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座城市發跡的「小坡」——西漢的城牆今猶在,京南蘆城城牆舊址(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仔細觀看地圖不難發現,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全部依傍著河流,而城市的興建也大多依水而擇。河流帶來了平原,而平原孕育了農業,文明由此而來。
但如果我說,一個「小土坡」堪比河流,也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發跡的見證,你信不信?
更有趣的是,這座古代的城市,就在北京。
生活在繁忙都市裡的我們,也該停下匆忙的腳步,找個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座宏偉城市的歷史了。
那麼,讓我們先從一個「小土坡」聊起。
何為「小坡」?
眼前這個小土坡,看上去跟別的土坡沒什麼兩樣,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坡,卻見證了一座城市的從無到有。
其實,說它是土坡,這可有點貶低身份了,人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歷史遺址。
這處遺迹所在的地方叫蘆城,因此稱為蘆城古城遺址,就在如今的大興區黃村鎮東西蘆城之間。
這處蘆城古城牆遺址坐落在蘆城村的北半部,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太出來遺址的感覺,但當年它的基座上,可是一座繁華的城市。
據當地村民說,他們曾聽祖輩講述,村中現有的東、南、西三條主要交通幹道,就是當年古城的東牆、南牆、西牆所在,那麼可以推斷,古城址的面積應為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的長方形城池。
只可惜,留存至今的物質證據,只剩下了這一段砌在水泥牆裡的小土坡。
「土坡」改名記
雖然我們叫它蘆城古城遺址,但其實,這個小土坡可遠不止這麼簡單,至少它的歲數,比蘆城還要再大一點。這個古城遺址,早在西漢時期就存在了,是當時陰鄉縣的城牆遺址。
而後隨著王朝更迭,這個小土坡開始了自己的「改名」之旅。
陰鄉縣先後隸屬了燕國、廣陽郡和廣陽國,在王莽篡位後,改稱陰順縣,隸屬廣有郡。
時間再往後跑,到了東漢時期,複名陰鄉縣,到了漢和帝劉肇執政的時候,永元八年,陰鄉縣併入薊縣。
而如今的蘆城村,在漢代被成為閭城,《順天府志》中記載:「閭城在城南三十五里,故老相傳,呼為閭城,莫知置廢之由」。
這意思是,原本當地老百姓一直口口相傳,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叫做閭城,但後來不知道因為什麼,這個名字被廢棄了,至於何時廢棄以及原由,不得而知。
(漢和帝劉肇與王莽)
小土坡「改名記」故事的轉機,出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當時,大興區人民群眾在村裡無意間挖出一塊嘉靖二十二年的「創建天仙廟碑記」,碑首鐫刻著四個大字「古迹蘆城」。這說明,在明朝嘉靖年間,閭城已改稱蘆城,這也是我們目前所能發現的,由閭城改為蘆城的最早稱謂資料。
粗略估算,這座據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城市已經至少擁有4個名字了。
本應是歷史遺迹的蘆城古城牆為何淪落成為了居民家圍牆的牆根兒,幾千年來一直守護著蘆城的兩位「勇士」如今又著有怎樣的境遇?當時間彈去歷史的塵埃,這些「過來人」將重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他們,將會為我們講述些什麼?請關注下期,《落魄的「鳳凰」變「麻雀」》、《「小坡」的守護者》
TAG:數字大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