,但因為有文字的規範,所以並不因語音不同而變化,除非通過借字表音而產生的新詞,但只能通行於一時或一地,比如元之後的一些口語文學,脫離了具體的時段和地域無法解讀,這就是因為將文字當作是表音工具。

文字(漢字)因與語音沒有必然關聯,所以成就了正統文化的傳承,而未能阻止語音的流變成古今異音與分化成各地的方言土語。

文字與文化

一直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還是唯一薪火相傳的的古國,主要標誌是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時代相傳,而這能相傳的傳統文化就是因為有歷世不變的文字記錄,比如文字之前的文化現在無從得知,所以這之前的文化與傳統文化無關聯,之後的文化與民族血統沒有關聯,因為就這幾千年戰爭頻繁,瘟疫不斷,原始中國大地上的土著人有幾個誰都說不清楚,在這片土地上民族交融,根本就不能說是一個純正的漢民族,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與這土地上的人在血統上幾乎與古人很難合一,有專家說,如果孔子與一群學生在探討,一個現代學生走進去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就是因為有古今幾乎一致的文字,才把文化和文化傳統傳承下來,所以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憑藉古今都識認的文字傳承,也就是區別於其他文明古國的根本所在。當然有一天把記載中華傳統文化的漢字用記音文字轉錄下來,也只是形式發生變化。沒有文字的口耳相傳能傳多久呢?不是文字的實物就是考古出來在文化傳統中有多大的分量呢?

語言與文化

一般來說,文化主要通過語言來表述,沒有表述出來的就不好說是文化,而表述出來了的也很難說都是文化,比如一些生活瑣事的交流如果沒有其他關聯就很難說是文化,有表述但沒有記述下來通過積澱和篩選出來的也就是能向外擴散向後延伸的,我也認為不能算是文化。所以,通過語言表述藉助文字記錄的通過時間積澱和篩選的才能看作是文化,一旦成為經典,就是優秀傳統文化了。

從下面這一常規解說中我們能從另一個側面體會感悟語言、文字和文化的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復、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等;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在深圳紀實 的精彩文章:

TAG:人在深圳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