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致力於北伐曹魏,為什麼寧願累死也不放棄?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致力於北伐曹魏,為什麼寧願累死也不放棄?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9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提起諸葛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國演義》中,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既能算無遺策,用兵如神,又能撒豆成兵,向天借命。真實歷史上,他雖沒有這麼傳奇,卻也是不可多得的大才:論善辯,他能說服江東,聯劉搞曹;論理政,他能保證吏不容奸;論用兵,他能大敗司馬懿;發明方向,他即能造木牛流馬,亦能造損益連弩。或許正是因為能力足夠卓越,他受到了無數時人和後人的敬仰,去世之後,則令無數人唏噓。例如詩聖杜甫,就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言。

眾所周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他正在北伐,與司馬懿對峙。不過因為他既要負責前線的事務,又要統籌蜀漢的全局,最終因積勞成疾而去世。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蜀漢國力弱小,想要吞併強大的曹魏,並非易事,諸葛亮為何一遍又一遍的嘗試,寧願累死,也要堅持北伐呢?

對於此事,時人李邈提出了一個觀點。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曾上書道:「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意思是說,諸葛亮掌控著蜀漢的兵權,而且懷有不臣之心。也就是說,李邈認為,諸葛亮對兵權非常看重,並打算憑此謀反,而為了能夠持續擁有兵權,他一次又一次的率兵出征。事實真的如李邈所言嗎?小編認為不是的。劉禪暗弱是古往今來,都公認的事實,諸葛亮如果真有謀反之心,完全不必如此大費周章,更不必在北伐時,如此披肝瀝膽。那麼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對此,小編有以下看法。

一、實現遠大抱負

諸葛亮雖然雖躬耕隴畝,隱居多年,在劉備前去請他出山的時候,也曾推辭。但是他並不甘心,一生都在享受田園之樂,他是有大志的。《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曾助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稱;樂毅則是戰國時期的名將,曾助燕國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兩個人物,都有巨大的成就,諸葛亮以此二人自比,自然也是懷有大志的。他的大志,便是助劉備一統江山,雖然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依舊懷有吞魏之志。為了完成自己的志向,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二、光復漢室

除了個人志向之外,諸葛亮也是心懷漢室的。在他看來,劉氏才是正統,曹操架空漢獻帝,曹丕則以魏代漢,這些行為都是不能被容忍的。想要光復漢室,首要任務,便是滅掉曹魏陣營。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一直追隨劉備,並在劉備去世之後,持續不斷的攻打曹魏,想要北定中原。這一點從他誇讚姜維的能力時,特意強調了一句,姜伯約「心懷漢室」,也可以看出。或許他最終將自己的衣缽,全部傳承給姜維,也與此事有關吧。

三、讓蜀漢強大起來

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意思是說,諸葛亮的志向,是打算統一全國,如果做不到,他也希望,蜀漢能夠足夠強大,震動全國,不會隨隨便便滅亡。因為他害怕,自己去世之後,蜀漢沒有人能夠與曹魏抗衡。結合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敢犯險,任何事情,都想要確保萬無一失的性格特點,我們不難看出,陳壽的觀點,也非常合理,這應該也是諸葛亮持續北伐的原因之一。在諸葛亮看來,只有削弱,甚至吞併曹魏,蜀漢才能不被輕易滅國。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為了北伐,耗盡心血,寧願生生累死,也不願放棄,既是為自己考慮,想要實現自己遠大的志向,也是為了蜀漢王朝,能夠更好的發展,當然了,興復漢室也是激勵他,不斷向曹魏宣戰的理由之一。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劉備眼中的庸才,諸葛亮眼中的奇才,卻有三個不同結局
溫侯呂布明明手下有猛將張遼,謀臣陳宮,為什麼不能稱霸一方?

TAG:圖說三國 |